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糧食危機 政府應理性為臺找活路

2002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加速了台灣農業凋零。農業所得偏低、休耕補助高,變相成為農村推力,農業人口面臨老化、斷層困境。自2008年起,旱澇交替的極端氣候,導致糧食生產下跌,多數農業輸出國紛紛禁止出口,保持國內的糧食自給率。

糧食自給率低於日韓

據農委會的報告,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2%,與1986年的50%相比,下降18%,相較鄰國日、韓的40%糧食自給率,是偏低的。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彭明輝指出,台灣22萬公頃的田地每年生產120萬噸的稻米,還有40萬的旱田以及20萬的休耕水稻田。

除了稻米需求,台灣每年進口100萬公噸的小麥、240萬公噸的大豆和450至500萬公噸的玉米,這些作物中有4/5成為牲畜的飼料。在1995年石油一桶僅20到30美元時,糧食進口還不成問題,但2008年石油漲至每桶140美元,糧食進口成為沉重負擔。

更不用說全球暖化導致各國氣候異常,許多糧食生產國不再出口作物。彭明輝直言,雖然2008年後期金融風暴讓石油價格一度下跌,但景氣稍微復甦後,石油價格仍持續走高,她警告:「當石油一桶飆破200美元時,我們還會有進口糧食嗎?

雖然台灣可轉向中國進口糧食,但彭明輝提醒,中國作為世界的工廠,環境汙染程度相當的嚴重,光是北京每年就有9.4億噸的汙水做為灌溉,影響的面積高達667萬公頃,而且中國的糧食檢驗標準還停留在1949年的水準,僅有少數特優級的廠商受到較嚴格的檢驗。三聚氫胺事件後,世界各國對中國食品檢驗徹底失望,因為作為特優級的三鹿奶粉">三鹿奶粉工廠,卻同樣爆發了重大的污染事件。

農業生產該得到尊嚴

面對糧食貿易市場縮減,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在「全國糧食安全會議」中表示,將在2020年時提高糧食自給率至40%,同時活化14萬公頃的休耕田地。但彭明輝反駁,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李鴻源公開表示,農業用水消耗過多水資源,未來將減少農業用水,他質疑:「一邊說要增加產量。一邊卻要減少灌溉用水,難道台灣農業技術已經研發出新方法?」

台灣長期忽視農業,壓低農業生產價格,導致農民生活困難、農村人口凋敝。彭明輝表示,農業生產沒有獲得應有的尊嚴,休耕補助過高,導致想從事農耕、卻沒有田地的人必須付出更高的租金,才能租到田地,這些因素都成為阻礙農業人才進入農村的門檻。如何恢復農業尊嚴,成為提升糧食自給率的關鍵。

除了政府對於農業的態度需要調整,整體產業政策也關係著農業發展的可能。以今年來說,雨水不足導致水資源匱乏,工業、農業和民生互相搶水。彭明輝表示,台灣年平均降雨量佔全世界前幾名,但因為地形和人口稠密的因素,人均使用的年平均雨量反而遠低於許多國家。台灣每年180億噸的用水量中,135億給了農業用水,29億是民生用水,剩下16億則是工業用水。

水利署也表示,2021年,民生與工業用水共需65億噸。在供水面沒有增加的前提下,多出來的20億噸用水需求,都得從農業用水調撥,這等於是變相壓迫農業生產的總量。

減低高耗能產業 才有未來

若要維持糧食自給率的穩定成長,工業發展勢必得面臨產業轉型。彭明輝指出,當石油成本過高,台灣不僅會面臨糧食問題,也會遭遇能源危機,目前台灣的產業已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現在轉型對經濟的衝擊頂多是『硬著陸』,若再晚一步,那就是『撞毀』。」

「台灣必須轉向低耗能、低耗水,同時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配合稅制修改以及合理的水、電價格,讓台灣面臨高油價時還有喘息空間。」彭明輝強調,這些回歸正常的稅收能用來補貼社會福利。

對於政府持續發展高耗能產業,彭明輝提醒,台灣需要的不是GDP的成長,而是擴張就業市場。他認為,唯有認清台灣面臨的困境,才能讓台灣免於崩壞的未來。【取自台灣立報】2011/5/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