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改革 盼成東南亞高教樞紐

馬國改革 盼成東南亞高教樞紐


作者: 陳玫伶 | 台灣立報 – 2012年7月12日 下午9:57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據英國《衛報》報導,馬來西亞出國留學人數眾多且所費不貲,因此政府發展策略,改善國內高等教育制度,希望將馬來西亞建設為國際知名高等學府在東南亞的中心。


馬國政府在1990年代重組教育政策,意識到國內公立學府供不應求,無法讓夠多的馬來西亞人就讀高等教育。1995年,政府統計約有2成學子出國留學,其花費估計為8億美元(約新台幣240億元),占據馬國政府經常帳赤字12%。馬來西亞成為送學生出國留學人口最高的國家之一。


面對該困境,馬國政府展開一項計畫,希望將馬來西亞轉型成完全以知識為基底的經濟體。因此,政府開始尋求與國外高等教育機構合作,在國內為民眾提供更多教育機會,最終目標是使馬來西亞成為東南亞地區的高等教育樞紐。


這些新政策很快就發展出規範架構,經由高等教育國際機構的支持,提供高品質的私立高教部門。馬國政府認為,這項辦法可以緩解貨幣外流的壓力,但是要付諸實施,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開放外國學府開課


根據初期的規定,政府禁止私立學校和外國大學聯合授予學位。1980年代,馬來西亞經營高等教育的私立教育機構開始邀請國外大學提供創新培訓課程,並開始發放大學程度的文憑、認證、資格證書。1996年教育法案通過後,馬國政府為更多的外國學府敞開大門。


除了11所私立大學,馬來西亞還有5個外國大學分校、6所大學學院、1所虛擬大學和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根據官方數據,到1999年為止,至少有70所來自英國的高等教育機構與馬來西亞的私立教學機構合作。從1997年到2003年,馬來西亞註冊的外國學生人數增加,整體高等教育產成長36.8%。


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現代高等教育,多由英國奠定基礎。當時英國殖民地的功能,就是供養英國的經濟及政治利益,鞏固和維繫英國在殖民地的統治地位。


而教育體系的重點,放在語言和人文學科研究,而非科學和技術發展。即使在今日,東南亞和南亞的高等教育機構基本精神和管理基礎,仍是源自英國大學。


馬來西亞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現今的演變,必須符合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需求,從生產經濟轉向需要聘僱具備高技能和知識的勞動人口。馬來西亞外國學生人數的增加,迅速使馬國成為國際學生市場中的強勢競爭者。但積極欲作為區域教育樞紐的發展過程也吸引了諸多批判觀點。


私立教育機構無法保證能排名在全球前1百名,經常遭受批評。儘管大量外國學生進入馬來西亞,該國政府也經歷大學畢業生失業人數成長的問題。


私校培訓方向遭質疑


私立學校將重點放在專業訓練,但能否適應國內多元文化和多種族環境所需要的道德及倫理價值,馬來西亞政府感到憂心。當大多數私立學校皆以營利為導向時,對擁有特殊社會文化的馬來西亞而言,成為特別引人注目的敏感話題。


馬來西亞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制定了6個關鍵面向,包括學生的流動率、教職員流動率、課程規劃、研究和發展、社會融合與社區發展,預計到2020年要招募20萬名國際學生。


根據馬國教育部的一份文件指出,「馬來西亞人堅持的信念及價值,來自多種不同的種族與宗教背景,這些全是東方的,要求國際學生應尊重這些信念和價值」。


為吸引外國留學生,這些高等教育機構必須透過彈性和創新計畫,提供具有學術和社會層面的正向經驗。唯有如此,馬來西亞高等教育才能夠向目標邁進,成為東南亞地區的高等教育樞紐。


點圖關閉視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