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8日(日)尋訪桃花源選修課程『大溪復興區生態人文之旅』校外教學活動

活動預告

2016年12月18日(日)『大溪復興區生態人文之旅』校外教學活動


7:45am中壢火車站附近光南書局集合-9:25復興區歷史文化館-
10:10-12:20角板山公園(角板山行館)-12:20-13:20午餐(角板山形象商圈)-13:50-16:00大溪老茶廠-17:30中壢光南書局




主要交通路線 北橫公路


北橫公路,全名北部橫貫公路,常簡稱為北橫,是臺灣北部一條連接起東、西岸的橫貫公路,與中橫南橫同為負擔起「東西橫貫公路」之運輸功能,並列為「台灣三大橫貫公路」北橫公路在公路總局編制之中,被納編為台七線。西起於桃園市大溪,東迄於宜蘭縣壯圍公館,全長約一百三十公里。除了主線之外,還有甲、乙、丙及丁四條支線,分別連接棲蘭梨山(中橫宜蘭支線)、三民到大埔(北橫舊主線)、牛鬥到利澤簡(中橫宜蘭支線羅東舊線)及雙連埤到宜蘭(舊台九甲東段)四條支線,涵蓋了桃園及宜蘭兩地山區重要的鄉鎮。

第一站 復興區歷史文化館

(桃園市復興區澤仁村中正路178號  03-3822980 預約專線:03-382-2770

成立於民國92年,是復興區泰雅原住民文化介紹中心,館內利用諸多多媒體介紹復興區泰雅族傳統文化及復興區的歷史,且有定時導覽及多媒體導覽等服務,此文化館對復興區泰雅文化的典藏富有重大意義         
這裡保存且展示了珍貴的泰雅族歷史文化及復興鄉人文、地理、典故等。有著豐富的照片及泰雅族各式各樣的器具,如:點火、農耕、狩獵、織布,等等。當然也有展示泰雅族別緻的手工藝品、富有特色的傳統住屋模型。除了照片、器具的文物展覽,這裡還有豐富的史料資料,影音多媒體展示系統,讓遊客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泰雅的文化。 
展覽:泰雅文物展、傳統工藝展、鄉史文化資料展 
特展:泰雅衣的藝展-織布類展、服飾類展
導覽服務:定時導覽(09:30.10:30.14:30.15:30)多媒體導覽
  
  
  
  
  
另外館內有一特展是有關石門水庫與泰雅族部落遷移歷史展
特展:石門水庫與泰雅族遷移悲傷史
民國46年,為興建石門水庫,泰雅族卡拉社聚落82戶被迫遷移至大溪中庄;民國52年又因葛樂禮颱風肆虐淹沒大溪住家,總計有46戶卡拉社人再被遷到觀音大潭新村;民國72年發生鎘米汙染事件,遷到大潭新村後,從原本硬硬的沙地種出農作物,最後還是因為汙染事件,使得卡拉社人再度被迫遷村,族人各自分散到桃園各鄉鎮,卡拉社部落也正式瓦解。
在石門水庫興建期間,政府曾將6個部落遷至平地。曾遭遷移的噶拉部落遺族、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伊凡‧諾幹表示,當時6個部落46戶人家先被遷到大溪鎮的中庄,結果葛樂禮颱風那年,部落全毀。
之後又遷到桃園縣觀音鄉的大潭移民新村,他說:「遷到平地後找不到工作,部落男人只能去漁船上討生活,女人從事特種行業,一到平地,男人出海、女人下海。」遷到大潭的族人之後歷經了鎘米污染、大潭火力發電廠開發,再度被迫離開家園。
2012年1月初石門水庫淤積嚴重,為了延長使用年限,水利署規劃在石門水庫上游興建高台水庫,協助攔砂、排沙和蓄水。然而,興建高台水庫的代價是淹沒新竹縣尖石鄉的秀巒部落和下田埔部落及族人的田地,沖毀長達8公里的道路,嚴重影響以觀光維生的部落。地方族人義憤填膺,1月11日進行封路抗爭活動,誓言只要水利署工程單位敢來,一律趕出去! 
高台水庫位於大漢溪石門水庫的上游,壩址海拔908公尺,根據水利署的「高台水庫可行性規劃」報告,高台水庫將開發1.5億立方公尺,每年可攔蓄87萬立方公尺泥沙,可使石門水庫平均每年淤積量降為61萬立方公尺。水利署指出,在持續淤積的情況下,高台與石門水庫的聯合供水量在高台營運50年後仍有159.2萬噸/日,超過目前的148萬噸/日,因此開發高台水庫將有攔砂與供水的雙重功能。


但是,興建高台水庫將會淹沒尖石鄉秀巒和下田埔等部落,一直受到當地泰雅族人強烈反對。2011年8、9月間,當地族人組成「馬里光、基那吉反興建高台水庫部落聯盟」,開始針對高台水庫一案嚴密盯哨。
 

   


 

 
  

 
 
  2015-07-27 【Yabung/Talu 原住民電視台 桃園市 】

政府建石門水庫 卡拉遭強制遷離

民國45年,政府要興建石門水庫,前來向Qara部落的人說將會補償他們十倍的幸福,位於淹沒區的卡拉部落泰雅族人,為了配合政府的國家建設,離開自己土地,八十公頃的Qara部落從此沈沒水底,族人也開始了他們的流浪遷徙日子,歷經三次遷村,部落族人因此被打散,現任議員蘇志強,同時也是Qara部落後裔,7月15號市政總質詢他向市長鄭文燦提出補償機制,鄭文燦表達善意,提出歷史造成錯誤,就該落實補償正義。

鄭文燦提出三大承諾將社會住宅10%的原住民名額優先讓給卡拉部落族人、並協助完成移民歷史調查和記錄,並主張提高石門水庫回饋金,對此,卡拉部落族人肯定市長作法,更憂心部落耆老不斷消逝,認為影像紀錄相當急迫;但提出渴望有一塊安全土地,讓卡拉部落歷史和文化能在這塊土地上延續深耕。

Qara部落族人因興建石門水庫,從原有土地被迫遷徙近60年時間,加上天災,Qara部落三次大遷移承擔許多悲痛,族人更因此四散,伊凡認為,部落需要的是能再延續傳統文化的土地落地生根,社會住宅並非族人需求,同時希望政府能重視族人舊部落水域主權。
市長鄭文燦善意拋出對Qara部落補償三大機制,族人認為還有許多討論空間,提出市府未來規劃,希望尊重部落族人自決意願,才能真正落實轉型正義。

復興區簡介

復興區為桃園市一個市轄區,面積約為桃園市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為桃園市面積最大的行政區,人口約1.1萬人,居民多為泰雅族舊名「角板山」,大日本帝國殖民臺灣時期為新竹州大溪郡蕃地,戰後初設角板鄉

地名由來

  1. 1886年劉銘傳於當地視察,見大嵙崁溪兩岸河階地行如三角板,遂取名為角板山。
  2. 清末稱此地夾板山,這座山在泰雅語名字為Pyasan,意思是物品交易的場所。 另一說是泰雅語Pyasan(北亞山),源出於一位泰雅族部落的頭目的名字,清末他為抵抗清軍的攻擊奮戰而亡,族人以其名紀念之。
  3. 日治時期,總督府征服當地的原住民,將地名改為「腳板山",示腳踏之板的蔑稱。從日治時期才出現的角板山一詞來看,所謂劉銘傳命名的說法,或為訛傳。

山胞為慶祝總統華誕及象徵國家復興

1954年10月31日更為復興鄉。據當時報紙所載,「山胞為慶祝總統華誕及象徵國家復興」,而由鄉公所決議呈請縣府核准,同時亦將角板國民學校改稱介壽國民學校。並選在蔣介石之生日始用。2014年12月25日,桃園縣改制為直轄市桃園市後,復興鄉亦改為市轄區復興區

復興區以山為屏,居民大多務農,生產以高經濟價值的高冷蔬菜、水蜜桃、甜柿、奇異果、高山茶、綠竹、桂竹筍和花卉為主簡單質樸的生活與環境,好山好水的無汙染土地,和泰雅族人們勤奮篤實的細心照料,讓復興區的水果等農產品享譽全國來到復興區一定要品嘗當地特產水蜜桃等當地水果,以帶動當地產業的蓬勃發展與經濟繁榮。 每年6~8月是復興山區水蜜桃季,拉拉山以水蜜桃最出名。
DSC_0205
泰雅族簡介 資料來源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http://www.tipp.org.tw/aborigines_info.asp?A_ID=9
泰雅族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又分為泰雅亞族(Tayal)和賽德克亞族(Sedek)。泰雅亞族又分為Sekoleq群和 Tseole群。賽德克亞族又分為東賽德克群和西賽德克群。

泰雅族居住地域境內的高山相當多,例如插天山、棲蘭山、合歡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都是。河川則有新店溪、大甲溪、秀姑蘭溪等。以山田燒墾和和狩獵採.集為生。人口分佈以花蓮秀林鄉最多,分佈區尚有南投仁愛鄉、新竹尖石鄉、桃園復興鄉、花蓮縣萬榮鄉、宜蘭縣南澳鄉。總人口數約七萬九千餘人僅次於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三大族。
(圖片版權為「臺灣之美:意念影像圖庫系列」)
認識泰雅族
    根據泰雅族的起源傳說,又可分成以下三個系統:
(一)為巨石裂岩所生:地點位於仁愛鄉發祥村附近名為「賓沙市幹」(pinsebukan)的地方,意即祖先之地。
(二)為大霸尖山上的巨石所生:相傳祖先來自大霸尖山。
(三)為萬大北溪上游之白石山上的老樹根所誕生。
傳統的泰雅族社會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為生,聚落以集居式的村落為主。大體而言,社會組織分成下列幾個團體:1.部落組織 2.祭祀團體 3.共負罪責團體 4.狩獵團體,這四個團體的成員有互相重疊的特質,在不同部落,祭祀團體可能大於狩獵團體,其他的部落可能狩獵團體大於任何一個團體。各地的差異性頗大,無法一概而論。

在泰雅族的世界裡,有二個迴異於其他族群的觀念:(一)是gaga的觀念。(二)是rutux的信仰理念。茲分別說明如下:

所謂的gaga是一種社會規範,是泰雅人日常生活,風習俗慣的誡律,觸犯了gaga表示觸犯了禁忌,可能受到神靈的懲罰。遵守同一gaga的人共同舉行祭儀、共勞共享。所謂的rutux是一種超自然的神靈信仰。一個人觸犯了gaga可能會受到rutux的處罰;被rutux嚇到可能會生病;在戶外吃飯、喝酒時要彈一點食物在地上給rutux吃。在祖靈祭以後,泰雅人要離開祭祀地時必須越過火堆,以示與rutux隔離。種種跡象顯示對rutux的懼怕。
角板山形象商圈:悠遊北台灣  角板山形象商圈半日遊
泰雅族是一個平權的社會,由領導能力強的人出任部落領袖,狩獵、出草也由英勇的族人擔任領袖。但遇到部落有重大事情時,則由長老會議決策。泰雅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即為紋面,紋面對於男子而言,是成年的標誌也是勇武的象徵。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的標記,一位泰雅女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跟著媽媽學習織布的技巧,也開始為自己準備出嫁時的衣裳,當少女的織藝精進,也就是准許在臉上刺青的時候了,這時也是尋覓如意郎君的好時機,一位不會織布與沒有紋面的女孩子在部落裡是沒有人追求的。但紋面的風俗在日本人佔領台灣期間也漸漸被禁止,目前仍保有紋面的泰雅老人已屈指可數了。
紋面的老人(圖片版權為「臺灣之美:意念影像圖庫系列」)
文化特質
(一)紋面的藝術:除了美觀、避邪以外,代表了女子的善織、男子的勇武,也是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
(二)精緻的織布藝術:以苧麻為原料、植物染料為主的泰雅族織布是原住民族中最善於織造藝術的族群。目前因毛線材料的便利性及色彩多樣性,許多族人都樂於使用,反而使傳統的原料逐漸沒落。
(三)浪漫的口簧琴舞:口簧琴為九族所共有,但能將它發揮得漓淋盡致並配上舞蹈表現男女情意的只有泰雅族。
(四)貝珠衣:以白色貝類穿孔磨成細小如綠豆之貝珠,將它穿綴於整件衣服上,是泰雅族獨特的衣飾文化。貝珠衣有多種形式,最尊貴的一種是部落領袖或獵首英雄於凱旋歸來參加盛會時所穿,也是結婚時重要的聘禮。

除了貝珠衣以外,珠裙、珠帽、綁腿亦以貝珠串成。珠裙常使用於訂婚或女子生產後男方送給女方家長的答謝禮。珠帽則為頭目所佩戴。

泰雅族服飾的構圖如紋面具有其圖騰意義存在。這些表示在織布上的象形圖騰符號,也藉此傳達服飾的精神、意義。泰雅族服飾的圖騰表示上以紅色為主,象徵泰雅族的積極、進取之心與生命力,原因是在泰雅族的Gaga裡有一種說法,因為Utux(指惡鬼)最怕紅色,所以泰雅族將衣服用暗紅色的顏料是具有嚇鬼的作用在;若是用在衣服上的話,前面的圖案主要都是織成菱形狀花紋也比較單一,這圖案象徵祖靈的眼睛,具有保護作用;背部的圖案則是用較複雜的花紋來阻赫Utux

神話與圖騰

色彩色譜
泰雅族的織布,因區域不同,而採用不同色系,但大抵喜用藍、黃、紅、黑、白來組成,利用植物的莖葉或果實染色再織入布匹裡,以簡單的顏色創造出滿目斑爛的熱鬧織品,雖然看起來形式簡樸,顏色的佈局卻艷麗耀目。
圖紋
由於分佈極廣支系眾多,泰雅族每個山頭區域的織布都表現的很獨特,例如顏色、圖騰紋樣,但織物的紋樣還是以菱紋及橫條為基本元素,加以組合變化,讓織布的人有依循的織路,凡織布的女人都認為服飾中多彩的橫線是通往祖先福地的彩虹橋,多變的菱紋,代表無數祖靈的眼睛。
織布
是婦女專屬的工藝技術,傳統織紋圖案都是幾何風格; 常見的有

  • 菱形紋  字紋  ❍ ✕ ❖ 紋
祭典生活現況
祖靈祭(maho,泰安鄉後山用語):由於傳統社會組織及宗教信仰的瓦解,泰雅族目前只剩下祖靈祭還如期舉行。
傳統舉行祖靈祭的季節是小米收割以後(大約在七月),由頭目或長老開會商議時間,全社男子都要參加,在天未亮時,到達祭場,每人手持竹棒,上面插有黏糕、豬肉,為獻給祖靈之供品。祖靈祭的祭品不能帶回部落,必須在祭祀地吃完。沿途回家時要越過火堆,以示與祖靈分隔。

第二站角板山行館(角板山公園)

電話:03-3821678 地址:桃園市復興區澤仁村中正路133-1號

角板是復興鄉舊地名,也是台地名,因為地勢特別,形同算數用的角板,所以居民慣於用角板相稱這個地方,但也因為又叫作角板山台地,口口相傳的結果,人們嘴裡便習慣喊它做〔角板山〕;角板山,長久以來,即成為復興鄉的代名詞角板山位於大溪鎮東南方大漢溪的上游,海拔640公尺,有「台灣盧山」之稱。位於復興區角板山西南側的「角板山公園」又稱「復興公園」,園區內有「角板山行館」及「樟腦特展館」、思親亭、梅園及生態池等景點遠眺大漢溪及溪口台地,景色多變非常漂亮

角板山行館簡介

角板山行館風景區位於大溪區東南方大嵙崁溪的上游,佔地5.7公頃,海拔六四O公尺,是群峰重疊中的一處高地。在公園可遠眺溪口台地,山光水色,景色絕美。由於風景區是在山區,園內有許多的巨大松木且遍佈著海老,四季遊人川流不息,是角板山首屈一指之勝地。  

角板山行館

角板山行館特色

公園右側的角板山總統賓館,佔地6公頃,是昔日先總統 蔣公(蔣介石先生)足跡常至,戀眷其美景的寄居行館之一,李登輝總統就任後,整理園景,其陳設維持原貌,行館內的擺設令人感觸良多,尤其在極富盛名的思親亭旁,有一條通向下方河谷溪口吊橋的石階步道,遊客徒步順勢而走,單程約四十分鐘至一小時,可以訪視擁有近四十年歷史的溪口吊橋,站在吊橋中央可觀看壯觀的大漢溪水位與水庫豐沛蓄水量,景色極佳。


思親亭旁的看台,是先總統 蔣公最喜歡看風景的位置,因景緻酷似其故鄉浙江省奉化縣的溪口鎮,故名為「溪口台地」


   



   





溪口台地
河階台地與曲流山色,為角板山最引人的風景之一
大漢溪在流經復興鄉南岸時,形成一塊三角形的溪口台地。此山區台地呈四層台階,上兩層為梯田、下兩層為草坪,第三層還有小公園。 據說先總統蔣公生前常在對岸角板山的復興台地,望著這岸的溪口台地,當年蔣公因為巡視大溪,看到角板山的景致與故鄉(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相似,因此把復興角板山的溪畔台地,命名為溪口
河水蛇行狀彎曲的流道稱為【曲流】
曲流形成是河水流動時   遇兩岸邊岩石或沙岸不同阻力
水向阻力較弱的一側侵蝕   受侵蝕側河岸凹入
另一邊因泥砂淤積凸出   日久而形成彎曲河道
【河階】在古代曾為河床地
後因地殼抬生或水位降低或泥砂淤積或河水向更低的地方侵蝕
而在河岸形成一塊較平坦的階地

補充 
台地台地是一種凸起的面積較大且海拔較低的平面地形。台地中央的坡度平緩,四周較陡,直立於周圍的低地丘陵。有人認為台地是高原的一種。但一般而言,海拔較低的大片平地稱為平原,海拔很高的山地上的大片平地,則稱為高原,如青藏高原。台地則介於兩者之間,海拔在一百至幾百米之間
河階
河流地形的形成,同時受到侵蝕與堆積作用的影響,如河階、曲流。當河流侵蝕基準下移時,會在原有的氾濫平原重新下切侵蝕,使舊河床在兩岸成階狀地形,即為河階
河流地形<br />河階<br />P.<br />回春作用<br />
由於河階具有平坦、近水源、較無水患等優點,是許多聚落、耕地分布的地區,如桃園市大漢溪上游的角板山河階

大漢溪上游的角板山河階




當河床上砂礫障礙使水流偏轉,或兩側岩層軟硬不一而造成差別侵蝕時,河道常呈彎曲。在彎曲處,逐漸形成以侵蝕為主的凹岸和以堆積為主的凸岸,這種地形稱為曲流曲流兩岸因侵蝕和堆積作用持續進行,常使河流曲度增加,以致水流不暢而易生水患,在河川整治過程中,遂以人為方式加以截彎取直

    




 

河流地形<br />曲流<br />P.41<br />建港地點<br />聚落地點<br />

 台北盆地形成前,古大漢溪和古新店溪是獨立入海的兩條河,大漢溪自源地以降,河道多有曲折,在石門以上呈東西走向。早在台北地區還是一片山地時,大漢溪在石門流出山區後,就直接由石門直接向西逕流入海。台北下陷成盆地後,古新店溪轉往北流,同時加速了上游的向源侵蝕作用,源頭逐漸向南切割山谷,於是越來越靠近山谷另一邊的古大漢溪大約在三萬年前,於石門發生河川襲奪,古新店溪切穿山谷,地勢較低的古新店溪將古大漢溪襲奪,大漢溪於石門附近直角轉彎,下游的大漢溪改道北流,轉向北北東流入台北盆地,現今的桃園台地群是大漢溪被襲奪前所堆積的古石門沖積扇。大漢溪改向後流量增加,侵蝕基準下移,導致河流急速下切,原有的河道因而形成高起的河階地,遂在大漢溪沿岸有數層與河流平行的直行河階地形,形成規模龐大之大溪河階群

「桃園台地群」的圖片搜尋結果

桃園臺地群位於台灣西北部,北起新北市林口區,南迄新竹縣鳳山溪,東以大漢溪雪山山脈相鄰,西至桃園新竹間之海岸。桃園臺地群包含有桃園臺地、中壢臺地、平鎮臺地、伯公岡臺地以及湖口等臺地群。桃園市除了復興區雪山山脈外,其他地區皆屬桃園臺地群。
桃園中壢台地範圍自淡水河流域以西至鳳山溪,包括桃園、中壢、平鎮及湖口等台地,以及沿海之小型沖積平原,沖積扇面被南崁溪埔心溪等扇面上之放射河系切割成為一個合成台地。桃園台地群皆為臺灣地質學上第四季台地之一部分,其中以桃園台地所佔的面積最大,這些台地地形早期都是各大河川在流出山地時堆積成的廣大沖積扇,後來受造山運動影響,地殼慢慢抬升而形成現今的地形。桃園地區各台地分布有廣泛之紅土層,紅土因質密,故地面水不易入滲,此即為桃園地區地下水涵養不豐之主因之一。
「桃園台地群」的圖片搜尋結果

「桃園台地群」的圖片搜尋結果

桃園台地

桃園台地為古石門合成沖積扇之一部份,台地係由大漢溪挾帶之沉積物堆積而成,台地以100公尺左右之台地崖與較高之林口台地相接,並以10~20公尺之台地崖(標高約250公尺)與南邊較高之中壢台地相接,桃園市即座落於此台地之上。桃園台地南由石門之北北西約1公里處起,大致向北北西,成弧形之帶狀分布,地形面亦向北緩緩傾斜,東西寬約6.3公里,南北長約31.5公里,面積約1,090平方公里。

角板山行館&角板山公園


  


 



 


 

   角板山行館

角板山行館位於角板山台地上,佔地6公頃,共有四棟房屋,原是蔣公與夫人所居住的行館,有一棟具有客廳、主臥房與客房,另外三棟則是警衛與隨從人員的房舍。行館中展示著蔣公生前的老照片、文物以及蔣公在角板山的生活資料,以供遊客參觀。遊客中心旁的日式建築-樟腦收納所,現為全台僅存的樟腦廳舍,19世紀樟腦產業的繁盛風華,如今已靜靜成為門前老樟樹一圈圈的年輪軌跡。行館附近的樟腦展覽館(原護衛宿舍),展示樟腦提煉過程與相關歷史事紀

其中,梅林後方的先總統蔣公行館,因建造年代已久,又不幸於民國81年遭大火焚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已於94年4月18日起封館整修,暫不開放民眾入內參觀,但隧道及其他庭園等區域,仍維持對外開放。

行館中最為特別的就是全長一百公尺的戰備隧道,是當年指揮戰備與緊急避難的場所,洞中是當年的作戰指揮所,隧道內的防彈門相當厚實,防彈門並有機槍射擊口,看起來當年的設計還算是很細膩周到的,洞中的走道兩側現在被繪上象徵泰雅族的彩繪,熱陰涼的隧道增加了溫暖的色彩。

戰備隧道


以下文章摘錄自 我的E政府 http://webcam.www.gov.tw/webcam_view.php?view=69
角板山賓館內視野遼闊、小徑蜿蜒、清優雅緻,四時花木扶疏、綠意盎然,且近臨石門水庫青山環繞、藍天碧波,相映成趣;市政府於民國九十二年,邀請12位世界級藝術家,在此創作,成立國際雕塑公園,不但是國內觀光新景點,並成為國內公共藝術教育的聖地。
§ 飛龍在天(Flying Dragon in the Sky) 
創作理念:
東方民族對龍有特殊的崇拜,傳說中的龍,是一種靈獸,能呼風喚雨、騰雲駕霧,代表著吉祥與權威。作品以極抽象的幾何圖形,表現飛龍在天、見首不見尾的奇景。以天幕為襯托,隨著穹蒼中風雨陰晴的變化,隨著遠近高低角度之不同,每次仰首眺望,飛龍千姿百態的面目,總讓人產生一種神秘莫測的遐思。


§ 命運之愛(Love of Fates)創作理念:
作品刻意設置於公園的最高位置,有居高臨下、俯瞰全局之勢。造型看似簡單,卻是以黃金切割律的比率,呈現潔白如玉的視覺之美。方塊的每一面,都有微微起伏的弧度,像是正在呼吸的生命,然而具有生命的,又豈止是藝術,環繞四周的樹木,甚至徘徊於此的天光、雲影,何嘗沒有生命?它們共同譜出生命之歌,禮讚大自然的一切。


§ 屋頂上的椅子(Chair on the Roof) 
創作理念:
卡氏從事戶外公共藝術創作,不喜閉門造車,預為綢繆,每每因勢造景,結合設置地的歷史文化背景,使其作品發揮承先啟後的作用,成為社區居民共同記憶的一環。立於崗哨頂部的銅椅,翻模自明代式樣,象徵歲月滄桑,儘管時遷境移,行館的崗哨有若永不隱退的老兵,仍然日夜守護角板山公園。


§ 和平之境(Space of Peace) 
創作理念:
人與天需要溝通,相互了解,並和諧共存。高達五點五公尺的長柱,象徵直抵天庭的橋樑,一對意涵陰陽的方圓短柱,以及七星羅列的小柱,均經精算,跟臺灣的地理軸線走向平行。作者期盼讓偶然徜徉其間的遊人,倚柱暫歇,傾聽鳥語、風聲、雨聲,仰望星辰、日出、日落,領悟人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的重要與美好。


§ 中華影像(Chinese Shadows) 
創作理念:
大部分的雕塑,都是靜靜地訴說自己的故事,這件五彩繽紛、婀娜多姿的作品,卻以十足的動感,變化萬千的姿態,幅射出洋溢著生命活力的豐富訊息。色彩、影像、光線,加上作者刻意追求的穿透性與透明感,眼前所見,不僅是一場金屬遊戲,也好像是在上演一齣充滿詼諧與溫暖的人間喜劇。

 

§ 觀點(Perspective) 創作理念:
黃道分二十四區,天體運行不輟,地上圓盤以十九片組成,五片的缺口以及直立的另一圓盤,是整個雕塑的重心,象徵大自然力量源源不絕的從地面湧現。鮮紅的橫桿代表生命的熱情與力量,由東往西,直指天際,像發射電波的天線,將此間民主、自由與人道關懷的訊息,無遠弗屆地傳播至海峽對岸及西方世界。

 

§ 人形狐狸(The Human Fox) 
創作理念:
繪滿圖騰的立柱,一若大自然的代言者,述說原始森林的神秘故事。紅、白、黑三色的變化組合,勾勒出熱情、和平、力量的基調,也把在地族群的生命印記與奮鬥理想,做了生動的刻劃。狐狸是森林中的精靈,悠遊林間,行蹤莫定,作品名為「人形狐狸」,意在殷殷期盼:人生寄旅於天地之間,就應活得自由與奔放。


§ 復興鄉(Fuxing Township) 
創作理念:
作者自一九六九年起,即以輪胎為主題進行創作,將輪胎的造型、結構、肌理、顏色等細節,以超寫實的繪畫技法呈現,舉世聞名,後進而從事三度空間的立體創作,每以地名為其作品命名,顯示其駐足之所在。輪胎的運轉不歇,象徵大自然生生不息,設置於水中,跟自然結合一體,倒影蕩漾,生趣盎然,亦象徵復興鄉承傳有緒,欣欣向榮。

補充

蔣介石到桃園復興台地上的介壽國小巡視。(中評社 黃文杰攝)
  中評社桃園11月21日電(記者 黃文杰)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的“救國團”復興山莊前身為“角板山貴賓館”,曾是日本皇太子居所,聲名遠播,1949年臺灣光復後,改為“總統府行館”,屬於軍事重地要塞,更增添了那神秘的面紗,裡面也掛滿老照片,紀錄著蔣介石與蔣宋美齡當年的山居生活。“角板山貴賓館”勝景,遠近馳名,日本殖民台灣時代,日本皇室成員親屬陸續親訪角板山渡假,包括嘉仁天皇的次子秩父宮雍仁親王、裕仁天皇的皇叔朝香宮、東伏見宮依仁親王的妻子周子,裕仁天皇的大舅子久邇宮朝融王等皇室殿下,皇族身份都是顯赫不凡。 

  國民政府來台,角板山的溪口台地,地形地貌,跟蔣介石大陸浙江溪口鎮相似,這裡曾是老蔣思念家鄉,流連忘返之地。  每逢冬季時分,園區內樹叢間遍植的梅花朵朵綻放著,雪花錦簇,令人目不暇給,美不勝收,鄰近的群山亙嶺,溪流環繞,素有臺灣廬山的美譽。 

  1976年成立“復興山莊”服務青年朋友,辦理了各項令人回味無窮的的活動,1992年貴賓館的正殿建築,因電線老舊而著火焚毀,並波及了傳統日式房舍,僅存了石造基礎、廊柱等。後來原址重建,1998年7月2日動土,在現址改建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多功能綜合大樓。第二幢因為原日式木造屋舍年久失修,恐有坍塌之虞慮,便一併整建為仿建日式和風建築,名為“薰風閣”,至1999年10月31日竣工落成啟用。 

  角板山的環境無論今昔,是淡而美、優而雅,群峰交錯間的雲瀑奇景,正如蘇軾讚嘆著“淡粧濃抹總相宜”最佳寫照。昔日“角板山貴賓館”風華年代文物,更增添了歷史的回憶價值,慕名前來的訪客絡繹不絕,成為北橫地區觀光景點的指標性地。如今從繁華絢爛的年代趨於平淡,緬懷歷史時空的人文典故,更提供了民眾假日休閒踏青的最佳場所。 


第三站午餐(角板山形象商圈)



   角板山形象商圈:【 桃園 ∕ 復興 】角板山形象商圈|賞古蹟、賞風景、享美食,這裡都為您準備好了!   
   
桃園縣復興鄉的角板山形象商圈,範圍主要集中在忠孝路、中正路與中山路,以親切、誠信、清靜為主題,使商圈呈現煥然一新的氣象,更利用原有的景觀,再配合泰雅族的人文特色、香菇等農業特產,統一規劃成「角板山形象商圈」,屬觀光型態的示範性商圈。

由於當地出產香菇,成為名副其實的香菇大道,各式品種的香菇模型齊聚街道兩側,店家招牌也以香菇為裝飾,該商圈推動甚早,現已具規模。
角板山形象商圈美食地圖

 014_調整大小 (2).JPG

角板山-角板山平價小吃01-店外觀 018_調整大小 (2).JPG
行館的附近是角板山的形象商圈,也是復興鄉 的農產品集散地
 補充

全台最長天空之橋換人當!桃園「新溪口吊橋」年底啟用


2016年05月5日

▲正在興建中的桃園新溪口吊橋。(圖/桃園市復興區公所提供)
記者蔡玟君/綜合報導
桃園市復興區的溪口吊橋因橋體老舊,因此復興區公所將原橋拆除,並於原址附近興建「新溪口吊橋」,復興區公所指出,目前預計於年底開放,正式啟用後,將取代屏東山川琉璃吊橋成為全台最長的吊床式吊橋。
復興區公所表示,新溪口吊橋位於石門水庫上游,連接角板山與溪口部落兩側,整座橋長達303公尺;區公所指出,目前橋梁工程進度約完成8成多左右,預計於年底開放民眾登橋,至於收費等細節仍在規劃當中。
▲桃園新溪口吊橋全長為303公尺。(圖/桃園市復興區公所提供)

新溪口吊橋除可欣賞周圍山林風景,因從橋中間可欣賞石門水庫風光,不同水位高度時亦有不同風景,當水庫達最高水位250公尺時,橋身最低處與水面相差約10公尺左右,旅客可在此享受走在天空之橋上俯瞰北台灣山林與水庫風光。
第四站大溪老茶廠 桃園市大溪區新峰里1鄰復興路二段732巷80號  03 382 5089

 營業時間10:00AM~17:00PM (週一至週日)
茶廠影片介紹:     週一至週日 11:00AM~16:00PM,每小時整點於導覽室播放    
     
以下文章摘錄自 大溪老茶廠網頁http://www.daxitea.com/

大溪老茶廠位在台灣大溪慈湖附近山上,是一棟磚造混合檜木屋架的茶葉製作工廠。
建於1926年、占地1,670坪的大溪老茶廠,舊名「角板山工場」。隱身在靜謐小巷弄裡,是座融合台、日、英式風格的綠建築,低調清新,近百年來風情依舊。

溪老茶廠起源於1899年日本三井合名會社來台開拓茶園,在1926年於大溪水流東地區興建新式機械製茶工廠,即當時的角板山工廠,後於1946年改名為現在為人熟知的「大溪茶廠」。在當時台茶興盛,外銷歐美達到巔峰,將茶奉為「黑金」的年代裡,大溪茶廠在台灣早期製茶產業中,十足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無奈1956年一場大火,茶廠幾乎付諸一炬所幸當年老蔣總統在前往角板山行館時,途中路經卻不見原本熟悉的茶廠,詢問原委後,下令工兵全力協助重建下,才得以讓這片寶貴的歷史遺產留存至今。
2010年開始,台灣農林全面修繕整建,保留了老茶廠挑高建築的老滋老味,木造衍架、整排藍灰色窗櫺、被踩到平滑光亮的水泥地板,甚至在石牆及原木樑柱上都還能窺見斑駁的歷史痕跡,一切原汁原味,沒有多加修飾,處處流溢著古樸懷舊況味,就為了完美重現老茶廠百年雋永光陰。
 
後時分,遊逛其間,在徐徐微風清拂下,悠哉坐擁滿山綠意竹林,呼吸來自林間光合作用的天然饋禮,在洋溢庭園逸趣的靜水池區,輕遊隨想;在樂音流洩的茶書屋內,染上一身的書卷茶氣;在老茶廠特意營造的靜美空間裡,有茶、有書、有人文,透過建築的無聲氣息與光影,將老宅的溫度傳遞給到訪的旅人,在推開門的瞬間,能一同領會做茶人對在地文化的真誠照顧,讓大溪重新演繹往昔令人懷念的茶聲、茶香與茶韻風采。
  
i874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