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二第三冊西亞補充資料~西亞簡報

西亞之二

蛻變中的經濟
(1)石油世界
世界石油前37名產國產量列表,大部分數據基於2008年6月的世界概況

國家每日生產(桶/天)佔世界%百分比資料日期
 World84,951,200100%2014 est.[1]
1 俄羅斯10,590,00014.05%2014 est.
2 沙烏地阿拉伯9,693,20013.09%2013 est.
3 美國9,020,00012.23%2015 est.[2]
4 中國4,372,0005.15%2014 est.
5 加拿大3,856,0004.54%2014 est.
6 伊拉克3,800,0004.45%2014 est.
7 伊朗3,518,0004.14%2014 est.
8 阿聯3,087,0003.32%2013 est.
9 委內瑞拉3,023,0003.56%2013 est.
10 墨西哥2,934,0003.56%2013 est.
11 科威特2,682,0002.96%2013 est.
12 巴西2,633,0003.05%2013 est.
13 奈及利亞2,525,0002.62%2013 est.
 歐盟2,107,001
14 挪威1,998,0002.79%2013 est.
15 阿爾及利亞1,885,0002.52%2013 est.
16 安哥拉1,840,0002.31%2013 est.
17 哈薩克1,635,0001.83%2013 est.
18 卡達1,631,0001.44%2013 est.
19 英國1,099,0001.78%2011 est.
20 哥倫比亞1,011,9921.19%2013 est.
21 亞塞拜然987,0001.20%2011 est.
22 印尼982,9001.66%
23 印度897,3001.04%2013 est.
25 阿曼890,5000.95%2013 est.
26 阿根廷796,3000.93%2013 est.
27 利比亞700,0000.85%2013 est.[3]
28 埃及680,5000.80%2013 est.
29 馬來西亞693,7000.82%2013 est.
30 澳大利亞589,2000.70%2013 est.
31 厄瓜多485,7000.58%2013 est.
32 敘利亞400,4000.48%2013 est.
33 泰國380,0000.45%2013 est.
35 赤道幾內亞346,0000.41%2013 est.
36 越南300,6000.36%2013 est.
37 葉門288,4000.34%2013
西亞石油蘊藏量佔全球儲量的2/3,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是世界最大的油田地帶。
重要的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等國。

(2)石油帶來舒適的生活和財富,卻也帶來污染和戰爭
在二十世紀初陸續發現石油後,西亞的國家歲收大增,幾乎成為各國財政的主要來源。 而油礦的收入除了可增加農業投資外,對基礎建設國民教育 醫療體系通信電力觀光業等的改善也不遺餘力。
約旦黎巴嫩等國因有輸油管通過或有石油輸出港,而獲得產油國的經濟補助。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的杜拜,利用豐厚的油產收入,發展觀光業。圖為以風帆外觀名聞世界的飯店。

帆船飯店

  帆船飯店位於杜拜港邊的一座人工島上,一共有56層,321公尺高,由英國建築師W. S. Atkins設計,號稱是全世界第一家七星級飯店,也是全世界最高的飯店建築。房價最低一晚要900美元,最高的總統套房要18,000美元,參觀的門票為28美元。
投影片28.JPG


 

投影片26.JPG

一、石油資源與石油經濟
1.全球石油已探明儲量與天然氣大部分儲藏在西亞。
2.西亞的石油和天然氣主要分布區:波斯灣周圍地區。
3.石油開採與輸出對本區影響:
經濟上收入增加
產油國獲得可觀收入;不產油的國家則因油管通過受惠(如約旦、黎巴嫩)
生活型態改變,走入現代化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公費醫療、免費教育
科威特:興建海水淡化廠、發電站、高速公路等
對石油出口依賴甚深,易受國際油價波動的衝擊
2013年為例,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卡達的石油出口值高占出口貿易額的85%以上

4.經濟多元化發展,以降低對石油出口過度依賴及油源枯竭隱憂的問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發展工業、觀光業及轉口貿易,其中觀光收益每年皆穩定成長中。例如在該國杜拜海岸外所建的人工島,該人工島的造型是採用西亞綠洲區棕櫚樹。
「杜拜人工島」的圖片搜尋結果

「西亞宗教分布」的圖片搜尋結果
二、國際石油貿易
1.石油產地與消費地不一致及石油不可或缺的特性,使石油成為重要的國際貿易商品。
2.西亞的石油產量約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但消費量僅占8.60%,故西亞有大量剩餘可出口。
3.1985年因兩伊戰爭影響,西亞的石油輸出量下降至33.8%
4.目前西亞原油輸出量大致維持在40%50%之間,較之前稍有下降,乃因:
(1)其他產地增產。

(2)石油輸出國家組織配額制影響。

三、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1.西亞地區石油大規模開發:
時間
石油開採的跨國公司
作法
二次大戰後
七姊妹(七大石油公司)
提供資金及技術,以支付權利金的方式取得石油探勘權與開採權
2.1960年以前,西亞的石油由七姊妹控制,掌握了世界90%左右的石油市場供應量與大部分的石油利潤。
3.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成立:
成立時間
目的
目前會員國
1960
對抗西方石油公司的剝削
西亞
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
非洲
奈及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
南美
委內瑞拉、厄瓜多
4.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作法與現況:
(1)逐步將石油資源收歸國有,掌握石油價格的控制權。
(2)實施石油生產配額制,以量制價。
5.2013年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掌控全球80.9%的石油儲量:
(1)每日產油占世界43.4%
(2)每日向世界各地輸出原油占全球總輸出量60.4%
6.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因石油的生產及出口皆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國際政治、經濟影響力不容小覷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簡稱OPEC)
於1960年9月14日在 西亞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成立,其成立宗旨是維護產油國利益,並維持原油價格及產量水準。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為了對抗西方石油公司的剝削,1960年西亞產油國與委內瑞拉(南美)決議成立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目前有13個會員國,總部設於維也納。
12個會員國
總部
1960年成立
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
日內瓦
陸續加入
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安哥拉、厄瓜多
1965年遷至
維也納

※曾加入的國家:加彭(1975-1994年)、印尼1962-2008) 印尼又於2016年加入
※該組織中,西亞的國家占6個,具極大影響力(非洲有4國、南美洲有2國)
1982年實施石油生產配額制,以量制價






投影片35.JPG

第二節 文化與國際政治
西亞成為世界火藥庫的原因:民族宗教差異、資源(水、石油)和領土的爭奪。

知識補給站

象徵伊斯蘭教的圖形:弦月與星星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時期,就以弦月與五角星作為帝國的標誌,象徵吉祥與幸福。後來土耳其以弦月抱星象徵進步,含有土耳其人團結與獨立的意思。故許多伊斯蘭教國家也採用弦月與星星設計國旗,弦月與星星漸漸成為伊斯蘭教的象徵。


深受伊斯蘭教影響的西亞
世界三個主要宗教的發源地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其中伊斯蘭教對西亞影響最大。
西亞這個乾燥地區宗教信仰興盛,並發展出 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等主要宗教有其環境背景 ;沙漠氣候乾燥惡劣生活資源缺乏貧困不安的無力感更需要從天國的信仰彌補現實的無奈。信徒堅信遵守上帝的旨意是進入天國的方法,宗教成為穩定該地區的主要力量。

兩大教派:「遜尼派」,是以奉行穆罕默德言行和古蘭經為最高指導原則,作風溫和。「什葉派」,則主張嚴格遵守基本教義,作風激進。
補充 

「猶太教」的圖片搜尋結果
猶太教
猶太教希伯來語יהדות‎ Yahadut),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產生的,是希伯來人的宗教、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猶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及天主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而言,猶太教是上帝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猶太教是一種族教群體,包括生來就是猶太人,或是改信猶太教的人。在2012年時,各世界的猶太人人口估計共14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2%。其中42%住在以色列,其餘42%住在美國加拿大,剩下的大部份住在歐洲,其餘的住在南美、亞洲、非洲及澳洲。
「猶太教」的圖片搜尋結果
1.不可以將有親子關係的牛肉與牛奶、乳酪放在同一個冰箱裡,當然也不可將這些東西同鍋烹煮,故在以色列麥當勞不能賣吉事漢堡(牛肉加cheese)。

2.猶太教的安息日為周五日落到周六日落,這段時間不能工作也不能升火,故安息日這一段時間,以色列航空一律停飛,許多店鋪、餐廳打烊,麥當勞也只供應飲料和冷食。另外因為按電梯開關被認為是「工作」,所以以色列公共場所的電梯在安息日會設定成「自動停每一層」模式。故安息日不要搭電梯,因搭電梯比爬樓梯會慢許多。

伊斯蘭世界
1.伊斯蘭教簡介:
創立時間與地點
創始人
西亞信徒人數
占全球信徒比例
西元七世紀阿拉伯半島
穆罕默德
3億多(占西亞總人口94%
23%(其中81%的伊斯蘭信徒皆居住在西亞以外的地區)
備註:穆罕默德出生於儒略曆571年4月24日星期五,即伊斯蘭紀元前53年3月12日;逝世於儒略曆632年6月7日星期日,即伊斯蘭紀元11年3月12日;享年63歲(採用伊斯蘭紀年計算)伊斯蘭曆每年3月12日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的重要節日,既是誕生紀念日又是逝世紀念日,稱為聖紀節(亦稱聖忌節)伊斯蘭教復興者,同時也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和社會改革者。他成功地使阿拉伯半島的各部落在伊斯蘭一神教下統一。除了阿赫邁底亞穆斯林以外,穆斯林認為他是「真主」派遣到人類的最後使者、先知和天啟宗教復興者。

2.伊斯蘭教的擴張:
(1)提倡人人平等,吸引許多貧民成為其信徒。
(2)阿拉伯人透過貿易及征戰,將伊斯蘭教向外擴散。

重點停看聽

  伊斯蘭教徒人數最多的國家為印尼,印度居次。

伊斯蘭教的教義:
a.
『伊斯蘭教』原意:和平及順從。
b.
伊斯蘭教對教徒有嚴格規範。例如:時時默念信仰要義、每天五次面向聖地麥加、齋戒月白天不進食、穆斯林(伊斯蘭教徒)一生中至少要到麥加朝聖一次。
c.乾燥地區最珍貴莫過於水資源,再伊斯蘭教義中,水是真主的恩賜,伊斯蘭子民都能共享水資源。
d.規定日常生活遵行伊斯蘭教義,避免爭奪,希望能促成西亞地區部落與社會的和平。
伊斯蘭教的傳播隨阿拉伯與土耳其人所建立的帝國版圖擴張。
分布範圍中亞、西亞、北非、東非和南洋群島。
投影片14.JPG

3.穆斯林的生活準則:可蘭經和穆罕默德的言行。
生活上


信念真主,時時誦念經文
每日面向麥加虔誠朝拜五次,禮拜前必須清洗臉、手和腳
每年伊斯蘭曆的九月為齋戒月,日出後至日落前禁食
穆斯林除依財產比例向政府納稅供濟貧之外,並依個人能力自動捐贈
有能力者一生至少到麥加朝聖一次
飲食上
禁食
豬肉
西亞氣候乾燥,豬隻無法游牧,且豬為雜食,衛生條件不如牛、羊
婚嫁上
一夫
四妻
征戰多,青壯年男性死亡率極高,為照顧亡者眷屬及提高生育率


伊斯蘭教的教徒(穆斯林)有五項基本功課:信念禮拜齋戒天課朝覲等如下圖:



投影片15.JPG

阿拉伯人的宗教生活

投影片17.JPG


投影片18.JPG
延伸閱讀
伊斯蘭教(沙烏地阿拉伯)
1.1970年代,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教極端保守派認為電影腐化人心,有害社會,而禁播電影,沙國電影愛好者只能到鄰近國家埃及或杜拜看電影。直到2008年沙國吉達港的市長在吉達公開放映電影才算解禁。但播放時,宗教警察會在播放場所門口維護秩序,以確定男女分開入場。進場後,男女亦需分開而坐。
2.女性不能與沒有親屬關係的男性獨處,婦女不能開車。一般會見和宴請的場合,往往只有男性,女性毫無社會地位。婦女外出戴面紗披長袍,全身幾乎只能露出一雙眼睛。
3.不吃豬肉,其他肉類如牛肉、羊肉、雞肉、魚肉也須經過祈禱宰殺後才能食用(符合伊斯蘭認證的Halal)。
4.偷竊的人被抓到要砍斷手,在伊斯蘭教盛行地區,腳踏車不上鎖也不會被偷。女性通姦則用亂石砸死,石頭需選大小適中,因石頭太小可能不易砸死;石頭太大,一下子就斃命,太便宜通姦者。

5.汽車司機超速行駛,監禁一個月,鞭打80下;酒後駕車,監禁一個月。

伊斯蘭世界的紛爭與文明衝突
西亞宗教與民族交錯分布的背景:位於歐、亞、非三洲往來必經之地,地理位置重要。

宗教派系、種族差異及外來文化傳入,導致西亞紛爭不斷。
一、伊斯蘭世界的紛爭
(1)民族糾紛不斷(領土與主權紛爭)
戰爭名稱
紛爭背景
庫德族獨立運動
因領土問題與多國政府(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爆發內戰
以阿戰爭
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阿拉伯國家要求以國撤出占領區,導致衝突不斷
兩伊戰爭
伊拉克為了爭奪阿拉伯河水道及其出海口島嶼的主權而攻擊伊朗
波斯灣戰爭
伊拉克以收復失土為由,入侵科威特
伊斯蘭國的恐怖攻擊
在伊拉克北部及敘利亞一帶攻城掠地建立伊斯蘭國(未被廣泛認可的政治實體),製造種族與宗教屠殺,並對人類文化遺產造成毀滅性破壞
兩伊、波斯灣戰爭及伊斯蘭國的恐怖攻擊皆與石油資源爭奪有關
以色列
a.西元前1000年猶太人原生活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來王國。
b.後被波斯帝國滅國,於是流亡世界各地。
c.二次戰後,聯合國決議讓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復國,建立以色列,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被驅逐,導致了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衝突,種族紛爭事導火線。
以色列於1948年復國之後,因與其鄰國的阿拉伯回教世界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眾多的歷史恩怨,故與四周的阿拉伯各國不斷產生衝突
以色列巴勒斯坦

投影片32.JPG
投影片33.JPG
庫德族
是一個生活於中東地區的遊牧民,為西南亞庫爾德斯坦地區的基本居民。 總人口約3000萬,主要分佈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四國境內,有少數分佈在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俄羅斯山區、以色列等地,在中東是人口僅次於阿拉伯、突厥和波斯民族的第四大民族。
投影片13.JPG


(2)宗教信仰不同
西亞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但也有少數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彼此因信仰不同而對力和衝突。
例子:黎巴嫩各教派民兵之間已內戰多年,使得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新都,也是基督教、猶太教和回教的聖地,宗教氣氛濃厚,容易引 起對立和衝突。

宗教與民族衝突:
伊拉克
什葉派和遜尼派 不同教派的紛爭
賽普勒斯
民族(土耳其裔和希臘裔)、宗教(伊斯蘭教和東方正教)的差異,造成南北分裂
黎巴嫩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東方正教錯雜,基督徒和穆斯林爭奪政權
巴勒斯坦地區
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的聖地,加上民族差異及爭奪領土(如耶路撒冷)、水源
伊朗與伊拉克
民族(波斯人與阿拉伯人)及宗教(伊朗以什葉派為主;伊拉克有什葉派及遜尼派)差異
備註:
賽普勒斯2003年,人口已超過80萬,希臘人約占85.2%,土耳其人約占11.6%。
賽普勒斯1960年自英國獨立後的主體民族希臘人和少數民族土耳其人零星衝突不斷,直至1974年爆發嚴重的種族流血衝突。主要居住於該島北部的土耳其人在土耳其的干預和支持下於當地另立政權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因此賽普勒斯共和國法理主權為賽普勒斯全島及其周圍海域(除了一小部分地區因為條約分配予英國作為軍事基地),然而事實上(希臘人政權)有效統治區域僅為南方,占全島面積的63%。北賽普勒斯作為政治實體目前僅為土耳其所承認。賽普勒斯共和國於2004年5月1日正式成為歐洲聯盟會員國。
Flag of Cyprus.svg賽普勒斯國旗以橄欖枝和該國領土形狀為圖案

什葉派和遜尼派
  二者因對教義及先知的繼承者認知上有歧見,而互不相讓。遜尼派占穆斯林人口80%以上,其認為「哈里發」(繼承者)可用推選,其為政教領袖,無闡釋教義之權;什葉派則認為只有穆罕默德的後代才是正統的「哈里發」,且是教義的唯一闡釋者,由於什葉派在人數上占少數,且在歷史上長期受到迫害,故其有強烈的受難心理和凝聚力。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的圖片搜尋結果
巴勒斯坦國(阿拉伯語:دولة فلسطين‎;英語:State of Palestine)是一個由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約旦河西岸以及加薩走廊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國家,2007年6月因內部兩大勢力嚴重不和而形成分裂局面,其中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即「哈馬斯」)佔有加薩走廊,而巴勒斯坦解放運動(即「法塔赫」)主導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則管治約旦河西岸,受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監督。
1967年,巴勒斯坦阿拉伯區面積6242平方公里,包括約旦河西岸地區5879平方公里(其中死海面積220平方公里),及加沙地區363平方公里。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在國際承認下,該國已與世界上多數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2011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投票表決,接納巴勒斯坦為該組織正式會員,這是巴勒斯坦以正式成員國的身份加入的首個聯合國機構。
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表決巴勒斯坦國升格為「非會員觀察國」的提案時,雖然美國以色列國強烈反對,仍以138票支持,41票棄權、9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了67/19號決議。截至2015年9月,已經有136個聯合國正式會員國(占聯合國會員國總數的70.5%)承認巴勒斯坦國為一個獨立國家
「巴勒斯坦」的圖片搜尋結果
.       
「巴勒斯坦」的圖片搜尋結果
20121129日聯合國以壓倒性票數表決,通過巴勒斯坦升格為「非會員觀察員國」


(3)水源爭奪
沙漠地區水源是重要的資源
b.河川上由國家,築水壩引水灌溉或因過度放牧破壞水土保持→下游國家的水源供應不足,造成不少紛爭。


跨國界河川
流經國家
問題
約旦河
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
以色列占領戈蘭高地及約旦河西岸,以利於以國抽取約旦河河水及在約旦河西岸推動移民墾殖,導致以國與敘利亞、黎巴嫩、約旦的關係緊張
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
上游:土耳其境內
下游:敘利亞和伊拉克
土耳其在兩河上游興建水壩、發電廠,影響下游敘利亞和伊拉克用水,兩國心生不滿
投影片30.JPG

「約但河」的圖片搜尋結果約旦河

(4)石油資源爭奪
為爭奪石油資源可能發生戰爭,引起石油危機,影響世界經濟。
例子: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國揮兵西亞;2003年美伊大戰,西亞地區再次成為炮火連天的戰場。
 投影片37.JPG
石油資源爭奪
1.美國的介入:美國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為確保石油正常供應,長期以其強大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實力介入波斯灣地區的國際事務。
(1)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1年以美軍為主的多國部隊光復科威特。
(2)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摧毀海珊政權。
2.西亞各國為爭奪石油引發的領土紛爭:

國家
領土紛爭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伊朗
荷莫茲海峽的島嶼
沙烏地阿拉伯與葉門
邊界糾紛
卡達與巴林
邊界上各島嶼的主權
「西亞地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傳統伊斯蘭文化面臨的挑戰:
(1)原因:石油貿易的展開、國際勞工的流動及資訊流通的加速等。

(2)例子:婦女可選擇不戴面紗、麥當勞速食進入西亞設立分店及電視臺全面採用西方的傳播方式,任何禁忌的話題皆可在電視臺節目中討論。
二、文明衝突
(1)近年石油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傳統文化的式微與生活方式的改變:
石油開發帶來財富,都市化與工業化,引入西方文明的民主觀念及資本主義,對阿拉伯世界的君主專制體制、價值觀及生活方式產生 變遷與衝突。

a.許多遊牧民族開始定居下來

b.婦女解下面紗、獨自出門、不在依賴父兄。
c.婦女外出工作賺錢養家

(2)近年來,開始又出現回歸傳統文化的呼聲。例如:有些埃及婦女重新帶上面紗並起而支持伊斯蘭教,她們認為這是抵制西方文化與西方生活方式的具體表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