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石油時代傳統能源日漸匱乏,據經濟部能源局資料顯示,台灣能源供給高度仰賴進口,結構仍以化石能源為主,而化石能源使用是導致全球氣候變遷主因,面對國際溫室氣體減量壓力,發展減碳技術是使溫室氣體減量的重要工具。
丹麥自1980年能源危機後,經濟成長78%,並將全部能源採分散供應與高效率應用,20多年來,有效利用能源有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天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舉辦「低碳家園冷熱電供應系統」國際論壇,邀請數名來自丹麥和國內專家學者分享經驗。
經濟部常務次長黃重球致詞時表示,面對未來世界,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過去台灣不是什麼都沒做,早在民國77年台灣就已著手做汽電共生,至目前為止約佔電力系統5%,「國內仍存在許多能源沒有好好利用,提高能源使用與降低對電力需求,是全民的責任。」
丹麥COWI公司的Else Bernsen在「建立區域供冷熱系統:丹麥經驗」議題中談到,電廠若只賣電,能源效率僅55%,但若賣電又賣熱,所有能源效率可達85%到90%。目前丹麥幾乎所有電廠採電熱共生系統,也約有60%住宅建築採區域供冷供熱。應用作法是,會評估電廠附近有無供熱需求,若無則該電廠也將逐漸遭淘汰。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長沈世宏說,去年11月他赴丹麥訪查,發現「台灣能源問題,答案竟在丹麥」,丹麥充分利用再生能源、風力與廢熱,在電熱共生系統建置是非常有經驗的國家,他們透過電廠供應面與區域供冷供熱的需求面,雙管齊下的成果使如今的丹麥供冷熱系統非常穩定,這樣的經驗值得台灣參考效法。
丹麥花了25年才有如今效率高的冷熱電供應系統,台灣若真要改革,丹麥專家坦言最關鍵仍是「價格」,雖然每個國家情況不同,但低碳與有效利用能源的概念絕對是相同的。
台灣未來若採此類供電系統,會否影響民生電價?沈世宏認為,電價是相對的,譬如使用高耗能或高排碳的電價較高;採生質能或再生能的電價較低,台灣若能透過這樣概念調整,民生用電支出未必會增加。
究竟台灣何時才能完成冷熱共生系統?沈世宏說,系統建置完成最少也需50年,但環保署有責任讓民眾知道,政府有這樣的願景。目前一切仍在初創階段,現在許多環境評估案或都市更新、社區改造等計畫也逐步採此方向規劃,「這是必須走的方向,至少現在我們已開始踏出第1步。」【取自中央社】
2011/5/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