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級自然生態溼地 香港米埔找得到

香港,一個五光十射、活力十足的商業城市,每到假期便有許多人前往購物、品嚐美食,但在寸土寸金,高樓林立的香港,卻有一個在旅遊書上很少被提及的國際級溼地—「米埔自然保護區」。

7月19日的「2008台灣溼地保育實務交流研討會」上,香港米浦自然保護區主任李桂嬋與台灣溼地工作者一同會研討濕地經營問題,討論在高度商業發展的香港,自然溼地與市場社會平衡之道。當李桂嬋展示米浦經驗時,台下觀眾都十分驚艷於米浦活潑多樣的經營方式,更有觀眾直呼:「非常羨慕!」。

與中國深圳隔河相望,過去因偏遠敏感的地理位置而避免了過度的開發,沒有大量人為干擾的米埔,都市中的世外桃源,數十年來成為了候鳥與生物的快樂天堂。1983年起,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正式以每年一元的租金接管米浦自然保護區,經過了多年的經營管理,米浦溼地沒有一般溼地給人「爛泥巴」的印象,完善的規劃,彷彿來到自然生態公園般舒適。園區共分為兩個部份,一般遊客可觀賞遊憩的「溼地保育區」,與需要另外申請提供給專家學者研究使用的「溼地緩衝區」,如此讓米浦有自給自足的空間,一方面也保留了原始自然生態。

佔地廣達380公頃,米浦溼地豐富的生態環境,擁有全港最大的紅樹林及蘆葦叢,為數以萬計的生物提供覓食和棲息環境。文化方面,由於米浦在1920年前就是民眾築提種稻、養殖魚蝦的地方,屬於低窪海埔溼地,過去經濟活動的傳承,至今仍保留了全港唯一的基圍蝦塘,所以來到米浦,不但能欣賞溼地豐富的生態多樣性,也能看到早期香港的基圍文化。

活用在地資源

所謂基圍蝦塘,就是居民圍繞紅樹林挖掘一道水道,運用挖掘出的泥土築成堤防,在近海處架設一道可人工調控開關的水閘,基圍中的生物以掉落的紅樹林為食,而基圍中生物又成為水鳥的食物,這種循環互生的生產模式不但能嘉惠地方永續發展,更對環境造成最少的影響,因此從1940起,即使期間香港爆發過嚴重的禽流感等病害,卻幾乎未波及過米浦地區,這也與密集式漁塭時常發生集體大規模疾病傳播形成鮮明對比。這個特殊的水流調節裝置也深深地影響了米浦溼地的風情。

科學化經營的WWF將學術研究的成果,結合當地特色基圍的調節水流功能,配合不同鳥類每月來訪的統計數據,沿用基圍每月依照鳥類的喜好調節水深。實作後也發現,若一次放乾涵水,整個棲地中幾乎只剩鸕鶿一種鳥類能夠生存,經過不斷研究觀察發現,漸進式放乾涵水,不管是長腳或是短腳的鳥類都有其適合的環境。此外,為維持當地生態與景觀,工作人員會定期清理淤泥,將不適合水鳥棲息,過於茂盛的喬木由海岸漸進式修剪。並將淺灘深度降低拉長,以適合更多樣的鳥類。

每個民眾都有機會親自體會溼地

米浦自然保護區採多元化企業模式經營,除嚴謹的園區規劃,工作人員對於區內的生物及來訪的遊客作目標性的調查研究,設計規劃許多不同型態的旅遊和遊園路線。例如在米浦,就安排十幾種屬性不同的活動,文史、環境、賞鳥甚至市鎮考察等,近期新開發殘障朋友的遊園行程,透過規劃行程與專業導覽,即使是視障朋友也能「聞見」最自然的米浦溼地香。風情萬種的米浦,如同百變的花蝴蝶般,各種遊客都能輕易地接觸。

深入社區 打破僵局

如同所有傳統產業,鄰近米浦的后海灣魚塘也面臨強大的外部壓力,一部分漁民因此放棄養殖,日益增加的荒廢魚塘因為缺乏管理而影響周圍生態;一部分漁民則選擇阻礙生物多樣性的密集式養殖;甚至還有漁民選擇補鳥驅鳥的行為。而以往地方團體只致力提高當地學生與民眾對於溼地認識,忽略對宣傳魚塘的價值,為解決難題,WWF開始深入社區,打破長期孤立於社區的保護區與民眾的疏離感,除了定期協商溝通,定期舉辦各項活動,邀請地方民眾參與助養保護區,另安排參觀民眾與團體到魚塘與漁民一起工作,透過直接溝通接觸,雙方都能體會彼此在米浦保護區間的想法,進而達到共同永續發展的目標。

活力十足的米浦自然保護區,總是野心勃勃地企圖尋找溼地與社會雙贏的方式,經過智慧化的策略分析,溼地保護區不再是吃了防腐劑的土地,不會腐爛但也沒有生機,而是不斷地互動實作,舉辦多樣性的活動主動且積極地吸引、教育人們懂得欣賞溼地之美,雖然至今還有許多待解難題,但米浦溼地的創新作法,的確是值得台灣的溼地工作者研究一番。【取自環境資訊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