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南投集集鎮、竹山鎮及鹿谷鄉
第一天10月24日
7:00-7:20救國團南區青少年中心集合〈平鎮區延平路一段168號〉
10:00-11:30【集集攔河堰管理中心】
認識集集共同引水工程、濁水溪流域以及台灣水資源發展
集集攔河堰管理中心位於集集攔河堰右岸,隸屬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為濁水溪流域水資源調度中心,負責將濁水溪水資源依據集集攔河堰運用要點及水門操作規定等機制,取水分配給下游兩岸彰化及雲林地區農業用水、生活用水、工業用水等標的之水庫管理單位。 為了讓社會大眾對集集共同引水工程、濁水溪流域以及台灣水資源發展軌跡有更深入之了解,以及留下工期長達十年的跨世紀水資源開發工程完整紀錄,集集欄河堰管理中心設有集集共同引水館、濁水溪館、台灣水資源館、水利能源館、三樓平台等空間設施,以聲音、影像、文字、圖畫、多媒體、模型等靜態及動態的展示方式,介紹集集共同引水工程、濁水溪流域開發及其所孕育之生態人文、水資源保育利用等,提供一休憩休閒且具教育之場所。
11:50-13:00【集集老街】漫步老街並享用午餐
來到車站不遠處的集集老街,會先看見入口處的白色牌坊寫著"集集古街"的字樣,往裡走會看到許多充滿新意與古早味融合的美食小吃,別出心裁的香蕉酥在這裡可是赫赫有名,還有小時候「失戀要吃香蕉皮」的俏皮話在這裡找到失戀香蕉船的創新口味;用著古早三輪車載賣的傳統豆花,簡單的花生、糖水,口感滑嫩、冷熱皆宜;還有有別於炸肉圓口感的涼圓,會吃出健康又雋永的口感。除了小吃,還有五花八門的紀念品及伴手禮,像以火車票樣做為模型的火車票餅就是集集車站的代表作之一。
13:30-15:00【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位於竹山的「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是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博館)在教育部的支持下興建和管理經營的。這個園區的出現,緣起於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陳文山教授主持之車籠埔斷層古地震研究。
2002年
11月間,陳教授在南投竹山地區進行車籠埔斷層槽溝開挖及古地震調查,而在槽溝開挖後,發現地下剖面結構係由多次地震所造成,呈現非常清楚之地表破裂及褶皺與斷層構造,具有高度學術研究及保存價值。教育部有鑑於車籠埔斷層槽溝為特殊地質景觀,乃珍貴之國家地質資產,因此積極推動槽溝保存園區的興建,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
2013年完成全園區工程,並正式命名為「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15:30-17:00【竹山文化園區】
竹山文化園區位於竹山鎮的市區南端,占地約6.8公頃,規劃出五個空間場域,竹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地方產業館、休閒廣場及大地竹境。園區規劃內涵建構在生活技藝、生活產業、生活文化,以扣環住竹山的文化產業的社會生活脈絡。
17:40-19:00【天鵝湖茶花園竹筒套餐】鹿谷鄉和雅村愛鄉路97-6號
這裡的竹筒全餐,是主人特地採用新鮮的、剛鋸下來的鮮綠竹筒,挖孔後,將生米及配料放進竹筒中,再將它以炭火烤熟,在煮熟的過程中,米飯會吸收鮮竹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19:20~夜宿鹿谷鄉民宿【小半天ㄟ厝】
【小半天ㄟ厝】位於溪頭風景線的支線--小半天地區(鹿谷鄉竹林村),距離溪頭妖怪村、溪頭森林遊樂區僅約15-20分鐘的路程。民宿主人使用自產茶葉、地方特產竹筍入菜而成為私房菜(亦稱風味餐),促使精緻茶葉烘焙、風味餐成為招牌特色,深受歡迎。
20:00~21:00【小半天ㄟ厝】
小半天講古~鹿谷茶農故事及茶產業發展過程
21:00~晚安
第二天10月2 5日
0 7:40-08:50地方風味早餐
09:00-9:30【鹿谷茶園巡禮】
鹿谷鄉氣候是屬於山地溫暖氣候,境內為丘陵地形,年均溫23℃,加上雨量充沛,終年雲霧籠罩,海拔800公尺上下,土壤富有機質,最適合茶樹生長,所產「凍頂烏龍茶」已成所有茶葉之代名詞(並於道光11年間,初鄉林鳳池舉人,從福建武夷山帶回軟枝烏龍茶栽種,位於凍頂上成為今日全鄉最重要之經濟作物凍頂烏龍茶)。鹿谷鄉居民超過七成以茶葉生產為業,是全島唯一依靠單一生產作物為經濟來源之鄉鎮。
09:30-9:50【鹿谷冬筍園巡禮】
台灣山林多竹,四季皆有竹筍可食,但多集中春夏秋,所謂雨後春筍,指的是清明過後,雨水滋潤土壤,百筍齊發,桂竹筍、綠竹筍、麻竹筍由南到北輪流登場,但到了冬天,眾筍由甜轉苦,纖維由細轉粗,只有孟宗竹筍特立獨行,愈冷愈香,愈寒愈甜。南投鹿谷竹山一帶的雲霧風雨、土壤地形適合冬筍生長。隨著高度提升,竹林拔地而起,先是綠竹、桂竹,繼而麻竹,到了海拔一千公尺以上,幾乎都是孟宗竹的天下了。冬筍深藏在土壤裡,一旦開始生長,便能推土移石,據說長在石縫間的冬筍,特別甘香。找筍要有好眼力,先觀竹,3至4年生的孟宗竹最會生筍,竹子顏色翠綠,5、6年以上的孟宗竹,逐漸不發筍,竹子顏色轉為深綠,最後黃化老去。孟宗竹林有很強烈的排他性,但冬筍的香氣、美味,又吸引著採集者年復一年上山覓筍。
10:00-11:30【武岫竹炭窯文化園區】
「武岫農圃」主人-林勝武先生,數十年來以經營茶圃/茶葉為業,在鹿谷除擁有專屬茶園之外還有近10公頃的孟宗竹林。921地震後政府輔導南投災區農產業再造,由行政院農委會、南投縣政府、鹿谷護林協會、鹿谷鄉公所、鹿谷農會觀光農園產銷班第一班聯合輔導、屏東科技大學研發團隊監製,以改良式傳統窯燒製而成孟宗竹炭,是集合國內產、官、學齊力不斷精進製窯燒炭技術,以提供高品質的孟宗竹炭原料及相關製品為最高宗旨,也讓「武岫農圃」多了項驚人的養生健康產品-「孟宗竹炭」。「武岫孟宗竹炭」燒製係以四年生以上的孟宗竹為材料,採用高溫炭化技術,歷時十多天,以傳統窯手工精心燒製而成(並非一般機械燒材油方式)。其中竹炭的炭質結構非常緻密、比重大、孔隙多,且礦物質的含量也十分豐富。由於竹炭是含有多孔質的天然有機材料,對硫化物、氮化物、甲醇、苯、酚等有害化學物質,能發揮強大的吸附分解作用,也有調節濕度、分解異味、消除臭味等功能,目前已逐漸被南投地區飯店餐廳採用及應用於木製房屋的天然調濕劑。
12:15-14:00【鹿谷內湖國小~全台最美的森林小學】
認識921地震後重建的森林小學及享用採茶便當
內湖國小位於南投縣鹿谷鄉,為九二一大地震後,最後重建完成的學校。學校成為景點並不多見,但內湖國小以美麗的校園建築和豐富的生態環境著名,它的建築大多以美國南方松為主體,外型則是融合中、美、日的風格,且大多就地取材,以原有的石塊築牆鋪路。因為保留了校地原始樹林,所以到處可見高聳的杉木及樟樹,學校周圍則是成片的台大實驗林圍繞,形成一所森林生態小學。
14:00-返程 17:30回到南區青年中心
詳細行程
7:00-7:20救國團南區青少年中心集合〈平鎮區延平路一段168號〉→草屯→竹山→鹿谷→桃園
第一天10月24日
7:00-7:20救國團南區青少年中心集合〈平鎮區延平路一段168號〉→集集鎮→竹山鎮→鹿谷鄉
第一站【集集攔河堰管理中心】
集集攔河堰管理中心位於集集攔河堰右岸,隸屬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為濁水溪流域水資源調度中心,負責將濁水溪水資源依據集集攔河堰運用要點及水門操作規定等機制,取水分配給下游兩岸彰化及雲林地區農業用水、生活用水、工業用水等標的之水庫管理單位。為了讓社會大眾對集集共同引水工程、濁水溪流域以及台灣水資源發展軌跡有更深入之了解,以及留下工期長達十年的跨世紀水資源開發工程完整紀錄,集集欄河堰管理中心設有集集共同引水館、濁水溪館、台灣水資源館、水利能源館、三樓平台等空間設施,以聲音、影像、文字、圖畫、多媒體、模型等靜態及動態的展示方式,介紹集集共同引水工程、濁水溪流域開發及其所孕育之生態人文、水資源保育利用等,提供一休憩休閒且具教育之場所。
濁水溪年平均逕流量約60億立方公尺,因坡陡流急、水質渾濁等因素,導致水資源之利用頗受限制。由於濁水溪豐枯水期水量懸殊,過去濁水溪下游沿岸農民多利用竹、木、石、土等結成蛇籠、倒笱、草石壩等簡陋引水設施,沿濁水溪各自引水灌溉,豐水期每逢暴雨時,洪水流量集中而快速,這些簡易攔水設施常遭沖毀且搶修不易。而濁水溪河水高含砂特性常導致渠道淤積影響輸水功能,以致豐水期亦常發生河川有水而農田卻缺水灌溉情事。
枯水期由於雨量稀少河川流量銳減,又適逢第一期稻作插秧期,農民在引水困難導致灌溉水量不足情況下,常以抽取地下水方式補足水量。另沿海地區養殖業興盛,且農田於此多為灌溉系統所不及,其用水多以抽取地下水為主,長期未經管制的結果已造成沿海一帶地層下陷、海水入侵等負面影響。隨著經濟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用水標的漸漸改變,民生用水的質與量之需求不斷提高,加上雲林離島工業的開發,工業用水需求甚為迫切。因此,建置永久性攔水構造物,並增供地面水、減抽地下水,以緩和沿海地區地層下陷,解決濁水溪長久以來的水資源利用問題,為集集共同引水工程計畫的重要使命。
集集攔河堰設置於濁水溪林尾隘口,堰全長352.5公尺,堰頂設有排洪閘門18座,排砂閘門4座(南北端各2座),以及魚道1座。係集集共同引水計畫所稱之永久性攔水構造物,為濁水溪水資源統籌調配之總樞紐,年可掌控二十億立方公尺以上之可靠水源,配合營運管理系統及水源調配機制之實施,以滿足農業、工業及民生用水之需求。北岸進水口計畫取水量為每秒70立方公尺,供應彰化灌區約四萬公頃農田灌溉用水,及南投名間八卦山高地旱作灌溉用水等。南岸進水口計畫取水量則為90立方公尺,除供應南投及雲林地區近六萬公頃農田灌溉用水外,並供應雲林離島工業區之工業用水及林內淨水場所需之民生用水。南北兩岸進水口最大取水量達160立方公尺,堪稱國內規模之最。
聯絡渠道與管路設施功能係將攔河堰南北進水口所引進水量,輸送銜接彰化、雲林兩水利會原有灌溉系統,以及民生與工業用水等標的取水口。主要設施包括南岸聯絡渠道、北岸聯絡渠道及工業用水專用管路三部份。工業用水專業設施係政府投資興建的第一條工業用水專用管路,主要設施包括林內至麥寮間長達42公里之輸水管路,及位於麥寮離島式工業區中面積20公頃的尾水池。
南岸沉砂池
位於攔河堰下游約一公里之竹山鎮富州里富州堤防邊河川新生地上,基地係利用攔河堰開挖之礫石回填約三公尺,主要處理雲林地區約6萬公頃農業灌溉、雲林離島式工業區地區工業用水與雲林地區民生用水所需原水量,沉砂溝內所落淤沉降泥砂則可藉由水力排砂方式排回濁水溪。
由於集集攔河堰為座落於濁水溪上之在槽水庫,蓄水範圍庫容平時即為調節時序落差提高水源利用率之調節池。汛期洪水來襲時,則恢復為濁水溪河道防洪設施之一環。故集集攔河堰蓄水範圍周邊分別設置有劉厝、林尾、番仔寮等圍堤設施,於洪水時為防洪堤防,水庫蓄水時為蓄水結構物。
簡言之,集集攔河堰係「以水資源管理為手段,配合工程設施及靈活有效之調度機制,提高濁水溪流域水源使用效率,以滿足各標的用水。」
集集計畫近程以濁水溪與其支流清水溪地表水源為調度目標,惟因枯水期水源仍有不敷下游各標的需求現象,故後續計畫將再陸續開發濁水溪伏流水與興建雲林地區中小型水庫(如湖山水庫),另濁水溪沖積扇貯藏大量地下水,目前未有效管理使用,將來有必要逐漸導引為計畫性使用。上述後續開發之新增水源相較濁水溪逕流,為較潔淨之原水,故將來水源運用調度上,於濁水溪地表逕流水源不足或含砂濃度太高時,將動用此項水源供應民生用水與工業用水。如此以不同標的水質要求,調度不同水源,將可使水源作最佳化之使用,並節省營運成本。
反思問題彰化農民反對中科工業區搶農民用水,認為集集攔河堰供水給六輕不少水,使得農民只好大量抽地下水,若中科再搶水,那農田灌溉怎辦?
2012年5月新聞報導溪州農民曾指出『中科局說要調撥的是農業「節餘水」,不是搶水,如果真是如此就應該去下游取水,但工程選在上游施工,又在水源頭附近興建沉砂池,不僅自曝農業缺水的現況,也教人不得不懷疑,彰水會想要獨攬販售珍貴濁水溪「黑土」的陰謀。他表示,濁水溪不只成就遠近聞名的「濁水米」,也一併造就許多優良的「濁水花」,因為田尾一帶的花農之前就會採購濁水溪黑土作為培土種花,每立方公尺的價格300~500元不等,一旦彰水會直接從源頭截走這些珍貴的黑土,未來的獲利將相當可觀…』。
2012年8月新聞報導『中科二林園區將轉型為精密園區,反中科搶水自救會今天表示,農民將暫停在水圳旁的靜坐,但護水決心更加堅定,不會鬆懈。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第四期(二林園區)轉型為精密機械園區計畫,長期總用水量由原先每天16萬噸,降低到2萬噸。至於農業用水問題,將改由莿仔埤圳中游約12公里處開始引水。反中科搶水自救會也發出聲明,說明對二林園區的看法以及未來反中科搶水運動將如何持續下去。自救會表示,改由莿仔埤圳中游取水,不再複製六輕從源頭取水的惡例,農民可以比較放心。自救會說,工業用水搶奪農水的政策錯誤,水資源不該被襲斷,不該為工業所獨霸,田地、作物以及萬物生命都需要水,期盼中科搶水爭議可以引發社會對水議題的檢討與反省』
第二站【集集老街】觀察老街空間分佈並享用午餐
集集以鐵道觀光小鎮聞名,本地亦為九二一地震(或稱集集地震)震央所在。全鎮高度在230公尺至1424公尺間,地形有三,一為集集山脈,一為是濁水溪沖積平原,一為集集丘陵。
漢人入墾集集約在1771年後,形成的聚落依序有「林尾」、「湳底」、「吳厝」、「柴橋頭」、「八張」、「屯田」、「洞角」、「大坵園」、「草嶺腳」、「公館」、「北勢坑」、「頭埤仔」、「坪底林」、「雞籠山」等。1781年,集集已成為入墾要道,市街就此形成,當時的集集街道名為「半路店」,半路店的由來是因為在林尾與柴橋頭兩聚落之間,為聚集生活必需品以交易,故稱「集集」。(另外說法,「集集」出自水沙連番Chipu chipu社之譯音漢字)。集集街加以週邊各庄成為近山地區大型聚落。
清代進入集集的路線有二,一為自今名間鄉經隘寮進入。另一路線是由今竹山鎮社寮乘渡船而入。集集是進入水裡、魚池、埔里等地的據點,也與南投方面往來頻繁。在「郭百年事件」後集集為入山隘口與番漢交易中心的地位更趨顯著,「開山撫番」政策下,集集更為發展,除了脫離沙連堡另立集集堡,明新書院也在此時設立。樟腦業的發達帶來商旅與國際腦館,因此集集又有「小洛陽」之稱。1940升格為集集街。1946年後行政區名稱改動,州改縣,街改鎮,新高郡改為玉山區,是為台中縣玉山區集集鎮。1950年南投縣成立,並分出水裡鄉,成為南投縣集集鎮。
來到車站不遠處的集集老街,會先看見入口處的白色牌坊寫著"集集古街"的字樣,往裡走會看到許多充滿新意與古早味融合的美食小吃,別出心裁的香蕉酥在這裡可是赫赫有名,還有小時候「失戀要吃香蕉皮」的俏皮話在這裡找到失戀香蕉船的創新口味;用著古早三輪車載賣的傳統豆花,簡單的花生、糖水,口感滑嫩、冷熱皆宜;還有有別於炸肉圓口感的涼圓,會吃出健康又雋永的口感。除了小吃,還有五花八門的紀念品及伴手禮,像以火車票樣做為模型的火車票餅就是集集車站的代表作之一。
第三站【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南投縣竹山鎮集山路二段345號
位於竹山的「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是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博館)在教育部的支持下興建和管理經營的。這個園區的出現,緣起於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陳文山教授主持之車籠埔斷層古地震研究。2002年11月間,陳教授在南投竹山地區進行車籠埔斷層槽溝開挖及古地震調查,而在槽溝開挖後,發現地下剖面結構係由多次地震所造成,呈現非常清楚之地表破裂及褶皺與斷層構造,具有高度學術研究及保存價值。教育部有鑑於車籠埔斷層槽溝為特殊地質景觀,乃珍貴之國家地質資產,因此積極推動槽溝保存園區的興建,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2013年完成全園區工程,並正式命名為「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在進行斷層槽溝開挖及古地震調查時,發現現場保存了九二一地震的地表破裂原狀,而槽溝的剖面同時呈現出非常清楚的褶皺與斷層構造,這是多次地震所造成的結果,也是世界上非常難得見到的地質景觀,國內外學者們一致認同這裡具有高度的學術研究及保存價值,因此教育部決定推動執行「竹山車籠埔斷層槽溝保存計畫─地震及生態園區」計畫,將這些寶貴的研究資料、地質景觀好好保存起來。
地質科學館
地質科學館為兩層式的展示館區,一樓為常設展區,主要展示涵括了地質科學教育的各種主題,擁有豐富多元的科學教育資訊,使人們能以宏觀的角度體會地質的奧秘,並省思人類的定位與作為。二樓為特展區,目前的展示主題為「飛覽竹山」, 帶領民眾從空中鳥瞰竹山,看見九二一地震前後的地貌變化,另外則有防震相關的主題互動,希望利用各種手法來傳達訊息及啟發思考,讓參觀民眾對於地震能有更多的認知。
一樓常設展區
岩石的循環
我們生活所需免不了要來自於大自然礦物、岩石,但是這些岩石、礦物也是經歷了許多循環才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熔融的岩漿經冷卻後形成火成岩:如澎湖的柱狀玄武岩、金門的花崗岩。 沉積物經壓密成岩或生物作用沉積形成沉積岩:如台灣北部五指山層的砂岩或野柳石灰岩。 岩石經溫壓變化,使岩石組成結構或成分發生變化而形成的岩石稱為變質岩:如中央山脈的石英岩、大理岩。
台灣活斷層
台灣活動斷層分布主要在西部麓山帶與平原交界處及東部花東縱谷區域,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發表之
2010年版「
2萬
5千分之一活動斷層圖」,台灣共有
33條活動斷層。另有
4條存疑性斷層未列入編號。 第一類活動斷層為全新世活動斷層、第二類活動斷層為更新世晚期活動斷層、存疑性活動斷層為有可能為活動斷層的斷層。
台灣斷層分佈圖
竹山的歷史
竹山鎮,舊稱林圯埔,明鄭時期,鄭成功部將林圯率眾入墾,為南投最早開墾的地方,位於清水溪與濁水溪的匯流處,極富歷史與人文,因位居通往東台灣之要塞,在明清時期有前山第一城之美稱。
921地震對竹山造成的災況
1999年9月21日凌晨1:47分,集集地震發生,車籠埔斷層南北錯動,其地表破裂最南端至南投竹山的桶頭里境內,北至苗栗卓蘭內灣里,造成許多人員及事物的損失,而斷層經過的竹山鎮,也有許多重大災害發生……
921地震對於自然地景的改變
強烈地震對於自然地景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毀損。而921地震對於南投區域也造成許多地景的改變,如斷層瀑布、九九峰的植被、土石崩落,這類的大量地表破壞皆可從衛星雲圖上顯現出來。
921地震的反思與檢討
災後除了一系列重建之外,對於地震防災的觀念也要逐步建立,防患未然。
竹山的富饒
南投縣竹山鎮的歷史悠久,當然其所富含的人文、物產也是很豐富的。在此你可以看到竹山鎮及周遭地區的特有景色、建築、歷史和名產,讓這一趟旅程可以有更豐富的安排。
斷層槽溝保存館為半圓球形的特殊建築,其建築特色來自於「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主要功能在於維護科學研究的現場及展示珍貴的車籠埔斷層槽溝,進入保存館行走於館內設置的空橋,實地的觀賞斷層剖面,可讓參觀民眾體會到大自然龐大的力量,並重新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共處共存,進而建構出和諧的知識。
槽溝挖掘是地質科學中常用研究斷層的方法之一。竹山車籠埔斷層槽溝最初是於民國91年11月間,由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陳文山教授所主持的車籠埔斷層古地震研究計畫,進行斷層槽溝開挖及古地震調查。該研究的多處槽溝中, 竹山槽溝現場除了保存了921 集集地震當時的地表破裂原狀,而且槽溝的剖面清楚呈現了過去多次地震造成的褶皺與斷層構造,被認為具有高度學術研究及保存價值。然為了防止槽溝剖面的崩壞,目前的槽溝是於民國95年間回填後,於102年成立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後由科博館重新挖掘整修完成。
第四站【竹山文化園區】 南投縣竹山鎮硘磘里建國路742號
竹山鎮簡介 竹山鎮位於南投縣西南端,阿里山北稜延伸形成,呈南高北低東山西平,面積247平方公里。地理上大部分為丘陵山嶺,東西長約18.5公里,南北長約23公里,東南部為早期鄒族傳統生活領域,地型如同一只長統馬靴。
全鎮的最高點是2288公尺的鹿屈山,最低位置是海拔高度僅106公尺的濁水溪香員腳沙洲。本鎮有清水溪及濁水溪環繞,重要支流有加走寮溪、東埔蚋溪、溪仔尾溪,知名灌溉渠有隆恩圳、東埔蚋圳、和溪圳等,灌溉良田在社寮、延平、下坪及下崁等。農產以稻、菸、薯、蔬果等。
竹山鎮舊稱「林圮埔」。明朝永曆22年(1668年)林圮參軍進入竹山開墾,來到東埔蚋(延平),遇水沙連〝番〞亂而亡,地方人為紀念他功在竹山而命名。漢人在南投縣開發史中,林圮埔是第一站,地理屬清濁二水匯合,地型屬山地平原交界。林圮埔是八通關古道起點,有「居中路之心,扼後山之吭」之險,位居通往東台灣之要塞。光緒十三年(1887年)以刺竹三層圍城,設置雲林縣城於此,就是前山第一城。
竹山地屬水沙連,跨域漢〝番〞地界,山林產業及水圳發達,十七世紀航海貿易的荷蘭及明鄭時期,鄒族及布農族逐鹿場地於此,提供獸皮等交易,十八世紀清朝開圳灌溉,文化聚落,交易發達。十九世紀末,日治殖民時期,引進企業會社開發竹林木產業,竹子成為竹山的政治經濟產業印記,大正九年(1920年),行政改制,竹林產業豐富的林圮埔,正式改名竹山郡。二十世紀的國民政府,推動家庭即工廠,竹山竹產業加工廠因而發達,解嚴後,地方人參與社區營造,竹山產業走向有地方質感,有多元竹文化產業之生態旅遊。
【竹山文化園區】
竹山文化園區位於竹山鎮的市區南端,占地約6.8公頃,規劃出五個空間場域,竹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地方產業館、休閒廣場及大地竹境。園區規劃內涵建構在生活技藝、生活產業、生活文化,以扣環住竹山的文化產業的社會生活脈絡。
「竹山文化園區」座落於竹山鎮硘磘里,位於竹山鎮市街地區南端,園區6.8公頃,以竹子實境生長的地緣關係而規劃,園區位居於市街硘磘里的邊緣小山坡。在園區空間配置上的特性,以看見竹子在竹山的地緣、人緣、事緣,為文化產業整體性體系,園區規劃出五個空間場域,竹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地方產業館、休閒廣場及大地竹境。
民國100年2月26日開園,以竹子工藝為主要展演焦點。園區的三大特色就是,竹子地緣性、人緣性、事緣性。園區被觀光局挑選為國際魅力據點太極美計畫,於104年2月21日整修後重新開園,以增加國際觀光客進入竹文化旅遊景點。
地緣:就是竹子的傳統生產領域,尤其是桂竹適合細緻工藝創作,園區刺竹園為清代前山第一城,以刺竹三層圍城而建雲林縣城,大鞍地區孟宗竹的冬筍,成為竹山產值高的過年美食。
人緣:竹農討生活以竹產業為大宗,從生產竹材竹筍之竹農夫,到竹工藝製作之竹藝工坊人士,甚至到竹山竹家具賣店,都是以竹子生活、生產、生計為焦點。
事緣:從清代道光年間的禁止勒索竹排碑記〈在媽祖廟〉,到咸豐年間的禁盜採竹笋碑文〈在沙東宮〉,日治時期的開拓竹林道路碑〈在山坪頂〉,都說明為保護竹子產業永續,以碑文之文化力量來規訓竹產業相關人們。
地方文化館
館內約50坪,以西方主義的概念,採巴黎拱廊門空間設計造形,天空設計以白色pvc膜為頂,內天空襯裡以六角口竹編織技法。展示目前最暢銷的竹工藝體系產品,如小編織竹藝時鐘、小層積竹材禮品、臺灣花布燈籠、傳統生活家具。產品以結合生活美學,以環境設計為題,以再生性的竹材為主軸,藉竹在空間中表現出東方國家文化生活,看到臺灣的文化地景就是建構在竹的生活體系,成為臺灣創造異質地誌的文化觀光產業。
第五站【天鵝湖茶花園】享用竹筒套餐 南投縣鹿谷鄉和雅村愛鄉路97-6號
這裡的竹筒全餐,是主人特地採用新鮮的、剛鋸下來的鮮綠竹筒,挖孔後,將生米及配料放進竹筒中,再將它以炭火烤熟,在煮熟的過程中,米飯會吸收鮮竹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夜宿『小半天ㄟ厝』(南投縣鹿谷鄉竹林村愛鄉路121之1號)
【小半天ㄟ厝】位於溪頭風景線的支線--小半天地區(鹿谷鄉竹林村),距離溪頭妖怪村、溪頭森林遊樂區僅約15-20分鐘的路程,是往溪頭、杉林溪旅遊住宿的新選擇。民宿主人鍾媽媽使用自產茶葉、地方特產竹筍入菜而成為私房菜(亦稱風味餐),促使精緻茶葉烘焙、風味餐成為招牌特色,深受歡迎。
第六站【小半天ㄟ厝】
小半天講古~鹿谷茶農故事及茶產業發展過程
鹿谷小半天地區農家早年多栽培孟宗竹,爾後引入茶樹,隨處可見茶園、竹林深淺綠意交錯,竹鄉風情動人。晚上就在竹林茶園間聆聽民宿主人鍾媽媽的茶農生活故事。
21:00-晚安,一覺好夢
第二天10月2 5日
07:50-08:50【小半天ㄟ厝】風味早餐
第七站【鹿谷茶園及冬筍園巡禮】
鹿谷開拓始於清朝約當1741年左右,最初以竹山為南投、台中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當時稱為林圮埔(係紀念鄭成功參軍林兒率部隊進入竹山、鹿谷一帶屯墾),即包括今日鹿谷地區,而歷經屯墾,包括初鄉、新寮、坪仔頂、車輄寮、小半天、內樹皮地區陸續開拓,並於道光11年間,初鄉林鳳池舉人,從福建武夷山帶回軟枝烏龍茶栽種,位於凍頂上成為今日全鄉最重要之經濟作物凍頂烏龍茶。
鹿谷地名由來:1787年泉州人許萬生自林圮埔(竹山)東進,在鹿谷境內築寮獵羌,而稱之為,『羌仔寮』,另一說因初民種植『薑』為生,有工作寮故名『羌仔寮』彰雅村。1920年,林圮埔改稱竹山 ,羌仔寮(鹿谷)併龜仔頭牛車轅隸屬台中州竹山郡鹿谷 此「羌仔寮」稱鹿谷之始。另外有一說,據說在260前鹿谷仍屬原始森林,整個鹿谷鄉蘊藏無數的珍貴木材,同時也是野生動物悽息之處女地,當時僅有生番在此出沒狩獵,至清雍正年間始有漢人入山屯墾。
鹿谷的舊名稱『羌仔寮』,其由來是因昔日未開闢時,這裡是羌群棲息之地,曾因獵羌者均搭茅寮居住在此,後來逐漸發展成村莊而得名。因羌仔與鹿相似,許多人也分不清楚,後來就將錯就錯,且境內因被濁水溪支流所切割,多為溪谷地形,所以改稱鹿谷。
鹿谷鄉地形大致分為為沖積地、丘陵、山地、台地等。鹿谷鄉所生產的茶葉與竹筍聞名全省,境內之溪頭森林遊樂區與實驗林,在台灣大學多年之經營與維護下,擁有豐富的森林生態研究資源,可提供作為自然生態系統運作的展示教室。
鹿谷茶園
鹿谷鄉氣候是屬於山地溫暖氣候,境內為丘陵地形,年均溫23℃,加上雨量充沛,終年雲霧籠罩,海拔800公尺上下,土壤富有機質,最適合茶樹生長,所產「凍頂烏龍茶」已成所有茶葉之代名詞(並於道光11年間,初鄉林鳳池舉人,從福建武夷山帶回軟枝烏龍茶栽種,位於凍頂上成為今日全鄉最重要之經濟作物凍頂烏龍茶)。鹿谷鄉居民超過七成以茶葉生產為業,是全島唯一依靠單一生產作物為經濟來源之鄉鎮,經多年推廣,品質相當受歡迎,茶葉因地處高地,產值通常較平地茶葉為高。該鄉飲茶品茗並已成一門獨到的生活藝術,更因價格穩定,居民享有極高生活水準;除茶葉外,竹筍、山芹菜及鱒魚養殖也是該鄉特產。 鄉內土地大部份屬台大實驗林場及國有林地,林相保存良好,溪頭、杉林溪著名森林遊樂區,每年吸引數以百萬人次,前來鄉內休閒旅遊。溪頭森林遊樂區與實驗林,在台灣大學多年之經營與維護下,擁有豐富的森林生態研究資源,可提供作為自然生態系統運作的展示教室。
茶樹的生長條件是氣溫約在攝氏 11.67 度至 27.78 度之間,年雨量不低於80至100釐,雨季最好在年初,年初的早晨最好有霧,土壤最好富含有機質,排水良好,故以礫質黏土或黏質壤土所構成的丘陵地最適宜。水沙連地區,也即今日南投縣境自竹山、鹿谷、集集、水里、魚池、埔里、仁愛、國姓地區的丘陵地山地正符合這些條件,自古就以水沙連茶出名,被史志所記錄。直到 1875 年(光緒元年)的記錄,竹山(林圮埔)仍是野生茶的產地。可知中國福建茶種的引入要在此之後,日本當局 1900 年的調查茶戶不到一百,是種野生茶或是福建茶?不得而知。也許福建茶種已在光緒之後由北部傳入。此後經日治中期之茶種更新,已奠定烏龍茶特有的風味,並以此風味聞名全台。民國六十年代政府設立生產專區更大大推動新茶種的種植和面積的推廣。
近年鹿谷茶之栽種面積擴大,生產增加,是與台灣經濟之發展不可分。民國60年之後,台灣經濟起飛,國民所得增加,民國55年每人年所得236美元、60年每人 441 美元、65年 1,122 美元、70年2,632美元。國民所得增加,消費能力增強,茶葉的需求也跟著增加。政府為了提高鹿谷茶的品質及產量,於民國 63年7月成立鹿谷高級茶生產專業區,經
69年推行專業茶區面積 126 公頃,參加茶農 271戶。茶農分布在彰雅、鳳凰、永隆。21其中凍頂所在的永隆 144 戶最 多。在民國 64 年茶樹種植面積為175公頃年產量為52公噸。到民國 82年鹿谷種植面積增加到 1,781公頃,比64年增加了十倍,年產精製茶約 1,445 公噸。現在年產量約為1700公噸,但近幾年市面上不時可見假冒「凍頂烏龍茶」的劣等茶,讓消費大眾無從分辨,公所於是決定建立「茶葉產地認證標章」制度。
註:國內現有茶園面積16,255 公頃,年產量17,502公噸,產值約45億元。主要產區依序分布在南投縣、嘉義縣、台北縣、桃園縣、苗栗縣、新竹縣、台東縣、雲林縣、宜蘭縣、高雄縣、花蓮縣、台中縣、台北市等,其中南投縣種植面積占全國 48.9%,其次為嘉義縣(14.1 %)及台北縣(11.5 %),桃竹苗三縣合計僅占13.5 %。
冬筍園
每年冬至後清明前,是孟宗竹筍的產季,它身價不凡。一是貴在奇香,無筍能及,家裡煮冬筍,鄰居聞香就知道。二是貴在其野,它只長在高海拔的山林,土壤過於肥沃,冬筍不發;雨下多了也不發。除非有經驗的筍農,一般人翻遍園子也找不到冬筍。三貴在其烹飪不易,唯有懂得馴其野性的廚師或農家,配合刀工、火候與時間,才能去澀留香,識得真滋味。
台灣山林多竹,四季皆有竹筍可食,但多集中春夏秋,所謂雨後春筍,指的是清明過後,雨水滋潤土壤,百筍齊發,桂竹筍、綠竹筍、麻竹筍由南到北輪流登場,但到了冬天,眾筍由甜轉苦,纖維由細轉粗,只有孟宗竹筍特立獨行,愈冷愈香,愈寒愈甜。南投鹿谷竹山一帶的雲霧風雨、土壤地形適合冬筍生長。隨著高度提升,竹林拔地而起,先是綠竹、桂竹,繼而麻竹,到了海拔一千公尺以上,幾乎都是孟宗竹的天下了。冬筍深藏在土壤裡,一旦開始生長,便能推土移石,據說長在石縫間的冬筍,特別甘香。找筍要有好眼力,先觀竹,3至4年生的孟宗竹最會生筍,竹子顏色翠綠,5、6年以上的孟宗竹,逐漸不發筍,竹子顏色轉為深綠,最後黃化老去。孟宗竹林有很強烈的排他性,但冬筍的香氣、美味,又吸引著採集者年復一年上山覓筍。
第八站『武岫竹炭窯文化園區』認識南投竹炭產業
南投縣鹿谷鄉竹林村田頭巷35-66號
走國道3號(中二高),下竹山交流道,台3線右轉,左轉 "縣道151甲",往鹿谷方向,接151縣道,往小半天方向(右手邊轉角為7-11),接竹林村方向到"武岫竹炭窯文化園區"
「武岫農圃」主人-林勝武先生,數十年來以經營茶圃/茶葉為業,在鹿谷除擁有專屬茶園之外還有近10公頃的孟宗竹林。近年在政府大力推動農產業再造文化中,由行政院農委會、南投縣政府、鹿谷護林協會、鹿谷鄉公所、鹿谷農會觀光農園產銷班第一班聯合輔導、屏東科技大學研發團隊監製,以改良式傳統窯燒製而成孟宗竹炭,是集合國內產、官、學齊力不斷精進製窯燒炭技術,以提供高品質的孟宗竹炭原料及相關製品為最高宗旨,也讓「武岫農圃」多了項驚人的養生健康產品-「孟宗竹炭」。
「武岫孟宗竹炭」燒製係以四年生以上的孟宗竹為材料,採用高溫炭化技術,歷時十多天,以傳統窯手工精心燒製而成(並非一般機械燒材油方式)。其中竹炭的炭質結構非常緻密、比重大、孔隙多,且礦物質的含量也十分豐富。由於竹炭是含有多孔質的天然有機材料,對硫化物、氮化物、甲醇、苯、酚等有害化學物質,能發揮強大的吸附分解作用,也有調節濕度、分解異味、消除臭味等功能,目前已逐漸被南投地區飯店餐廳採用及應用於木製房屋的天然調濕劑。
由於竹炭經過高溫精煉後,具有多項優良的特性,能加速血液循環,改善人體內環境,還可以使空氣更加清新乾淨,因此,在日本享有「黑鑽石」的美譽。而台灣孟宗竹生長時間較短,砍伐不會造成山林水土破壞,較能符合大量使用的經濟效率,亦符合水土等環保精神。竹炭有淨化空氣與水質的效果,這些都是來自木炭在高溫燒製時,木材中水分迅速而徹底被抽出,使木材內細胞壁形成「多孔質構造,這些由細胞壁及細胞膜形成的多孔質,如果放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就像數千萬間有直有橫的隔間,而隔間門原有的水分被抽走了,留下的隔板就成了極具有吸附力的材質,作用有點像超強力海綿。只要片小小的竹炭,它內部多此質可與空氣接觸的表面積竟可達二~三百平方公尺,約等於一個球場大小,實在很驚人!靠著這些看不見的多孔質,竹炭就像一部迷你型的空氣清淨機或濾水器,可以吸附空氣及水中的有害物,達到淨化、除臭的效果,而且不必插電,還有重復使用的特性。
武岫竹炭窯文化園區與國立屏東科大產學合作15年有成,窯燒的孟宗竹炭,全都是獲CAS認證-為最高品質國產、安全、衛生的優良竹炭,且戮力推廣將竹炭融入生活,為臺灣創造可觀的竹炭原物料產值!。今年更開發獲專利的「竹炭吸附紙」,用來包裝蔬果花卉等,足以保有原風味,甚至延長保鮮時間,深受青睞。
近二十年來因為許多竹材替代品之大量使用,加上我國工資、土地等各項生產成本驟增,致使產業競爭力急速降低,又受到東南亞國家及中國大陸低價競爭,我國竹材生產及加工業經營一片蕭條;適逢九二一地震後,竹林之根系鬆動、土質流失,竹林生長不良,林農無力更新撫育;加上2003年我國正式加入WTO後,已難再對大陸限制竹材進口,目前已對竹業界產生骨牌效應,幾乎快達到完全崩潰之關鍵時刻,導致林農紛紛砍除竹林改植其他經濟作物,使台灣山坡地將再度面臨水土保持之危機,造成社會成本一再地付出代價,並喪失綠色山村與竹林文化之功能。
在南投地區在九二一地震之後,在政府輔導下開始研發竹炭食品,讓原本搖搖欲墜的竹子產業,出現了生機,剛從窯裡取出、一批批燒得污七八黑的竹炭,看起來很不起眼,但卻是每年為竹山創造出上千萬產值的黑鑽石。經過烈焰燒製的竹炭,價值要比原本綠綠的竹子,多出好幾倍,而竹炭長達一個月的燒製過程中,還會同時生產出竹醋液這項高經濟產品。竹炭對於空氣和水都有很好的淨化作用,而且在經過高溫淬取後,還可製成竹碳粉,做成竹炭食品。還有以竹炭纖維做成的襪子衣服,更是為竹子創造出高經濟附加產值。
第九站『鹿谷內湖國小~全台最美森林小學』
南投縣鹿谷鄉興產路51號
認識地震後重建的美麗學校並享用採茶飯
內湖國小位於南投縣鹿谷鄉,為九二一大地震後,最後重建完成的學校。學校成為景點並不多見,但內湖國小以美麗的校園建築和豐富的生態環境著名,它的建築大多以美國南方松為主體,外型則是融合中、美、日的風格,且大多就地取材,以原有的石塊築牆鋪路。因為保留了校地原始樹林,所以到處可見高聳的杉木及樟樹,學校周圍則是成片的台大實驗林圍繞,形成一所森林生態小學。校內除行政與大禮堂區用水泥鋼構外 其餘教室等等的空間大都用松木原木建築,也將整地時挖掘的石塊作為各式各樣的鋪面形式 讓空間更融入大自然的元素。用木造的樑柱取代無生氣的水泥,各個教室也很有設計感,內湖國小校園內的一草一木和校園外的大山大天相互融入,反而比部分觀光取向的景點更有味道。
內湖國小於1956年建校,但1999年發生921大地震後,因926餘震造成校園建築嚴重損壞。由於原地重建有困難,家長會便發動全村連署,終於在2003年動工,並於隔年完成新校建設,內湖國小成為293所重建學校中的最後一所,但也致力於發展生態教育。
雖然這所山間小學僅有30多位學生,校園建設卻一點也不馬虎。不論是各班級教室、圖書館、視聽教室等,主體皆採用剪力牆系統為主,此結構可以抵抗地震所形成的水平力,以避免過去的憾事再度重演。為達到生態教育的目的,除了在校區內設置生態池,讓學生們觀察研究外,在置高點另設有可觀察自然生態之「樹屋」,孩子們的生活與自然息息相關。
14:00-返程 17:30回到南區青年中心
走過山林 不留垃圾 只留下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