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前瞻特輯】不怕沒水用!水利署穩定供水有信心

水利署署長賴建信接受專訪,探討台灣水資源狀況。
水利署署長賴建信接受專訪,探討台灣水資源狀況。
台灣雨量看似豐沛,卻因地形陡峭與極端氣候的影響,能留下作為水資源的僅有19%,其餘都將蒸發或流入大海,如何聰明運用有限的水資源,成為水利署最重要的課題,面對瞬息萬變的水情,超前部署絕非口號,而是必要完成的目標。
今年梅雨季又遲到,連帶讓南區水情亮起黃燈,台南、高雄皆於五月上旬進入夜間減壓供水,讓不少人開始擔心,是否會面臨沒水可用的窘境?對此,水利署署長賴建信拍胸脯保證「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他笑說,十八套劇本不僅早就寫好,還背得很熟。

南區水情不佳 穩定供水靠超前部署

全台降雨狀況不甚理想,去年9月迄今,雨量僅有歷史平均的五至七成,導致曾文水庫的蓄水百分比,驟降到個位數,外加實施夜間減壓供水,讓民眾對未來的水情難免有些緊張,然而看似嚴峻的情況,水利署卻是有備而來。賴建信說,五月初正值枯水期末端,正好是每年南部水庫最乾旱的時候。「氣象局預估,今年的梅雨季大約會在五月中下旬報到,六月起降雨回歸正常,套句棒球術語,我們現在來到九局下半,只要成功守住,就能贏。」如何守、怎麼贏?關鍵就在事前的準備,開源、調度、節流、備援,缺一不可。
水利署估計,南部民生用水足夠支撐到至少六月。
水利署估計,南部民生用水足夠支撐到至少六月。
除了在環境許可下進行水資源開發,以及與農田水利會、自來水事業處和水庫管理的協調、調度外,賴建信也一再強調節流的重要性:「雖然西半部雨下得不多,在大家的齊心努力下,從去年六月到現在已成功省下多達6.3億噸的水,相當於一座曾文水庫的水量。」而深水井與伏流水的備援,則能在水情較吃緊時提供支援,就拿五月上旬的大高雄地區來說,除了南化水庫的調度外,伏流水和地下水的備援,同樣是持續穩定供水的要角之一。
賴建信強調,治水必須在狀況來臨前有所行動。
賴建信強調,治水必須在狀況來臨前有所行動。

全天候監測 掌握水利資訊

不過,曾文水庫的蓄水量不足一成,真的不必擔心嗎?「曾文水庫是全台最大的水庫,雖然蓄水百分比低落,實際上的有效蓄水量仍有一億兩千萬噸左右,即便扣除掉一期稻作的農業用水,仍可持續穩定供水至六月,且我們還有調度、節水的系統,再加上集水區仍有機會下雨,單以蓄水量來看水情,其實並不客觀。」賴建信說,水利署近一年來已召開43次的水情會議,每次會議中都會預設數種情況進行應對,他引用前總統李登輝的說法,將其稱做十八套劇本,「遇到不同情境,我們就有相對應方案,最壞的情況也準備好了,不過當然希望不要發生。」賴建信補充,在各單位的協助下,水利署備有24小時水文測報系統,同仁只需拿起手機,即可得知全台水庫的即時用水量,若發現異常,也能在第一時間修正,對於節水給予很大的幫助,在資源的管控上,已發展的相當全面。枯水期結束後,汛期緊接著到來,水利署又會如何因應?賴建信說,等雨都降下來再開始動作,肯定來不及,舉凡抗旱、防汛,任何與水資源相關的議題,超前部署都是必需,「包括各大水庫的清淤工程、抽水機的整備以及堤防的檢測,我們都在枯水期就先行完成」。可見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下,「一手抗旱,一手防汛」已然成為常態。
枯水期利於水庫清淤,賴建信至曾文水庫視察作業狀況。
枯水期利於水庫清淤,賴建信至曾文水庫視察作業狀況。

治水成績亮眼 廣受國際矚目

台灣地勢陡峭,豐沛雨量經常挾帶大量泥沙,形成淤積,過去建造水庫時因缺少排砂設施,在治水工程上面臨不少難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反讓台灣水利造就出許多世界之最,舉凡前(107)年1月正式啟用的曾文水庫防淤隧道,首創「象鼻引水鋼管」廣受國際矚目,而預計在民國113年完工的「石門水庫阿姆坪防淤隧道」,則具備輸泥、沖淤、排洪三合一功能的亮點,除此之外,高機動性的淨水設備,也是台灣的強項之一,賴建信說,過去蘇迪勒颱風重創台灣,我們就研發出車載型的淨水設施,提供災區民眾乾淨的飲用水,近來也發展機動性更強的揹載式,協助寮國、泰國及菲律賓的災民,「台灣在水利領域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快速因應,且有效解決問題,去年底台商回流,我們也是在短時間內完成用水量的估算,這都是共同努力的成果。」
放眼全球,氣候變遷帶來極端氣候,未來我們所面對的,是更加無法捉摸的大自然,賴建信提醒民眾「有水當思無水之苦」,除了倚靠水利署為國民張羅水資源,日常的節約用水,更是全民的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