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家鄉味,寶島飄香

 






新住民家鄉味,寶島飄香

作者: 文‧陳歆怡 圖‧莊坤儒 | 台灣光華雜誌 – 2012年5月15日 下午1:18







近年,隨著東南亞移工與新住民人口的增多,台灣鄉鎮巷弄內隨處可見南洋美食招牌,經營者多是堅毅的新住民女性。
對新住民與外籍移工而言,能吃到家鄉美食是一種身心的雙重滋潤,對喜歡嚐鮮的台灣人而言,異國風味濃厚的新住民美食也拓寬了我們對新鮮、原味乃至酸辣的定義。


座落在新北市永和區、客人川流不息的「越香館」,老闆是自越南嫁來台灣近11年的秋覺,在做餐飲之前,她在家裡的麵線工廠做過包裝,當過家庭幫傭、早餐店員,還曾在工地做粗工3年。兩年半前,她在夫家支持下動念創業,「由於平時我要料理全家三餐,長期下來對烹調跟食材變化很能掌握,心想不如來做吃的!」


然而,秋覺一開始對某些台灣人愛吃的越南菜並不熟悉。「我住的鄉下老家,禁吃牛,沒嚐過牛肉河粉味道﹔家裡窮、人口又多,平日飲食多是大鍋米線拌一點肉末、湯汁,只有請客才有春捲等好菜上桌。」不過,家鄉河邊現撈的鮮美海鮮,大盆奉上、咬一口齒頰留香的生鮮蔬菜,仍在她心底留下美好印記。


憑著好味覺與一雙巧手,她靠著上網查詢食譜與反覆試做,研發一套融合南、北越各派精華的獨家配方,3個月後以路邊攤的形式開張。


不到半年,客人的好口碑已擴散開來,如今換了店面也增加了人手,雖然從採買、備料到打烊收拾都要自己來,手臂也被爐火炙下疤痕,她還是有美夢成真的感覺:「想不到自己竟然會變成老闆娘!」
姊妹鬥陣行
場景來到台北市萬華區的艋舺大道,來自山川壯美的廣西柳州市、嫁作台灣媳婦10年的韋晴雯,是全台首家推出「柳州螺獅粉、桂林米粉」的老闆娘,每天接應川流不息的客人已忙到手軟,卻還是不忍拒絕遠地打來、要求「冷凍宅配到府」的聲音。
韋晴雯解釋,桂林米粉跟螺獅粉是傳承千年的中國南方菜,所謂米粉是用米做成的粗米線,富彈性而滑潤,在大陸馳名程度就跟台南擔仔麵散布全台一樣。


以螺獅粉來說,獨門配方是用十多種含藥性的辛香料及野生石螺(即螺獅,不同於殼薄肉厚的田螺,顆粒較小,生長於池塘、河道)熬煮一整晚的湯底,再拌入酸筍、酸豆、酸菜、炸豆皮、木耳、花生、香菜等配料,吃起來脆爽可口,酸、甜、香、辣,味味俱到。或許是準備功夫繁複、香料難找,對台灣人來說很是陌生。


開店讓韋晴雯在經濟自立上跨出一步,「以前是老公照顧我,現在是我讓退休的他更沒有後顧之憂。」


重建社群身分


在台灣,像秋覺及韋晴雯這樣以自身族群特色、經營故鄉味餐飲店的人數愈來愈多。根據內政部統計,國內東南亞及大陸籍婚姻移民人數逐年成長,達46萬多人,其中,大陸籍人數最多,約29萬7,000人;越南籍次之,約8萬6,000人;其次為印尼籍(2萬7,000人)、港澳籍(1萬2,000人),泰籍、菲籍、柬埔寨籍各有數千人,人口集中在新北市及台北市(約占3成)。至於東南亞籍移工則有42萬9,000人。


南洋台灣姐妹會北部辦公室主任吳佳臻指出,新住民是台灣隱性的勞動力,因為法令上對工作權的限制(例如過去在未獲身分證的居留期間,外配工作需申請許可),加上社會歧視、語言、社交人脈等障礙,工作偏向低薪、打工性質;以餐飲創業是出於分擔家計(包括夫家與原生家庭)的經濟考量,也是突破重重障礙的成就。


在東南亞料理中,台灣人最熟悉泰國菜與越南菜;前者主要由台灣人投資開設,後者則由越南華人或外配主導居多。
台大城鄉所教授王志弘指出,泰式料理當紅,與泰國政府從1990年代以降大力向海外推廣的政策有關,如今已塑造成健康養生、異國風情、都會時尚混合的美食象徵;越南料理則在早期就有華僑開設餐館,近十年隨著新住民人數增加,加上台商兩地往來頻繁,越式料理才在大城小鄉遍地開花。


在地改良,兼容並蓄


從飲食文化交流的角度,新住民的家鄉味不僅豐富了台灣人的味蕾,也在寶島上出現了創意組合。
以泰國菜而言,雖然台菜受到早期四川、湖南等偏辣外省菜傳入的影響,一般人也嗜吃辣,然而,泰國菜獨特酸辣對老饕而言,也是前所未有的生猛經驗。


曾赴泰國研習烹飪的美食家吳恩文,在他的部落格分享過在泰國當地品嚐路邊小吃的震撼:一碗看似平凡的海鮮米粉,道地吃法是先淋下一點魚露,再澆上泡了生辣椒的醋,最後灑上泰國辣椒粉,吃幾口就逼出一身汗,好不痛快淋漓。


有趣的是,台灣人到泰式餐廳必點的外皮酥脆的月亮蝦餅──用春捲皮上下包夾蝦泥油炸,竟然是台灣人的發明!關於這道菜,有一說是源於1960年代的台菜酒家菜,另一說是泰國的金錢蝦餅──蝦泥加雞肉泥捏成圓球狀,插入香茅,再裹麵包粉油炸。
台灣集美食之大成,但由於食材取得不易,有些南洋味就是無法在台灣重現。南洋姐妹會副理事長、越南籍的洪滿枝,平時喜歡下廚,也嚐遍大街小巷的越南美食,她覺得在寶島能吃到故鄉飲食很幸福,卻也遺憾「春捲」怎麼做就是不到位。
她解釋,越南春捲皮跟米線在當地都是新鮮現做,台灣卻只能以進口乾貨浸水還原替代,新鮮度就略遜一籌。其次,越南春捲口味超過十數種,配料講究,例如:牛肉春捲要包青楊桃、青香蕉、燙過的嫩菠羅蜜、紫蘇、薄荷葉,田螺春捲要包花生、蔥花及一種名叫「涼薯」、味道像水梨的塊根植物。「還有一種台灣人肯定覺得酸臭的醃魚醬春捲,醬料中包含蒜頭、鳳梨、檸檬、辣椒,特別讓人懷念。」


堅持好料是王道


飲食之道原就日新月異,而口味、食材的用心改良,更讓美味加分。韋晴雯就說,她的螺獅粉既強調道地與真材實料,因此鍥而不捨地找齊所有該放的香料,其中台灣沒有的千里香、山黃皮還是託同鄉人帶來;另一方面,她也打破陳規,在湯料裡慷慨放入滷得入味的豬腱、牛腱或大腸頭,還可做成綜合口味,連同鄉都稱讚比「原始版」更好吃。


其實,許多南洋母國受到地緣與移民交流影響,飲食早已呈現多國口味薈萃的風貌。具有華人血統的柬埔寨籍移民Tina,在台北市長春路開設吳哥窟風味小吃,從飯、湯、河粉、米線、涼拌、炒類到小火鍋,菜式融和中、泰、越、印尼共有六十多道,且不時推陳出新。然而,柬式料理的核心──香氣濃重──還是貫穿其中,以淋醬來說,柬式做法是在基本的蒜、魚露、辣椒、糖等調味外,多了香茅、老薑、南薑,連皮打成泥拌入,讓料理多了醇厚的香氣。


下回品嚐新住民的家鄉美食,請給辛苦而堅毅的她們一些鼓勵,因為這些飄洋過海的好滋味,每一口都是渴望落土扎根與實踐美夢的心情。





  • 留言者: 瑋咪
  • Email: Maggie34210@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2-07-24 00:28:36

不管是哪裡的人或文化我們都不能歧視,這世界的每一個國家都是一家人:)


J304 19 祝瑋彤







  • 留言者: 李維拉★
  • Email: hh9009930tw@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2-05-16 22:50:29
這篇文章真是太好了!!
20913LeeWeiE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