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 地理頻道把脈

明天是世界地球日,國家地理頻道從中午12時到晚上12時,安排連續12小時馬拉松主題紀錄片播映,包括再生能源的利用、巨變之後地球的可能情境等,透過地球日特輯,為地球把脈。

每年世界地球日,國家地理頻道都會推出最新「世界地球日特輯」的主題紀錄片,今年則是在4月的每週六晚上9時點推出「地質之旅」系列,探討地球的起源及未來發展,並分別從非洲、歐洲、亞洲及美洲西岸的環太平洋東部,介紹地質形成及板塊運動的故事。

在日本遭受史上最大地震天災之際,「地質之旅」更能為民眾提供地球板塊構造完整的資訊內容。23日晚上9時首播的「地質之旅:撞擊效應」,聚焦亞洲,述說呈現人口密度居世界之冠的板塊,如何防範地震的發生?都市擴張同時,下一起重大事件又是何時會發生?

紀錄片指出,亞洲境內有地球上最大的地理景觀─喜馬拉雅山脈,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其於南亞的印尼火山間,有累積數百萬年的地殼張力。

印尼南岸的島弧,是世上最危險的地方之一,因為2個板塊互相牴觸,壓力開始累積,最後亞洲板塊釋放能量,在與印度板塊交會處鼓起,會製造出大型地震,而地底100公里處板塊邊緣漸漸熔化,則會形成內陸的火山。

2004年,襲擊蘇門答臘西岸的海嘯,殺死超過23萬人;2009年蘇門答臘巴東市地牛翻身,估計有1300人死亡;2010年秋天,印尼人遭逢兩起悲劇,先是海嘯淹沒偏遠島嶼殺死數百人,再來是爪哇中部被火山灰淹沒;而火山泥流則是生活在印澳板塊邊緣必須面對的危險。

除了23日晚上9時「地質之旅:撞擊效應」;30日晚上9時還將推出「地質之旅:不安定的太平洋」,深入剖析這些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如何在歷史長河中,同時進行摧毀與再造的變遷與循環。【取自中央社】2011/4/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