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苦待甘霖 印度農民可望藉兩項技術節約水源

印度正面臨農業用水匱乏的窘境。印度需水量大的農業多半集中於東北方的旁遮普省(Punjab),該省雖然僅佔印度面積的2%,卻擁有全國糧食產量的50%以上。而旁遮普省農民目前抽出的地下水量,遠比季風降雨挹注的水量高出45%。

旁遮普省農民現在不再種植小麥和玉米等耐旱的傳統作物,改種稻米,利潤雖然較高,但耗水量也大。在當地工作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水資源中心副研究員佩因(Shama Perveen)表示:「如果旁遮普省要維持印度糧倉的地位,現代務農方式將必須考量水源狀況,同時建立一套可行的長期計畫,未來才能永續發展。」她跟幾位同事正與印度農業科學家合作,實地測試長期計畫中的一環:運用兩項節水設施,讓農民不必改種其他作物就能省水。

其中一種是土壤水份張力計:將一個多孔的陶瓷球體連接有色標的計量表,可顯示土壤濕度。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初步實驗:將張力計發放給旁遮普省50個村子的500多位農民,請他們把張力計置入田地(包括稻田)中,並且只有在張力計顯示濕度下降時才能灌溉。確實遵照指示工作的農民,灌溉用水量比之前少了將近30%。

另一種是利用雷射偵測田地的高低起伏。農民可依據雷射掃描的結果,將測得的地表隆起處加以整平,避免水坑及旱地形成,灌溉便能更均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水資源中心印度小組組長那魯拉(Kapil Narula)表示,運用雷射水平檢測,將可以節省高達20%的農業用水。

研究團隊將於下半年擴大實施計畫,把張力計與雷射水平檢測儀器引介給旁遮普省的另外5000位農民,以及鄰近的古加拉特省1500位農民。那魯拉表示:「一旦有越來越多農民參與,我們至少可在水源嚴重不足的地方,有效因應危機。」

當地專家得知計畫的成效都很振奮,但表示規模需進一步擴大並與其他措施結合,效果才能持續。印度魯奇國立水文研究中心科學家庫瑪(Bhishm Kumar)表示:「困難之處在於如何讓眾多農民參與,還有如何教導他們認識這些設施的效用。」他表示,科學家與農民必須多管齊下,因應水源危機,包括種植需水量較少的作物,以及引進現代化滴水灌溉,使水直接流入作物根部。【取自台灣立報】2011/5/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