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三冊L3東北亞補充資料~26年前的東京樓市是如何"崩盤"的?

地產總裁內參 于 2016-3-9 01:27 發表
「日本泡沫經濟」的圖片搜尋結果   「日本泡沫經濟」的圖片搜尋結果

「日本泡沫經濟」的圖片搜尋結果

「日本泡沫經濟」的圖片搜尋結果


所謂房產泡沫:脫離自住需求,杠桿性房產泡沫是最惡性的,日本東京樓市就是這樣崩盤的。2,泡沫外因:日元升值後日本政府推行寬鬆貨幣政策,導致流動性大量過剩,資金進入股市和樓市,3,泡沫下的「土壤」:流動性嚴重過剩後賣掉東京可以買下整個美國,但問題是日本的樓市城鎮化已經74.5%基本完成地產規模建設,人均住房套數超過1,且房地產市值\GDP竟然超過200%,脫離的房地產的自住需求,而且實體經濟支撐不了資產價格上揚。4,泡沫破裂:政府發現困局,收緊貨幣政策,刺破了樓市泡沫,帶來地價暴跌,最終帶來經濟十年蕭條。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雪球


您知道嗎,資產泡沫嚴格意義上說有四類。分別是:無信貸泡沫的股市泡沫、信貸推動下的股市泡沫、信貸增長均衡的房產泡沫、杠桿型房產泡沫。經濟學家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第四種資產泡沫,即杠桿型房產泡沫是最惡性的。


通過分析,經濟學家發現,經歷了杠桿型房產泡沫的經濟體若要從衰退中徹底復蘇,通常來說,在泡沫破裂後,平均需要五年時間。上個世紀90年代的日本就提供了一個教科書式的案例:當時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後,國內經濟長期處於蕭條狀態。那個時候,日本經歷的正是「最惡性」的杠桿型房產泡沫。
一、鼎盛期:賣掉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日本樓市究竟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呢?在弄清這個故事前,先來簡單了解下二戰日本樓市整體發展趨勢。


1,30年日本6大城市地價上漲56%

當時,日本經濟從廢墟上開始快速發展,土地價格保持較高增長。根據日本不動產研究所數據,從1960年至1990年的30年間,日本六大城市地價上漲了56.1倍。30年裡,地價飆升了三次,分別對應1961年、1973年和1990年。不過,前兩次大漲時,日本國內經濟同期處於8%以上的高增長時期,因為有基本面支撐,並沒有形成泡沫,而第三次則迥然不同。


2,廣場協議後日元急速升值,日本國內寬容貨幣政策

故事還要從1985年9月說起,當年發生了一件足以載入史冊的大事,影響之深遠,爭議之大。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經濟強國(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了著名的「廣場協議」。當時,因美元匯率過高,造成大量貿易赤字,陷入困境的美國與其他四國發表共同聲明,聯合幹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日元及馬克等主要貨幣有秩序性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此後,日元迅速升值,1985年9月,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日元兌美元迅速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元左右,升幅達20%。由於匯率的劇烈變動,由美國國債組成的資產發生帳面虧損,大量資金為了躲避匯率風險而進入日本國內市場。


3,金融緩和政策催生過剩流動資金,導致土地與股票暴漲

1985年到1986年間,在日元急速升值背景下,日本企業國際競爭力開始降低,日本政府為了補貼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實行金融緩和政策,進而催生了過剩的流通資金。與此同時,日元的升值也助推了國內濃厚的投機氛圍。這種投機熱情在股票和土地交易市場集中暴露出來。


而土地更是受到所謂「土地不會貶值」的神話影響,以轉賣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價開始上升。20多年前的日本,總是能聽到日本人頗為自豪地說:「你知道嗎?如果把東京的地皮全部賣掉,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此話不假。當時東京23個區的地價總和確實達到了可以購買美國全部國土的水平,而銀行則以不斷升值的土地作為擔保,向債務人大量貸款。地價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帳面財產增加,刺激了消費欲望,從而導致了國內消費需求增長,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發展。當時的日本就是「不差錢!」



二、崩盤時:房地產市值占GDP比重一度高達200%

  

1,地價暴漲,但住宅建設量達到高峰,脫離自住需求

然而,被熱錢沖昏頭腦的人們,卻忽略了一個冰冷的現實:從1974年起,日本城鎮化率已達到74.9%時,日本住宅建設量達到第一個高峰,1987年再創新高。從住房飽和度看,1968年日本戶均住房套數首次超過1,意味著住宅短缺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式。


  • 反觀1961年和1973年的兩次地價大漲,均處於國內住宅需求旺盛時期。

  • 第三次地價大漲,則脫離了自住需求的有效支撐。


2,過剩資金繼續進入土地和股票

1986年,日本出現了短暫的經濟衰退,出於對日元升值的恐懼,從1986年 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銀行連續五次降低利率,將央行貼現率從5%降低至2.5%,這一水平不僅為日本歷史最低值,在當時世界主要國家中也是最低。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造成了大量過剩資金。

在市場缺乏有利投資機會的情況下,過剩資金通過各種管道流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造成資產價格大幅上漲。1986年~1990年,東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價格指數平均增長了三倍以上。一言以蔽之: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日本樓市本已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在越來越多資金的瘋狂湧入下,樓市供求失衡進一步被打破,資產泡泡越吹越大。

國際上對界定房地產泡沫,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即房地產市值與GDP的比值,如果房地產的市值過大,遠超過GDP,那麼就形成了泡沫。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時,這一比值上升到了172%,隨後釀成了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日本樓市泡沫破裂時,國內房地產市值是GDP的2倍。

以下圖為例,藍色線條是東京房地產市值占GDP比重的走勢圖,可以看到1988年時,單是東京地區這一比值已經達到140%以上,泡沫程度可見一斑。


1989年,日本泡沫經濟迎來了最高峰。當時日本各項經濟指標達到了空前的高水平,但是由於資產價格上升無法得到實體經濟的支撐,日本經濟開始走下坡路。

3,資產價格杠桿性上升得不到實體經濟支撐,政府貨幣政策收緊

感受到壓力的日本政府,決定改變貨幣政策方向。1989年至1990年,日本銀行五次上調中央銀行貼現率,從2.5%上調至6%。同時,日本銀行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大幅削減貸款,到1991年,日本商業銀行實際上已經停止了對不動產業的貸款。

中央銀行刻意挑破泡沫,但過於急劇的貨幣緊縮加速了資產市場的崩潰。

貨幣政策的突然轉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場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價格開始大幅下跌,跌幅達40%以上,股價暴跌幾乎使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出現巨額虧損。緊跟其後,日本地價也開始劇烈下跌,跌幅超過46%,房地產市場泡沫隨之破滅。


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出現了長達10年之久的經濟衰退。

作為1980年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78年時超過了蘇聯),日本結束經濟起飛後快速躥升之勢,逐漸演變為緩慢增長、停止增長乃至嚴重衰退,到了1990年代中期又經歷貨幣快速貶值,從此一蹶不振,泡沫經濟破裂、崩盤,十餘年未恢復元氣


三、高位下的「中國樓市PK日本樓市」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日本樓市泡沫引發的長達數十年的經濟衰退,已成為全球其他國家竭力回避的一個錯誤示範。今日中國一線城市房價暴漲,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二度刺激,房價脫離剛需階層的瘋狂都在積累泡沫,但唯一支撐的中國城市化率54%以及中國經濟仍然處於6.9%上下的中高速增長,泡沫與否,泡沫能否承受的問題將在未來愈發值得關注和警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