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9年前糧價漲導致亞非國家開始吃垃圾食物

2016-09-11 10:43 聯合報 記者陳世欽╱即時報導

一項最新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糧食價格2007至2011年之間大漲時,許多人在勉強負擔玉米、稻米、小麥等傳統主食之際,已開始改而食用含有高單位糖、油脂、鹽的西式加工垃圾食物。
開發研究所與國際樂施會在這項費時四年完成的10國調查報告中指出,基本糧食價格突然大漲及反覆無常導致飲食文化丕變,因為它迫使更多的人尋求現金收入並進入勞動市場。糧食價格與全球商品市場交易和許多國家的儲糧減少息息相關。
報告說,雖然在包括肯亞、玻利維亞、印尼、巴基斯坦、越南、尚比亞在內的許多國家,人們為了養家活口而更努力工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卻大減,以致他們因為必須四處謀職而開始購買方便的速食。
婦女開始從事更消耗體力且不安全的工作,而且為了加快餵養家人而改買現成的食物與速食。報告指出:「兒童與年輕人也提早接受各式加工食物。這些食物的特色是,便宜、美味、有趣、流行,而且通常會形成習慣。」
報告說:「流動的飲食現象在開發中經濟體的鄉村與都市男性之間最普遍,原因包括沒有可以一起進食的家人,以及外食可以吃得比較好。有些人則在快餐店找到同伴之間的歸屬感。人們為了填飽肚子而更努力工作。然而即使如此,薪資也開始增加,他們還是無法讓家人吃得好。」
報告又說:「價格大漲期間,人們的所作所為是熟悉的危機應對行為,包括不再使用比較高價的項目,以加工食品取代,犧牲安全、滋味與熟悉感,轉而著重大量與價格。」
報告指出,許多人由於現實與心理因素而改吃加工食品,包括容易取得,以及垃圾食物容易使人上癮。國際糧食價格2012年下跌,然而先前由於價格上漲而引起的飲食文化改變及其影響並未消失。
開發研究所研究員娜奧蜜‧赫沙因表示:「在我們調查的全部地區,人們減少比較高價項目,以加工食品取代營養豐富的食物,改吃不健康的速食。開發中國家的政府必須特別注意這些改變,同時落實適當的糧食安全及廣告標準法規,以遏止全球性的營養失衡與肥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