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時空旅人"部落格
新屋的開發史,據縣誌記載,應追溯康熙40年(1701),由化番衛阿貴首先開墾。
至康熙58年有泉州人連蔡盛等至此開墾,並與附近番社交易,日漸形成熱鬧街道。
日後廣東陸豐人徐立鵬、徐理壽、徐錦宗、黃君泰、黃海元、張阿春等人,在開墾竹北二堡時,新屋鄉即屬此轄區。
之後,廣東鎮平人巫廷政,福建同安人曾國詰、歐天送,南安人曾六,惠安人楊夢樵等陸續開墾崁頭厝(今永安村)
、蠔殼港(後改蚵殼港,今屬蚵間村)一帶的濱海地區。
葉家祖先葉春日在清雍正年間到台灣開墾,落腳新屋大牛欄一帶 ; 之後生下5名兒子,5兄弟同心傳為美談,
因此葉春日又被稱為葉五美,200多年來子孫開枝散葉到世界各地,已有1萬多人。
葉春日家族來台始祖為葉春日,清雍正年間,史料記載為1735年從廣東渡海來台。
葉春日生下5子,分別為大榮、大華、大富、大貴、大春,為大牛欄葉姓宗親來台第1代子孫,
由於名字中的榮華富貴春皆為人世美事,也被後代子孫稱為「葉五美公」。
永興村原名大欄村,俗名大牛欄,傳說命名大牛欄的由來是當地養了許多牛,
因為牛的協助,以致葉家的墾拓範圍越來越大,兩百多年後,永興社區申請代表九十九頭牛的九十九個甕,
在清道光年間保留至今的三塊石土地公前,讓後人緬懷前人在大牛欄墾拓的故事。
葉春日、葉特鳳父子自原鄉經台灣海峽到嘉義,再北上到大牛欄墾拓的事跡,
連橫在寫台灣通史時,曾將其蒐羅在貨殖列傳之中......
(葉氏宗祠舊貌)
日治時期,葉比發起建燕尾眷四合院祠堂,於1937年竣工,規模之宏偉暨氣派都受到時人的重視,
族人稱其為公廳,而這座公廳也是許多葉家人的共同記憶,在七十餘年後,因為當時使用的建材無法承受
自然風化,經族人投票決議拆掉重建,
儘管前提是依原樣貌重建,僅建坪稍稍放大,
當新公廳落成時,族人面對寬敞的新建築,也會緬懷起舊公廳的古樸。
葉春日屬泰順公派下第7代、葉特鳳為第8代,葉特鳯娶妻張氏在新屋衍生出在台第一代子孫,
每年清明節,五大房族人依序輪流到葉特鳳媽張太夫人墳前祭祖,因為曾祖父母葉廣田夫婦的墳位於
張太夫人墓旁,故每年都參與祭祀盛典,祭拜葉廣田夫婦後,再到祖祠參拜歷代祖先,
旋到約一百公尺距離的祖塔祭拜。
由於派下子孫多達上萬人,族眾散居全島各角落,祖墳分葬各地,逢年過節,祭祀不便,
隨由一一三世祖葉明露公召集五大房經理人研商決議,於祖祠北方,興築一座祖先靈骨塚,
於1948年十一月竣工,是年同月十一、十二兩日完成安龍謝土進塔。
1982年大房經理人一一四世葉祖乾宗長顧慮族人日眾,惟恐祖塚不久將不敷容納後至之族人靈骸,
再邀集五大房經理人議決,將祖塚改建為五層五角型優美造型陽塔,俾像徵五美精神。
乃組織籌建委員會,自1984年動工興築至1986年三月落成,歷時二年餘,
完成規模宏大之五美納骨陽塔,
解決該派族人爾後一百年間之百年大事,使宗族及子孫免於後顧之憂。
舉行年度掃墓祭祖時,近8000葉氏子孫齊聚,
場面可說是盛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