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農作護水土 水源區三贏

馬告不僅可做水土保持,果實料理方式也相當多元。
王柔婷 攝影
大台北500萬居民日常用水來自台北水源特定區,30年來,除憑藉河川整治及水土保持工程等硬體層面之施作,更因在地居民積極配合軟性政策運作,使特定區內水源保育及生態多樣得以兼顧。
烏來葛思悠生態農場負責人李秀菊女士,從公務人員退休後與同屬泰雅族人的先生回到故鄉烏來,配合特定區內土地使用及水源保育等措施,以不灑農藥、不施肥等方式,有機栽培各式蔬果及水土保持植物,包含烏來原生馬告及相思樹等。
李秀菊也透過開放自然農作體驗,與居民及遊客分享有機植栽之益處,成功推動原民綠經濟,達到水源保育、友善環境及在地產業發展三贏之目標。
李秀菊說,目前生態農場內共復育100多株馬告,每株可抓地30公分以上。馬告不僅可做水土保持,果實料理方式也相當多元,可以煮湯或是製作馬告燻雞,非常開胃。
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局長周文祥說,設立水源保護區確實影響到居民的開發、生存權。為兼顧水土保持與經濟發展空間,鼓勵民眾「農地停耕植樹」,每公頃土地每年最高補助6萬元。
為永續涵養大台北水源、水質及水量,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攜手在地居民落實友善環境相關作為,包含使用環保標章清潔劑、推廣綠色保育、農地停耕、植樹保林及有機栽培等。 

1 則留言:

  1. 希望不只有台北地區的居民配合,希望有更多的地區實施類似的計畫,為我們生存的這塊土地努力J108 38詹貽婷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