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尋訪桃花源」選修課程暨社團校外教學~大溪生態人文之旅
10:00校門圓環集合-10:35車子停在大溪月眉停車場-10:35~12:00走大慶洞門經〈碼頭古道〉草店尾古道上去和平老街(導覽)-12:00~12:50午餐及自由探索大溪老街-12:50和平老街福仁宮集合13:00~14:30大溪文史導覽解說(福仁宮、和平老街、木藝生態博物館、中山老街、建成商行、後尾巷、武德殿、大溪中正公園、大溪橋、月眉河階地形)-14:30搭車返六和
大溪歷史
大漢溪(昔稱大嵙崁溪)將大溪分割為二,河西為桃園台地而河東則近山區。受地形影響漢人約在乾隆年間始陸續進入本區拓墾,在此之前本鎮為平埔族及泰雅族活動的區域,就行政區域而言,明鄭時期本鎮歸天興州管轄;清取台翌年設臺灣府,分置諸羅、台灣及鳳山三縣,原天興州改諸羅縣,故本鎮河西地區屬台灣府諸羅縣,河東近山區則尚在土牛界外,被視為「番地」。雍正元年(1723),設淡水廳,轄區從大甲溪以北至雞籠全屬之,由於漢人陸續在桃園內陸地區及近山區開墾,且漸形成聚落。大溪的地名原為「大姑陷」,根據日治時期地方志的調查結果與學者研究,原為平埔族稱大漢溪「Takoham」的譯音,同治5年李騰芳改名為「大科崁」,到光緒12年劉銘傳改名為「大嵙崁」,到日治時期改稱為「大溪」並沿用至今。大溪原是原住民泰雅族分布地,只有河西之北部在漢人到來之時是平埔族霄裡社轄地,因之最早開拓者亦是河西,河東之開闢落後河西數年,一般以乾隆20年左右為準。但對大溪繁榮影響最大的當推富豪林本源家族和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
早年大漢溪接淡水河,是本省北部最長內河航運線,海洋大船載大陸各省及國外貨物到新莊或萬華,改以溪船接運上溯,以大溪為終點,再以陸運輸送內地,新竹、桃園內部各地產物亦即在此輸出,當時最大批外銷的是米、茶和靛青(染料),繼茶葉而興起的是樟腦業和採煤業。劉銘傳為建設現代化的台灣省,必需有大量的經費來支持建設,而採腦、挖煤均其新政之要項乃以大溪為其經營山地開發中心,許多國外商行在大溪設立分行,商務十分忙碌,大溪是當時桃竹苗地區最繁榮的都市。
早年大漢溪接淡水河,是本省北部最長內河航運線,海洋大船載大陸各省及國外貨物到新莊或萬華,改以溪船接運上溯,以大溪為終點,再以陸運輸送內地,新竹、桃園內部各地產物亦即在此輸出,當時最大批外銷的是米、茶和靛青(染料),繼茶葉而興起的是樟腦業和採煤業。劉銘傳為建設現代化的台灣省,必需有大量的經費來支持建設,而採腦、挖煤均其新政之要項乃以大溪為其經營山地開發中心,許多國外商行在大溪設立分行,商務十分忙碌,大溪是當時桃竹苗地區最繁榮的都市。
大溪在日據時期稱為『大科坎』,意即大台地的意思,位於大漢溪溪畔台地上,曾是台灣重要的內陸港口,明清時期從可以從淡水、大稻埕、艋舺來的運輸船可以抵達大溪,『崁津歸帆』也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大溪美景(大溪昔日為內陸河港,船停泊在崖邊,貨物沿階梯運送至市集或船上,故稱崁津)。咸豐年間,當時大溪的繁榮如日中天,1920年代因桃園大圳完工溪水枯竭及滬浘淡水港淤塞等,導致大漢溪航運的衰退,桃園縣內山水流東(今三民)一帶茶葉、煤礦等貨物因運費考量,不再繞遠路經大溪至桃園,而改由三峽至鶯歌銜接鐵路運輸;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球性經濟不景氣,尤其以1927(昭和2)年握有樟腦專賣特許權的鈴木株式會社宣佈倒閉連帶拖垮臺灣銀行的重大事件,更使大溪市況陷入谷底。大漢溪的河運斷絕,大溪的黃金歲月也隨之結束,如今,我們雖然看不到舊日的繁華勝景,但從大溪老街斑斑的建築美景細賞,彷彿又回到從前。
大溪地理
全區面積105.1206平方公里,為桃園市第二區,面積大小僅次於復興區,統計至民國104年3月的總人口數為92394人。大溪鎮之地形大致為東部溪州山脈(丘陵區)、西部台地、中部階地及河流沖積地。大漢溪兩旁原為河階地形之代表,但在石門水庫建立之後,因為水位下降,下切力道不足,使現在河階地形之形成趨緩。
補充:所謂河階,指的就是河流的老河床面。當河流向下切割改道的時候,就會把原來的老的河床面,遺留在兩岸原處,形成兩岸對稱的河階地形
大約三萬年前,由於新莊斷層作用,造成台北盆地下陷,古新店溪向源侵蝕,襲奪古石門溪〈今大漢溪〉的溪水,迫使大漢溪改道,流速加快,侵蝕能力加強,又因地殼間歇性的上升,河流下切作用增強,產生現今兩岸的河階地形,遂在大漢溪沿岸有數層與河流平行的直行河階地形;其中,面積較大、較明顯的河階台地稱為「坪」,如:阿姆坪、大溪坪、大灣坪 。觀看大溪河階地形最好的角度是大溪對岸的崎頂或員樹林,由這兩個地方眺望大溪區,就可明顯的看見整個大溪的陸地分為層次分明的三層河階地形,最高的一階就是地名為「三層」的地區,地勢屬於山區;最低的一階也就是「月眉」地區,地勢處於河階低窪區;位於上下階中間的第二層,既沒有上層山區蜿蜒的交通不便,也沒有下層窪地的水患之虞,適合開發與居住,自然就成為最早開發、也是繁華所在的大溪區中心。
碼頭古道
大溪早期對外交通以航運為主,石板古道聯絡大漢溪碼頭與和平老街,因此又稱為「碼頭古道」,大溪所有物產都是經由這條古道搬運至碼頭輸往各地。「之」字形石板古道上的台階落差小,是方便當時挑夫行走的聰明設計。
草店尾與後尾巷
早期大溪航運繁榮,吸引不少外地人來此謀生;這些被商家僱用的挑夫苦力,因收入有限,住不起好房子,並且為了工作和生活方便,就近在福仁宮和普濟堂後方、現今草店尾與後尾巷一帶,就地搭蓋簡便的草屋棲身。由於先沒有規劃,愛怎麼搭就怎麼蓋,形成彎曲狹小、錯綜複雜的巷道,因而被當地人戲稱為「迷宮巷」。這個區域裡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建築風貌和生活景致,土角厝、石板牆、方形天羅井、百年大古井、土地公廟、石板院埕、穿瓦衫、斗子砌、雁止磚、TR標記磚等,處處有驚喜,在其中漫步可體驗尋寶的樂趣。
大溪老街
大溪因位處北橫公路起點及鄰近石門水庫,成為交通轉運站,近來觀光業的發達,大溪老街的重整,使得舊日歷史的美貌嫣然再現。大溪老街主要範圍涵蓋和平路、中山路、中央路三條歷史街屋,是由店面形成的商街,建築型式和臺灣早期的傳統商家店街並無二致,都是面寬窄、縱深長的深長形連棟店面住宅的街屋型式;大溪老街至日據時代的1919年左右,因日本總督府執行等同現代都市計劃,將和平路、中山路等街道依規劃好的建築線拆除部份建築,那時大溪老街平常住家主要以紅磚牌樓立面搭配紅磚屋,商家則以石材精雕歐洲風格的拱門樑柱和繁複華麗的浮雕圖案,呈現出以巴洛克風情為主的立面牌樓;但是大溪老街牌樓的立面雖為巴洛克風情,造型卻採用大量弧線,牌樓中央最高的突點-『山牆』,有山尖形、半圓形、圓弧形等變化,頂端的『收頭』則有動物、植物、幾何圖形各種樣式,十分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儘管河運沒落,繁華變遷,這三條老街卻能保留原貌,並結合大溪其他文化與歷史的魅力,讓大溪區重回過去的風華。
和平路老街
補充:巴洛克式建築是歐洲藝術創作派別的一種,結合了雕刻和繪畫十七世紀興起於義大利,而後流行於奧地利、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巴洛克建築的特徵,在於雕刻群和浮雕實體與建築本體融合,以強烈活潑的躍動敢表現藝術張力。
和平路老街
和平路老街總計有七十六戶,是大溪鎮目前擁有「巴洛克式建築」的老街區(包括中山路及中央路),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樣式最多變的街屋,其牌樓立面大多完成於西元1918至1920年間,建築風格比較傾向中式。和平老街雖是較晚發展的區域,然而因為緊靠大漢溪河港碼頭之故,其繁榮與興盛的程度卻是後來居上。和平老街的建築本體早在1850年~1860年代便陸續成形,歷經多次增、改建,在1895年乙末戰役曾遭日軍砲擊焚毀,1918年市區改正實施拓寬道路時,又拆去舊店面重建而成今日所見的街屋立面,並增設亭仔腳,造就了大溪街屋的特殊性。自日治時代開始,和平老街就是大溪地區木器業者的聚集之地,目前仍有協大、協盛、新玉清、日月、新發、信發、朝陽、協新、協和、協達、鑫新、廣大、游東成、蘇永祥...等,經營至今逾數十載的老字號。
民國八十五年,和平老街因為「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下,居民對於老街過去的風華也開始有所共識、有所期許。在居民與相關團體的努力下,一連串有關「老街再造」的相關工作陸續展開,和平老街的風貌逐漸形成、也逐漸豐富。而許多建築立面也跟著整修美化,還復它原本美麗的風華。其後電線、電纜地下化及騎樓舖面美化的工程與夜間照明,則賦予和平老街更乾淨、更完整的視覺景觀。
民國八十五年,和平老街因為「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下,居民對於老街過去的風華也開始有所共識、有所期許。在居民與相關團體的努力下,一連串有關「老街再造」的相關工作陸續展開,和平老街的風貌逐漸形成、也逐漸豐富。而許多建築立面也跟著整修美化,還復它原本美麗的風華。其後電線、電纜地下化及騎樓舖面美化的工程與夜間照明,則賦予和平老街更乾淨、更完整的視覺景觀。
月眉通路和平路38號旁巷道
中山路老街
中山路老屋的宏偉格局其來有自,因為在日治時代,中山路是名門望族、富賈巨商與書香仕紳聚居的高級住宅區,因此,其建築較有大宅院的氣勢。尤其「建成商行」圓隆式屋頂的獨特造型與華貴,曾是老街的顯赫豪邸。而由「燕居」、「蘭室」、「烏衣舊族」、「龍塘世第」等堂號,更可見文人雅仕與名門貴冑的氣息。「蘭室」主人是民初有名的留日畫家呂鐵洲先生,膠彩畫是其專長;「烏衣舊族」則是來自唐山(中國)江寧地區「烏衣巷」的名人之後。而論建築之宏偉,則首推「建成商行」的建築格局與中央屋頂的圓隆式凸起造型,這座西式豪宅的主人是當時大溪的樟腦及煤礦鉅子簡阿牛先生。由宅第觀其主人的財富與品味,皆有脈絡可尋。中山路老街的老宅還有一特色,就是街道兩邊涇渭分明,單號門牌一邊為名門豪宅,迄今大多保留原貌,供後人觀賞緬懷。雙號門牌這一邊則為倉庫、工人住房與一般民宅,目前大多已改建為現代建築。在新舊並陳,現代與古典並存的老街裡,歷史滄桑與人文風華不言而喻。
建成商行
日治時期的建成商行係大溪巨賈簡阿牛所創,建成商行為大溪街極盛時期的代表性建築物。面寬三開間,正中間設計為穹窿、雙騎樓柱,正面山牆的「簡」字團形紋樣及以羅馬字拼音之「Kensei Shoco、建成商行」字樣,分佈在兩翼山牆上的諸多洗石子之圓形幾何線條,反映1920年代世界流行的、具有Art Deco風格的幾何形裝飾。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桃園市大溪區普濟路35號)
大溪中正公園
中正公園位於大溪區西側處,位於大漢溪河階崖面上,佔地約2甲餘,佇立崖緣,可俯瞰大漢溪風光,是一個充滿歷史風味的老公園。原名崁津公園,建於西元1912年日據時代,為日治時期的台灣十二勝之一。1927(昭和2)年8月由臺灣日日新報讀者及專家票選的臺灣八景十二勝公布結果,大溪以「臨河臺地的眺望」榮登十二勝之一,連帶地面臨大漢溪的大溪公園也成為炙手可熱的觀光景點。1928(昭和3)年,大溪橋新建落成,大幅改善大溪與桃園的公路交通,於是于1930年起,一連串新的設施在公園裡建設起來,包括忠魂碑、大溪神社、第二代公會堂、武德殿等。光復後神社變成「超然亭」,相撲場成蓮花池,公會堂改成蔣公行館。中正公園以居高臨下之勢,擁有極佳的視野,蓮花池、涼亭等景致,加上參天古木及茂盛花草,大溪自然天成的風光盡在眼前。大溪仕紳呂傳命於園中做一形如台灣之水池,十分特別。
公園內的「復興亭」是日據時代「忠魂碑」的遺址,基石尚在,舊址已蓋了一座中國式的圓形涼亭。大溪神社的舊址,則已變成一座三層樓高的「超然亭」,拾階而上,可以登高眺覽大漢溪的景色。超然亭的基石正是昔日神社正殿的礎石。超然亭的入口左右側各有一座石獅子,屬於昔日神社所有,上頭刻有「大溪 加藤仁作」、「奉納」、「昭和七年十月」等字跡。昭和七年,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大溪神社在該年落成。兩尊石獅子的外表略有磨損,但大致保存完整,石材則因七十幾載的風霜而泛黃變舊,外觀滄桑而古樸。大溪鎮公所在超然亭前,重新建造了一段參拜道,參道左右側各設五座石燈籠,以重現當年神社的情景。新穎的石燈籠,顯然還缺乏石獅子那種歷經過歲月錘鍊所蘊釀出來的魅力,只是添增公園新景,塑造一點神社的氣氛而已。大溪神社附近的大溪公會堂成了蔣介石總統的行館,而象徵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武德殿被保存了下來。
武德殿
大溪武德殿是日治時期興建的武德殿之一,昭和10年(1935年)落成。戰後,改為大溪憲兵隊隊部,現為親子活動中心及圖書館。2004年1月13日,指定為歷史建築。武德殿以鋼筋混凝土等新式建材建造而成,屋頂為「入母屋造」(類似台灣的「四垂」頂),正脊兩端的「鴟吻」具有中國唐代建築風格,與一般武德殿使用的日式鬼瓦不同。採洋式大木桁架支撐日本傳統社殿屋頂,大門設有「入母屋破風」。外牆用洗石子裝修,並以線腳模仿雨淋板壁的效果。內部正對大門牆面設置神龕,空間一半鋪榻榻米作為柔道練習場,一半鋪木板作為劍道練習場。戰後爲了憲兵駐紮需要曾拆除神龕,並將木造地板改為鋼筋水泥造地板,且於武德殿東南側另建1棟3層樓兵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