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5
近來,臺南市的都市發展面臨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不管是產業與青農的綠能對話,亦或導演魏德勝的豐盛之城興建計畫,還有每逢清明節,糾結許久的古墓文資爭議,都面臨綠能、文資與開發課題。
春節的府城有「探墓厝」的習俗,探墓厝之後,有的還聚餐,更凝聚家族情感,有市民認為「探墓厝」應列市定民俗。清明節後,遷葬府城先人長眠的南山公墓再起話題,地方居民把公墓看成都市發展毒瘤,也有文史工作者認為是精美而珍貴的文化資產,如今卻因臺南市政府的作為再度引起熱議。
直言之,一個看似稀鬆平常的遷葬的公權力行為,卻引來地方居民、文化團體、生態團體對地方連結的不同想像。讓學者、文史工作者們在意的,是南山公墓地面上下所蘊含的豐富文化與歷史資源,四百年的歷史,幾乎與臺灣先民拓墾史等長。
另一方面,居民著眼的城市規劃,是以釐清城市的視覺秩序為目標,它的視覺秩序必須促進及照亮功能。也就是說,城市需要一個非常細緻、多樣化的街區利用形態,在經濟社會和文化各方面時時刻刻相互支持。相反的,政府若只對城市的外觀進行規劃,而不思索城市有哪些與生俱來的功能秩序,是注定失敗的。
事實上,臺南市需要更好的發展,而南區絕對有條件能夠打造出脫胎換骨的建設、經濟與觀光奇蹟。啟動工程建設,讓現在的臺南市府團隊忙得很開心,但是許多事情是連動的,綠能產業園區、捷運、南山公墓,臺南府城進入巨大的變動期,這變動其實是伴隨著極大的機會與風險,需要有一個總體規劃的思維。
然而,臺南市政府早已禁止土葬,公共墓園就只出不進。現在各地方縣市政府都在推動平地的公墓改建納骨塔,也許以後子孫要在平地看到墳墓的機會都少了。要規劃一個好的城市也必須回歸到人的基本面,也就是要注重城市的人性尺度,如何不死守著地域和空間不放。
以南山公墓為例,文史工作者覺得古墓群具有文化保存價值,也有居民認為會影響都市發展呢?隨著臺南都會發展,南山公墓位在臺南市南區,公墓南緣是臺南機場,臺南機場早已不是當初選址時的「最佳位置」。
深入觀察,議題無法簡單化,不過對很多人來說,無法思考複雜的問題。面對兩種不同聲音,就像其他造成衝突的都市議題一樣,涉及不同人群對城市願景有差異的想像,市府必須耐心溝通。
在此關鍵時刻,臺南市政府開地方政府之先,把公民審議納入南山公墓的決策中,臺南市政府因此啟動南山公墓開放決策公民論壇。臺南市民都在關心,南山公墓遷葬會成為臺南都市計畫改善的溝通典範嗎?
眾所周知,這些溝通跨出一大步,市府與民間還持續保持溝通管道。市府民政局強調,南山公墓開發是以殯葬需求在考量利用方式,並無所謂整體或全面的開發計畫。還有,里長認為文資調查與遷葬公告可以並存,有人樂觀其成,但也有不少在地文化界,或環團的朋友提出不同意見。
城市的更新和發展之道,即使墓地與城市如此緊密依存,兩者的界線卻非一成不變。當房子越蓋越多,蓋到住家和公墓只隔一條道路,大門打開,遭嫌惡的公墓就在眼前,梅雨季後野草會迅速蔓生,南山公墓卻也成為野生動物的天堂了。
平心而論,面對里長、里民要求市政府分區清理公墓的聲音不斷,市府也以靠近住家的墓地為優先,一塊一塊逐步遷葬,改建成公園。市府強化地方發展、提昇都市質感,2024年適逢臺南建城四百年,可以打響「臺灣京都」的招牌,「都市更新」與「文資保存」未必是是非題,但在現實中經常面臨兩難。
隨著土葬的式微,這些具有歷史的古墓是否成為文化遺產還不得而知。但是,府城有歷史街區如何連接「清代及日治時期的都市歷史脈絡」與「戰後開發導向的都市擴張」,進一步豐富人文、古蹟資源,使得台南市觀光發展挹注新活力,顯然是臺南建城四百年的重要議題。
文/吳建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