氣候變遷 沖擊太平洋島國生存

氣候變遷 沖擊太平洋島國生存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5月10日 上午12:28

【編譯陳玫伶綜合外電報導】因為氣候變遷的影響,太平洋島民必須調整存在已久的生活方式。英國《衛報》報導,太平洋小島國最容易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越來越高的海平面、頻繁天災和破壞珊瑚礁,這些小國的國民約10萬人,已開始背負大國對環境不負責任的代價。


地域性國際組織太平洋共同體秘書處(Secretariat of the Pacific Community, SPC)主秘羅傑斯(Jimmie Rodgers)「太平洋島國是工業化國家不降低碳排放量的犧牲者,事實上我們沒有選擇,只能接受,然後適應。」


4月底,法國發展研究所(Research on Development Institute, IRD)和法屬新喀里多尼亞大學(New Caledonia University)發起,總共有30位來自太平洋島嶼的科學家進行為期一週的討論會,目的是設計出適應當地狀況、符合永續發展的模式,特別因應是數千年來的生活方式受到氣候改變的壓力。


水溫上升 經濟命脈將受打擊


一篇發表於《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的研究報告中指出,SPC和IRD擘畫這些島嶼中因全球暖化影響造成的糧食安全議題。漁獲量的衝擊尤其明顯,因為漁獲是島民主要蛋白質來源,也是這些國家發展的基石。目前,當地每年鮪魚和同屬魚類的捕獲量約1百萬噸。


吉里巴斯群島的漁獲佔據國內生產總值的40%,而馬紹爾群島的漁業和加工業佔據整體稅收的25%。


研究者之一的貝爾(Johann Bell)是SPC的首席漁業科學家,他說:「海面水溫上升,在西部海洋盆地更明顯,將會迫使鮪魚往東游向玻里尼西亞(Polynesia)。」


位於美拉尼西亞的國家例如巴布亞紐幾內亞(PNG)與索羅門群島受到的效應更是劇烈,貝爾補充道:「PNG擁有大型的罐頭加工業,過去數十年來,他們必須進口鮪魚以供應產業運作;幸運的是,他們可以採用有利的國際協議,以低關稅採購他們想買的任何魚種。但是,鮪魚量下降意味著小經濟規模的吐瓦魯和吉里斯巴斯的重大經濟損失。」


氣候變化對海岸漁業造成嚴重的影響,因為珊瑚礁受到損壞,存活的珊瑚礁密度預期會從目前的40%繼續下降。


科學家解釋,以太平洋為例,到了2050年,存活的珊瑚礁密度僅剩下10%或20%。潟湖間漁獲量下降與高度的人口成長形成反差,尤其在美拉尼西亞。


隨著降雨量漸增,SPC正在建議發展人工漁場和淡水漁業。在斐濟、萬那杜和薩摩亞,漁民近來開始飼養尼羅口孵非鯽(Nile tilapia, 吳郭魚的一種),為了降低珊瑚礁的消失速度,允許沿岸居民捕獲鮪魚,並計畫建造流動浮橋以吸引更多魚類。


陸地的糧食生活也需要改變,斐濟國內的太平洋糧食和植物中心(Centre for Pacific Crops and Trees)設立了專責部門以研究適應主要糧食作物為焦點。


該中心代表表示:「氣候變遷帶給糧食作物新的限制,像是無法預測的生態壓力,例如乾旱、高鹽分的土地、極端氣候和海岸侵蝕。」


栽種強悍植物 改善糧食問題


中心已從成千上萬種的木薯、芋頭、紅薯和香蕉品種當中挑選強悍的品種,供應給農民栽種。庫克島總理亨利•普納(Henry Puna)表示:「我們正在鼓勵使用這些種子。」15個島嶼組成的庫克群島位於法屬玻里尼西亞與斐濟之間,總人口1萬2200人,其海岸已嚴重侵蝕。


挹注氣候變遷生活適應的經費並不多,國際援助機制設定的目標的對象多為中型或大型國家,許多太平洋島國因國土太小而不符資格。普納表示:「我們無法在國際中為自己發聲,區域行動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普納並表示,太平洋島嶼論壇今年9月將在馬紹爾群島舉辦,氣候變遷是論壇中的核心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