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年12 月31日(日)苗栗苑裡灣麗藺你磚情之旅


灣麗(苑裡)藺你磚情體驗
灣麗為道卡斯族(平埔族)對苗栗縣苑裡鎮之古遠稱呼-「喔灣麗」,有行銷世界聞名的平埔族古老工藝-藺草編,也有火炎山頁泥岩所產製之優良磚瓦。本次體驗除了認識藺草文化外,更來到苗栗最早之隧道窯廠─金良興磚廠。金良興磚廠經過卅多年演進轉化,除保有傳統製磚生產外,成立文建會全台唯一之「灣麗磚瓦文物館」。磚瓦業為苑裡地區的重要經濟活動,鼎盛時期苑裡有12 家磚瓦公司,長久以來一直為苗栗磚瓦重鎮,由於土質優良適宜製磚,為讓更多人了解磚瓦歷史、紅磚的應用與生產過程的演進、知道磚塊是怎麼被製造出來的,進而能永續傳承並珍惜這份文化產業。

苗栗縣苑裡火車站~
山腳社區文化巡禮~藺草文化館(苑裡藺草的發展)~灣麗磚瓦文化館~山水稻米文物館~苑裡老街

苑裡鎮客家語四縣腔:地名本作「彎里」),是苗栗縣內西南隅的鎮,南鄰大安溪北岸與臺中市大甲區相鄰,東依火炎山三義鄉為鄰,北靠通霄鎮,西濱臺灣海峽,是苗栗縣開發最早的鄉鎮之一,在苑裡鎮內水坡里有出產砂糖橘。有「苗栗穀倉」、「苗栗米倉」美譽。人口46,185人組成以客家人略多(約占51%)。

「苗栗行政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本鎮地名源自於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苑裡社(宛里社,Wanrie)譯音而來,依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就番語語言譯為「里灣里」,在簡化番語之下,由「彎里」、「灣麗」,仍至古文獻所稱「宛里」、「苑裏」,與今日的「苑裡」均為同音異字,指的都是同一個地方。

苑裡鎮位置與地形概況 

苑裡鎮位於苗栗縣境內西南隅,南鄰大安溪北岸,與台中市大甲區相鄰。東有火炎山與三義鄉依傍,北靠通霄鎮,西濱臺灣海峽,是苗栗縣開發最早的鄉鎮之一。 


「苑裡地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苑裡的地形主要分為丘陵和平原兩大地形分區,依地型態可分成火炎山丘陵地和苑裡平原兩大區域。 

相關圖片

火炎山丘陵地區: 

火炎山屬於苗栗丘陵一部份,苗栗丘陵,北起後龍溪下游南岸,南至大安溪,東以經過銅鑼、三義等地之南北向構造線為界,西則逼近台灣海峽,屬於西部麓山帶,在台灣地體構造中屬於西部的外褶皺衝斷帶,以覆瓦狀逆衝斷層為主,有著開展的褶皺構造。 

苑裡鎮東部、東南丘陵高地,為苗栗丘陵南段,也是丘陵最高的部份,在此通稱為火炎山山地區,主要近南北走向的峻脊為本鎮與三義鄉的天然界線,成為兩鄉鎮明顯的分水嶺。火炎山主峰海拔六○二公尺,西陡東緩,位於此段中間偏南。更南臨大安溪側之地形,乃火炎山(或火焰山)特殊山名由來之指稱:「…削石成峰,長短不齊;土赤色,作火焰形。巔際生雲則雨。夕陽回照,則做五彩色。山形變幻,面面玲瓏,時作萬千形狀。」、「削壁危巖日已欹,嵐光五彩現離奇」。 

根據資料所記,將火炎山特殊地形區簡化描述則為:「從地質和地形發展史來看,火炎山特殊地形區一般被視為大安溪舊河口的沖積扇的扇面遺跡;此礫質的頭嵙山地層是約六○至一○○萬年前之雪山山脈崩積土隨大安溪洪水不斷地沖至河口堆積下來,由砂岩的碎塊經搬運磨圓而成今日巨厚的礫石層;再隨地殼不斷地抬升,而隆起成為高地。」 

苑裡平原區: 

苑裡鎮西部和西南部地形為沖積扇平原,為台灣西部濱海平原的北端,乃大安溪、房裡溪和苑裡溪共同沖積而成,屬第四紀全新世的沖積層,包含礫石、砂、粉砂、黏土等堆積物,厚度約一至五公尺。平原的東和東南與火炎山地區接觸地帶,受河流的侵蝕切割與地殼的間歇抬升作用,形成不少低山淺丘,山丘間隨著河流進一部的發育沖積,形成局部小規模的沖積扇平原,如蕉埔里的大埔平原,其地名的由來和其自然環境的特性及有部分的相關。 

苑裡平原,整體地勢由東南向西北低降,這種地形分布的特性有利於農業水利工程的自然流灌,因此也造就本平原成為地沃土肥的水稻盛產區。

苑裡鎮地表水系概況 

苑裡鎮地勢由東南向西北低降,主要河川如房裡溪、苑裡溪都發源於東部火炎山區,向西流入台灣海峽。苑裡溪於房裡溪之北,下游為苑裡、通霄兩鎮之分界,兩溪之南為源自鎮外的大安溪流域。 

●大安溪 

大安溪發源於雪山山脈西側,經泰安、東勢、卓蘭、后里、三義、苑裡、大甲、大安流入台灣海峽,為苗栗縣內河川最長最大的河流,也是本縣與台中縣的天然界河,本省主要河川之一。大安溪長九五﹒七六公里,流域面積為七五八﹒四七平方公里,下游火炎山巍然矗立於右岸,為本鎮與三義鄉天然分界,氣勢非凡,乃沿岸最特殊的地形景觀。過火炎山,河床坡度更平緩,河道開展成網狀流路,經本鎮南勢里、上館里東南部分,向西流入台中縣大甲鎮境內,最後在大安鄉出海。今大安溪雖然只流經本鎮東南的一小部分,然而卻是本鎮肥沃沖積平原形成過程的主要貢獻力量,也是農業灌溉用水的主要來源。從泰田里「溪仔田」地名,尚可見證往昔大安溪流域寬闊的範圍。 

●房裡溪 

房裡溪發源於本鎮與三義鄉交界的火炎山脈,西側標高約四○○公尺的山區,其主流上游支流大多在南勢里,有從石鎮里流至舊社里入苑裡圳的河水來會,續向西流經中正、田心、新復各里邊界,最後貫穿房裡里西北入海,總計流經上舘、南勢、泰田、山腳、舊社、社苓、福田、中正、田心、新復、房裡、海岸等十二個里,屬於樹枝狀水系。全長約十四公里,平均坡度約二﹒九%,流域面積為三九﹒三○平方公里,流域均在本鎮境內。房裡溪昔稱蓬溪,與流經蓬山(崩山,今枕頭山)之側有關。 

●苑裡溪 

苑裡溪也是發源於火炎山脈西側,上游有三支流均在蕉埔里,主流源頭位於火炎山支脈的芎蕉坑山,標高約四四○公尺,由東向西貫穿蕉埔里,出大埔後地勢降到一○○公尺以下,經過山腳里青埔、入福田里以下地勢平坦開展,河道彎曲非常不規則,流至苑東里水頭附近,有源至水坡里東部山區的支流來會,最後至慈和宮前彎向北行,在苑港里的苑裡港出海,成為本鎮與通霄鎮的分界,總計流經蕉埔、山腳、舊社、福田、苑坑、中正、客庄、苑東、苑南、苑北、苑港、五南等十二里,全長約十六﹒五公里,平均坡度約二﹒七%,流域面積約十三﹒三八平方公里,為樹枝上水系。苑裡溪,其中上游主稱為大埔溪,其上游在芎蕉坑段又稱芎蕉坑溪。大埔溪流至水頭以下併匯北來支流後始稱苑裡溪。整條溪的形成演育和本鎮東、北部的火炎山支脈走勢息息相關,也成為沿山大小谷地農家生計的根源。此外,和房裡溪一般,苑裡溪成為下游苑坑、中正、客庄、苑東、苑南、苑北、苑港諸里行 
政區區劃上的天然分界(民國八十七年苑裡溪移溪後未流經苑北里)。 

除上述本鎮之主要河川外,尚有許多灌溉之圳渠,再參照苗栗縣苑裡鎮行政區域圖內之地表水系,計有九張犁圳、六股排水支線、四好橋溝、新復溝、山柑圳、日南圳、苑裡圳等;該等圳渠除容納雨水之逕流外、亦兼納市區之排水,圳渠遍佈全鎮,構成本鎮地表水系的另一特色。

苑裡鎮氣候概況 

本鎮位於台灣中西部沿海地區,北回歸線之北,依柯本氏的分類為西部溫暖冬季寡雨氣候,屬副熱帶季風氣候區華南型,為冬季東北風、夏季西南風的季風範圍區。因此,本鎮的微風氣候特色大致上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上呈顯。 

「暑重寒輕,木葉少脫,而多四時不謝之花,洵勝景也。春多陰雨,聞雷立至。未驚蟄先聞雷,則當陰雨四十九天;多奇驗。夏間,暑氣每多鬱積。火燄山雲罩,則雨隨之;然為西北雨,則易晴,惟須連發三午而已。秋涼,則雨少風多,其威甚烈,飛沙掃塵,十步內不能見面;近海故也。雖嚴寒,未見積雪。年間惟二、八兩月(舊曆)之氣候為最平和。」(蔡振豐,一八九七)這段一百多年前的描述文字栩栩如繪地道出了本鎮的氣候概況,可進一步解讀為:氣溫方面,冬溫夏熱、春秋舒適宜人;降水方面,春夏多雨、秋冬乾燥,而雨季以春夏間的鋒面雨(梅雨)和夏天對流雨(西北雨)為主;另外秋冬風大勢猛,由以沿海地區為然。 

  
●火炎山山地區 

火炎山地區是台灣本島北部與南部氣候的分水嶺。車行高速公路南下時,往往在火炎山地區濃霧滿天,能見度低,而一過火炎山便萬里晴空,風和日麗。這是因為火炎山山地以南,除了大肚臺地以外,多為平原區,當夏季西南氣流通過台灣西部平原北上時,一路通行無阻,直到火炎山處,氣流方受地形之影響突然被舉升,水氣冷凝而使氣候變為迷濛濕冷;而冬季,隨東北季風南下的冷鋒雲帶,也常因地形之故而滯留本區,故本區具有多霧且濕度大的特色。氣溫最高月均溫為七月的三四﹒五℃ ,最低為二月的十二﹒一℃,相對濕度約八六%,年平均降水量約一八○○公釐。 

除此之外,火炎山的上升氣流,也提供候鳥遷移時高飛時的上升助力,故常可在此欣賞鳥群盤旋高飛的景象,尤以四月份清明節前後,灰面鵟鷹、赤腹鷹等鳥類過境時形成的鷹柱景象最為可觀。 

●苑裡平原區 

(一)氣溫 

苑裡鎮近十三年的平均氣溫值約在攝氏二一﹒九度,氣候溫和。最低月均溫為一月的十五﹒三℃ ,最高月均溫為七月的二七﹒七℃,年溫差十二﹒四℃。整體而言,本鎮的氣候變化相當穩定,雖然年溫差大,但因冬季並不酷寒,夏季仍非酷暑,故而仍屬溫和宜人的環境。 

火炎山丘陵地區: 

苑裡鎮東部、東南丘陵高地,為苗栗丘陵南段,也是丘陵最高的部份,在此通稱為火炎山山地區,主要近南北走向的峻脊為本鎮與三義鄉的天然界線,成為兩鄉鎮明顯的分水嶺。 

火炎山主峰海拔六○二公尺,西陡東緩,位於此段中間偏南。為了保護本區特殊的地形景觀和生態環境,民國七十五年六月依據「文化資產保護法」公告為「火炎山自然保留區」,除了保護礫質惡地、崩塌斷崖的地理景觀之外,還保護原生馬尾松林(此地被喻為馬尾松的故鄉),嚴禁開發和盜採砂石。 

  本區的礫石以石英岩礫和砂岩礫為主,直徑由數公分至二、三十公分,大小混雜、層次不明,結構鬆散,膠結極弱。礫岩層經長期的風化、侵蝕、崩壞和堆積乃形成今日大安溪北岸的尖峰、陡坡、崩崖、蝕溝、卵石河流等惡地景觀。 

  所謂「惡地」,是指地表遭受強烈的侵蝕,出現無數深峻相鄰的溝谷,而導致崎嶇不平,難以作為農地利用的地區。其地形特徵上包括細緻不顯的水網路,短而陡急的邊坡,狹小的谷間地和童山濯濯草木難生的景觀。此區雖然有礙於農業發展,但是其特異的地形景觀,與其特殊的地質、氣候條件,實無異於最佳的「大自然學習教室」,有助於我們了解大自然的演化過程。茲再簡述火炎山一般常見的小地形: 

1. 崩崖、崖錐:地層年代新,結構鬆脆,膠結不良,岩壁邊坡不穩定、易坍塌,形成坡脊顯明陡峻的崩崖景觀;坡腳處則多見因重力作用所形成落石堆的崖錐景觀。 

2. 蝕溝:暴雨侵蝕,逕流沖蝕下切,所形成長短雜佈的溝谷。 

3. 礫石沖積扇:類似崖錐,但與崖錐形成的營力和規模不同。雨季時,濁流滾滾,搬運礫石谷口為頂點,順波開展所形成的扇狀堆積地形,稱之為礫石沖積扇,或稱卵石河流。 



苑裡平原區: 

苑裡平原的東北和東南與火炎山地區接觸地帶,受河流的侵蝕切割與地殼的間歇抬升作用,形成不少低山淺丘,山丘間隨著河流進一 步的發育沖積,形成局部小規模的沖積扇平原,如蕉埔里的大埔平原,其地名的由來和其自然環境的特性及有部分的相關。 

  
平原區除了緩降且一望平疇的地形景觀之外,本鎮西臨臺灣海峽的海岸地帶,屬於堆積型的沙岸,為臺灣西部離水堆積海岸的一部份。因為海岸線呈東北–西南走向,與季風風向相同,加上來自河流沖積的砂源豐富,故沿海風積的沙丘地形相當發達,特別是在冬季東北季風凜冽之際

歷史
日治初期苑裡港與澎湖、淡水兩處通航,載送木炭、豬仔及零星日用品,位於苑裡溪出海口,故稱苑裡港,滿潮水深二.四公尺,退潮時水深僅一.五公尺,中秋後九降風起至整個冬季,均風沙劇烈,即使漁船都難以出入。原屬北勢庄,在今苑裡街北方約一.三公里,全鎮海拔最低所在,(五公尺以下)行政區域調整,原稱港仔里,後更名為苑港里。
「苑裡地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擁有藺草與紅磚地方特色產業的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在社區景觀的營造上相當用心,運用了在地生產的紅磚胚土,推廣磚雕藝術活動,將磚雕藝術列入重點之一。例如:「金良興磚廠」,有文建會全台唯一之「灣麗磚瓦文物館」,是經濟部首批掛牌的「觀光工廠」與「創意生活事業」。

相關圖片

〔苑裡〕的台語唸法就是〔灣麗〕,相當美的名字,而「山腳社區」的迎賓招牌,當然就是以磚雕藝術品呈現。



山腳社區〕的地方居民組織了「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努力整合社區的各項資源,更致力保存及推廣藺草編織、磚雕藝術文化,發揚百年傳統老技藝!



山腳社區信仰中心「慈護宮」前有兩座磚雕牆面 :「媽祖昇天圖」。

(參考旅人Carrie部落格)

山腳蔡氏濟陽堂(苑裡鎮山腳里235號)

護龍
占地600坪的蔡氏濟陽堂,興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左右兩邊各蓋護龍相連,形成三落護龍,是早期少有的鄉紳大宅,由於當時興建時,是由閩、客匠師合力完成,極具歷史保存價值。無論其格局、規模或木雕、泥塑交趾等裝修,均具特色,且營建精細,匠心十足,極具文化藝術價值。


苗栗縣定古蹟苑裡山腳蔡氏濟陽堂已有180多年歷史,歷經關刀山大地震及長期閒置,部分建築劣化及損壞,縣府多年協調,取得蔡家後代及地方共識,獲得文化部及農委會補助7400萬元,今天開工修繕,預計2019年完工,提供縣府活化利用20年,成為文資保存與休閒觀光新據點。
占地約600坪的蔡氏濟陽堂興建於清嘉慶末年,至已有180多年歷史,為客家與閩南匠師合作的鄉紳大宅,格局、規模或木雕、泥塑交趾等裝修別具特色。縣府文化觀光局長林彥甫表示,蔡氏濟陽堂於2010年4月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公告為縣定古蹟,並爭取經費啟動修復工程,因產權所有人對古厝保存態度不同,縣府積極協調奔走,才取得蔡家後代及地方共識,期待舊建築活化再利用,重現歷史風華。
縣長徐耀昌、農委會水保局副局長孫明德及蔡家後代,手持金槌在古厝牆上象徵性敲釘,宣示修復工程開工。修復建築師詹益榮表示,蔡氏濟陽堂有豐富且複雜裝飾,修復過程會保留大量舊材料,儘量恢復古蹟原貌。蔡氏濟陽堂修復完工後,將提供縣府20年使用權,將與藺草協會、山腳社區合作帶動苑裡地區藝文活動,除規畫動態表演、靜態展覽空間,也培訓導覽員,創造文化資產再利用價值。

藺草文化館(苑裡鎮山腳里彎麗路99號)


藺草文化館
藺草文化館主要介紹了藺草的生長過程、發展歷史,並搭配著現場的編織技藝示範。全館的大小並不大,是苗栗縣苑裡鎮農會於 2005年利用山腳里的舊倉庫改建的,以藺草生態及編織文化為主題館內透過展示藺草編織品、模型、影像與文字,來介紹苑裡藺草編織過去的發展,還有藺草體驗區、帽蓆文化區、農村文物、 DIY教室、簡報室及戶外活動區等,亦展示近年來各個工藝家以藺草為題的創作品。

說到藺草,在台灣的藺草種類有三角藺、圓角藺與大甲藺,苑裡這裡所種植的就是其中的三角藺草,三角藺草的「三角」指的是藺草莖中空的部分呈現三角的形狀。藺草的成長期大約是三個月,高度大約一到兩公尺左右,一年可以做三次的收成。這三次分別是農曆三、四月收割的春草、農曆七、八月收割的秋草與農曆十月的三冬草。如果要坐較精緻的手工藝品,如皮包...等,就必須要選用秋收的藺草來製作,所以其中還是有些門道的。其中第二期的允仔草在秋天採收,又稱秋草,因其纖維短而硬且富彈性,具有上等品質,最適合用來編織高級草帽與草蓆,價格亦較昂貴,而第一期的春草,價格便宜適合初學者;第三期的冬仔草,則可編織椅墊與小型藝術品。

藺草採收曬乾後,會透過捋草的手續將藺草依不同的長短來分類,越長的草越貴,因為這可以減少編製大草蓆時的接草工序,整理好的草約 10斤一捆的讓人買回去編織。由於藺草成三角莖狀,因此在手編前需用針將草析做單片,然後經搥草、揉草後才能進行編織,草析得越細,就要花更多的工夫才能編成一頂草帽或草蓆,因此做工更具質感,成品的單價就相對的高了。
【苗栗景點】藺草文化館 – 作品展示|跟著董事長遊台灣


藺草俗名蓆草,原 為產於蓬山溪(房裡溪)流於濕地的水生植物,是帽蓆編織材料,因野生不足供應,栽種於水田而得名。 藺草自育苗到成品之過程複雜,每一步驟充滿先民智慧,尤其編織過程、使用器材,是藺草延生之文化,藺草文化館除展示其文物與資料,更可以傳承技藝,發揚其 文化。 

【苗栗景點】藺草文化館 – 作品|跟著董事長遊台灣
過去藺草編織是本地重要的農村副業,曾經帶給農村經濟很大的幫助,而現在則有一群熱血的婆婆媽媽,鎮日與藺草為伍,編出一張張細緻典雅、清涼舒適,並散發著淡淡清香味的蓆墊與草編品。藺草編織品的製程非常繁瑣耗時,從採收、曝曬、整理及篩選,再經過剝草褲、析草、槌草、揉草等前製工作後,才能開始進入編織的程序。
早從清雍正五年住苑裡鎮已歸化平埔族婦人(昔稱番婦),把大安溪下游兩岸的野生三角藺草曬乾壓平,然後編織成草蓆、籠頭等用具。日本時期聞名的「大甲帽」,其實是苑裡帽,洪鴦女士最先編織而教導大家的產業!洪鴦女士在編織草帽上的嘗試與創新,以藺草仿製洋人呢帽式樣,編出台灣第一頂藺草帽,並且廣為教導當地民眾做,再加上日本政府的政策推動,才使得這項地區手工藝轉變為以後的產業。

「苑裡帽蓆」從日據時代開始,一直以日本為最大的外銷市場,而且也廣受日本人的歡迎。民國25年外銷盛時,年銷1600多萬頂帽子,佔臺灣省五大特產的第三位,僅次於糖和米。民國45年至50年間帽蓆產業欣欣向榮,北到新竹,南至安平皆有從事帽蓆編織工作。
【苗栗景點】藺草文化館 – 草帽|跟著董事長遊台灣


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苗栗縣苑裡鎮山腳里14378號 
葉文輝 總幹事



位於苑裡鎮中心位置也是苗栗山海線交接處,亦成為閩客族群融合地。山腳社區早於十多年前開始社區營造,運用社區現有產業「紅磚」與「藺草」提升社區營造之特色,打造成為「農情、藺香、樂安居」的樂活農村。
◎ 紅磚農情 樂安居
位於苗栗縣苑裡鎮的山腳社區,依山傍海,有名的火炎山鎮守著充滿歷史氛圍的社區。走進社區、迎面而來的「山腳社區」四個大字鑲在紅磚牆上,和獨具風味的水牛犁田磚雕牆象徵山腳社區的淳樸民風,使「紅磚文化」成為該社區的文化產業特點。
◎ 藺編的記憶 農村的時尚
 山腳國小旁的日治後期宿舍,原為日據時代教師居所,現在成了山腳國小學童的上課場所,雖然時空芢苒,但是大大的發揮史蹟的保存與利用,更成為結婚新人拍攝婚紗的熱門景點。社區的藺草編織更是一大特色,經過社區阿嬤的巧手,藺草頓時化為具時尚感的手提袋及衣帽等時髦配飾,是送人自用兩相宜的伴手禮喔!
山腳社區隸屬海縣鄉鎮,背倚火炎山,屬農村型態,自古以來即為道卡斯族日北社所在亦是閩客族群交融處,也是苑裡鎮內古早之農特產(如:香茅油、樟腦油、香菇等)集散地。自然景觀既有火炎山山林之秀,亦有苑裡平原之豐饒,可說兼具山海之美。
         
 山腳社區結合藺草與紅磚地方特色產業文化,在「山腳社區發展協會」協助推廣下,整合社區各項資源,更致力藺草編織與磚雕的藝術文化之延續與推動,並且持續推動藺草工藝文化創意產業,使藺草不僅是成為一項極具開發力的經濟農作物,更促使地方工藝產業再生與文化素質提昇。除成立「愛藺工坊」以外,每年夠舉辦藺草編織比賽,除保存傳統工藝不致流失外,也藉由展覽活動等,販售工藝創作產品,或舉辦DIY研習活動提供民眾學習體驗樂趣。
 「愛藺工坊」近年來的各項藺編工藝品已獲得極高的評價,台灣工藝研究從去年開始又辦理台灣優良工藝品的評鑑;愛藺工坊的作品已連續獲得「2008、2009台灣優良工藝品」,「網花手提袋、淑女手提袋、羽花手提袋」等三項作品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授予C-Mark(台灣優良工藝品標章)。
► 愛藺工坊

藺草文化 編織山腳社區的故事


生命力新聞2015/6/12
藺草編織,是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的地方特色產業。從一百多年前流傳到現在,在農業社會時代相當興盛,直到工業興起後,便逐漸沒落。但從一九九三年開始,山腳社區發展協會開始推廣他們的傳統產業,透過成立台灣藺草協會,到國中、小開設研習班,舉辦藺草節與愛藺工藝獎等方式,把藺草的編織文化傳承下去。


社區藺草編織 從興盛到衰落
藺草的主要生長環境,分布在苑裡溪和大安溪之間河流下游的沼澤地,過去原住民會用藺草編織平面的坐墊等,作為日常用品;後來漢人來台開墾,便向原住民學習這個技術,逐漸把藺草編織從平面帶到立體概念,之後慢慢衍生出許多不同作品,並帶起藺草編織成為社區產業。
山腳社區理事長黃增楨回憶,在一九五O年的農業社會時代,家中的女性長輩在完成農業工作及家事之後都在做藺草編織,這幾乎是他們生活與生產的中心;到了一九七O年代,當時為了外銷而成立的「帽蓆生產合作社」,在外銷一段時間之後,因為機構不健全而中斷,主要原因是工業興起,家中的婦女都到工廠工作,所以藺草編織產業逐漸沒落。

藺草的編織與種植

要開始編織之前,需要經過三道手續:析草、槌草、揉草。析草是把原本正三角形的藺草依作品所需的粗細,分成二或三等份,接著進行槌草,把藺草捆成一團、槌軟,才比較好編織,最後要揉草,因為槌過之後的藺草,其白色纖維會暴露在外面,要透過揉草把纖維捲在裡面,作品才會好看。
黃增楨說,一般作品編織法分為「一壓一」與「一壓二」兩種,底下一根、上面一根就是「一壓一」,底下一根、上面兩根就是「一壓二」。社區編織工蔡月鳳從小就學藺草編織,她說「一壓一」是最基礎的編織,但「一壓二」才是最紮實的作法,「但不管是哪一種方式,起頭都是最難、也要編最久的,因為如果一開始編歪,後面做出來的作品就會不好看。」
做編織用途的藺草一年也分為三期,品質各不相同。李南周在社區裡負責種植藺草,他表示,其實藺草種植的方式與水稻很像,可以放很多水,等乾了再放水,一年也有三穫,只要等花朵變成褐色後,即可收割。第一期可長達一八O公分,是最長的,但是草質也最脆;第二期韌度強,是三期裡品質最好的;第三期雖然比第二期韌度更強,但是因為比較細且矮,所以一般只能用來綁東西,主要拿來編織的藺草還是以第一期跟第二期為佳。




種植藺草的水田。(圖為藺草第一期)

傳承編織技術 創新增加多元性

在一九九三年山腳社區發展協會成立之後,社區居民逐漸意識到,如果不把藺草編織技術傳承下去,未來二、三十年,原本會編織的人都將逐漸凋零,這項百年文化產業可能會就此中斷,所以他們藉著成立發展協會的機會,希望達到傳承、創新等目標,著手推廣這項技術。
社區開辦許多藺草編織的研習班,也與國中、小甚至是幼稚園開設相關課程,提供材料與師資,教學生做基本的兩股編、三股編或是簡單的項鍊編織,從小培養學生的興趣,如果她們想更進一步學習,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到協會學習。黃增楨說:「只有從基層做起,這個產業才有傳承的機會。」
在創新方面,社區與台南藝術大學合作,邀請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助理教授陸佳暉開設計課程,讓社區裡的編織工有設計的概念,可以因應各種需求,做出更多不同的作品。陸佳暉也幫社區寫了一本「編藺人」, 在書裡記錄藺草編織的手法,讓一般民眾可以透過這本書自己學藺草編織。




由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助理教授陸佳暉所編寫的書。

專業機構推動 提升大眾認識

不過身兼台灣藺草協會理事的黃增楨說,因為藺草編織是屬於比較專業的東西,如果僅憑社區的資源,人才、設備與教育訓練都比較不夠專業,所以一些有志之士便一起成立台灣藺草協會,與社區發展協會共同推動,才能有現在的成果。
台灣藺草協會除了主動不定時到各處辦展覽,從一九九六年開始舉辦「愛藺工藝獎」,在每一年選出特色作品,主要分為傳統、創新以及不同材質與藺草結合三部分。傳統作品以草帽、草蓆、以及包包為主;創新組不限任何形式,例如裝飾品或燈罩等;不同材質則包括布料或是竹子,將它們融合在藺草作品中。每年也會依據研習班的主題不同而調整,選出每年的代表作,集合成冊,出版名為「愛藺」的專輯。每年也會在山腳國小舉辦「藺草節」,舉辦文化講堂,並且展出「愛藺工藝獎」的獲獎作品,以及一些特殊編織作品。
山腳社區發展協會與台灣藺草協會致力於推廣與傳承藺草編織,黃增楨說:「把藺草編織的成果,展覽給社會大眾,讓社會各界慢慢瞭解這項產業,來參觀的人變多,藺草文化才能被更多人知道。」




在山腳國小所展覽的愛藺工藝獎的作品。



彎麗磚瓦文物館(苑裡鎮山腳里錦山71-17號) 

彎麗磚瓦文物館
磚瓦產業曾經是苑裡盛極一時的 產業,其產量居全國第一位。如今雖已沒落,但是在有心人士的提倡之下,磚瓦藝術已形成苑裡的文化特色。 該館展示各式舊式磚瓦製程工具、磚雕藝品、磚瓦產業產品、磚瓦科技研發產品等結合廠區產線製作生產過程動態展示。 
金良興觀光工廠(灣麗磚瓦博物館)0051
「灣麗磚瓦文物館」為苗栗苑裡金良興磚廠所有,金良興磚場創立於民國62年,是苗栗境內最早的隧道窯場,以生產優良質量的紅磚聞名。近廿年因磚瓦市場需求漸減,磚窯廠陸續關廠,苑裡目前僅剩下金良興磚廠一家。曾歷經了紅磚業的興衰起落,館長易榮昌赴海外參訪各國磚窯生產與磚瓦在生活中運用,力求窯廠的轉型和改變,將紅磚從實用性提升至藝術層面,發展出許多美麗的磚雕作品。
金良興觀光工廠(灣麗磚瓦博物館)0001
金良興磚廠為推動磚瓦產業文化與地方特色發展,於民國93年成立「灣麗磚瓦文物館」,目的在讓遊客瞭解這個結合當地自然資源與傳統製磚技術的產業,這是全台灣首座以紅磚為主題的產業文化館。
DSCF1272

館中有許多紅磚雕藝工藝與文化,展示各式舊式磚瓦製程工具、磚雕藝品、磚瓦產業產品、磚瓦科技研發產品等。另外,結合廠區產線生產過程,透過導覽員的解說,可觀察礦土經粉碎混煉成型、乾燥、入窯燒成、分裝的製造過程,還有一條隧道窯開放供民眾參觀。
金良興觀光工廠(灣麗磚瓦博物館)0006
在觀光工廠還可參加磚雕DIY,在生胚土上刻畫圖案,完成後便可入窯燒成紅磚紀念品,十分特別。館外廣場上則有以紅磚堆砌而成的「荷蘭風車」、「巴黎凱旋門」等大型磚造作品,製品展區內,小至日常生活中的杯墊、名片座、御守禮品、花器、門牌等等磚雕來呈現。
金良興觀光工廠(灣麗磚瓦博物館)0033
該館積極參與社區營造,結合學校與在地藝術家,多年累積許多磚造景觀,如山腳社區的入口意象、苑裡火車站內的登窯造景、天主堂磚雕牆、苑裡與三義之磚造界碑等等營造苑裡成為磚情小鎮。每年春節至元宵的用紅磚建造了"磚窯行春"與九月的"苑裡磚雕藝術季"已成地方歷年重要的節慶活動

金良興磚廠創立於西元1973年,由易森獅(苑裡扶輪社創社社長)、陳金連等位集資,在山腳社區創辦了苗栗最早之隧道窯廠─金良興。前後共建立三條窯(1973、80、90年),現窯長達162公尺,以質佳之火炎山風化頁泥岩為主產製的紅磚,品質優異行銷聞名全台灣

金良興觀光工廠(灣麗磚瓦博物館)0059

金良興觀光工廠(灣麗磚瓦博物館)0017

山腳國小日式宿舍群(苑裡鎮舊社里10鄰47號)


山腳國小日式宿舍群

日本統治台灣,將現代化的教育帶進台灣,開啟台灣近代國民教育的先河,山腳國小日式宿舍建築,是見證這段歷史的活史蹟。2001 年山腳國校辦理 90 週年校慶,校友感於老宿舍在校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提議修復保存,校方提出歷史建築登錄申請,苗栗縣文化局邀請歷史建築審查委員踏勘後,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東里家風(苑裡鎮苑坑里2鄰8號) 




東里家風
東里家風是幢紅瓦紅磚的古厝,乃是當年屋主特別聘請唐山師傅來台興建而成的,整棟建築呈現著細緻而結實的工法,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東里家風外觀為三合院建築,是台灣少見的保存良好的紅磚瓦與交趾陶建築物,已被苗栗縣政府登記為古蹟,為苑裡始創民宿。由於房子保存良好,經常有電視台在 此出外景拍攝電視劇。 


華陶窯(苑裡鎮南勢里2鄰31號)

華陶窯

位於苑裡鎮南勢里火炎山西側山腰,地名山柑坑。華陶窯是一處充滿鄉土氣息和人文風格的窯場,從外觀看去,像是一座由磚塊建立的城堡,而城堡坐落於美麗翠綠的山丘中。花、陶、窯、景四絕,頗具台灣味。可接受預約教學。 



山水稻米文物館(苑裡鎮玉田里91-1號)


山水稻米文物館
山水稻米文物館定位為環境教育場所。文物館利用閒置穀倉空間,結合在地景觀、名畫家張秋臺校長的台灣農耕系列化畫作、農古物器具、花藝創作等等,成為一積充 滿在地氣息和勤耕力作的生活學習館。
文化館開放預約參觀,可安排半日行程,內涵展示簡報;解說員導覽解說、有機米紀念品、午餐等,適合各級學校進行鄉土教學課程。 


苑裡老街(苑裡鎮天下路)



苑裡老街

苑裡是苗栗縣最早開發的鄉鎮之一,自清乾隆年間至民國時期的苑裡天下路老街,更是在數百年間擔負起地方發展與進步的重要角色,除了作為交通要道外,苑裡的第 一家銀行( 1943年彰化銀行 )、 1958年苗栗縣帽蓆產銷合作社以及全盛時期數十家從事內外銷之帽蓆中大盤商,皆在此起家,作為藺草編織發源地的苑裡,老街負起內外銷商品櫥窗的重要角 色,當時街上曬帽蓆的盛況仍為耆老所樂道。 


天下路老街包括保存良好的楊合發帽蓆行、苑裡女子樂團、歷史巷道-「番仔路」、傳統手藝現場理髮店,都是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

1 則留言:

  1. 感覺這個地方很古老,找機會要來看一看。10820張文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