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違建到永續家園 都會原住民圓了安居樂業夢

2020-05-17 05:30:00
〔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因為原鄉的傳統生活領域改變,許多原住民到都會區謀生,但原民傳統文化、生活方式與漢人有些差異,以致被漠視,甚至歧視。近年來,中央及地方政府釋出善意和經費補助,改善原住民簡陋及瀕危的居住環境,讓都會區的原住民逐步落實安居樂業和文化傳承的夢想。
新北市溪洲部落總幹事鄭正文對永續家園充滿期待。 
 (記者翁聿煌攝)
新北市溪洲部落總幹事鄭正文說,大約在一九八一年間,在台北地區謀生的原住民認為,在新店溪畔的溪洲部落近似花東的家鄉環境,可以在溪中捕魚、在河岸種菜,族人利用簡易材料搭建聚落,雖然沒水沒電,但符合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情境,更節省在都會區租屋的經濟負擔,不過在當年政府的眼中,原住民佔據公有地蓋違建,數度動用公權力拆除,引發原住民的激烈抗爭。
他指出,直到蘇貞昌擔任台北縣長時,時任縣府原住民族行政局長的夷將.拔路兒專案協助情況類似的三鶯部落和溪洲部落編訂臨時門牌,逐步解決族人的設籍、就學及水電供需等基本需求,新北市政府後來再協助三鶯部落推動「三峽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溪洲阿美族文化園區」,由原住民提出「參與式規劃設計」及「三三三自力造屋」創新方案,即政府出資三分之一、原住民貸款三分之一、原住民自籌三分之一的方式興建,終於擁有自己的永續家園。
鄭正文表示,「溪洲阿美族文化園區」兩年前動工,預計今年底入住,建造期間,部落族人自己動工參與、心血與情感都凝聚其中,園區保有阿美族的文化元素,聚會所結合瞭望台的造型深具傳統特色,讓族人看見安居樂業的夢想正在實現。

新北、台中、桃園 原民會陸續協助解決難題

另外,位於台中市的霧峰花東新村和太平自強新村,是九二一震災後的中部都會原住民棲身地,在前市長林佳龍任內運用公私合作策略,突破法令限制,完成原民聚落土地的重新編訂,並與慈濟基金會共同援助興建住屋,加上中央原住民族委員會挹注前瞻建設經費,兩個新村預計在二○二一年八月遷入新屋;花東新村總幹事洪宣真說,從年輕盼到年邁,總算美夢成真。
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指出,位於桃園市大漢溪旁的崁津和撒烏瓦知部落,因位處河川地無法設籍及取得自來水,環境安全堪慮,原民會與桃園市政府積極解決,在二○一八年二月協助崁津部落族人設籍,原民會去年也補助桃園市政府辦理崁津及撒烏瓦知淨水改善工程,提供兩部落民生用水,後續再辦理河岸保護工程,持續改善崁津部落族人的居住安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