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闖天關-聖母峰基地營紀行











勇闖天關-聖母峰基地營紀行 ~



 



這本書是以日記體的方式書寫雖然提及了山川、美景人文、歷史


但最得意的是記下同行 8個人8個本事只有二兩二的滷肉腳卻作了三兩三才會去作的事


俗話說:沒有三兩三怎敢上梁山!但我們卻作到了


在高海拔,稀薄、涼洌空氣的凌虐下, 步步爬升, 登上   5623公尺的山頂觀賞 8850 公尺的聖母峰和四周壯闊的喜馬拉雅山脈,


一路上的淚水、疼痛、和歡笑事後回想只覺得值得書寫下來, 回憶一生


去體驗一下幾個和你一樣平凡的人是如何勇闖天關”,  2850公尺走上 5623公尺, 這精彩15天的歷程。


作者:安新民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7年03月19日




緣起-用雙腳實現夢想


 Ode to Kala Pattar


 My feet are walking  腳不停地在走


My nose is running  鼻水流個不停


My heart is racing  心跳像在賽跑


My head is exploding 我頭疼痛欲裂


------- Am I dying ???  我是不是快要死了??? 


(一首隨手自山屋牆上抄下來的打油詩)


知道我回來的朋友都說:「回來啦!恭喜呀!」多少都帶著點“平安歸來就是福”的欣慰。對關心我的家人而言,我的歸來,卻好像有種失而復得的喜悅。至今,我還記得那天老婆到機場來接我,第一眼看到我時,要不是礙著還都環繞在身邊的伙伴和友人,老婆的眼淚必定奪眶而出,不忍看到我一臉明顯的風塵和憔悴,尤其她注意到我腰上繫了條奇怪的腰帶,更凸顯出我那一身的狼狽、滑稽。那條絲質的腰帶,原是雪巴人用來賜福、祈福的哈達(Khata)。在加德滿都的最後一天我只剩下一條乾淨的褲子,一條原來用不用皮帶都無關緊要的牛仔褲。不料,當下發現,既使用盡了皮帶孔仍無法止住一直往下滑溜的褲頭。健行15天,我著實地瘦了一大圈。不得已,只有把響導克里希納在機場相贈的哈達自脖子上取下來,穿過褲耳當皮帶使用。


在臺灣,雖然有不少登山界的朋友把聖母峰基地營視為麥加聖地,但芸芸大眾知道它的畢竟不多。當初我向身邊的朋友發出:「有誰想和我一起去尼泊爾EBC健行?」這訊息的時候,除了極少數原來就知道trekkingEBC是怎麼一回事之外,大部份人其實只把話聽了半截,EBC(Everest Base Camp, 埃佛勒士峰基地營)這三個英文字母對這些人完全不起反應,都以為只是到尼泊爾自助旅行,或許,他們認為“健行”只不過是走走路罷了!紛紛回電說:「去尼泊爾?好哇!那是個十分迷人的國家。」一半以上的伙伴就是在這種狀況下迷迷糊糊地回應了我的邀請。雖然Kay和我都維持著每天游泳、慢跑的習慣,但所有的人,包括我,都不是登山的愛好者,許多人甚至沒有運動的習慣。在登EBC以前,最了不起的人也只作過一次經過旅行社包裝的“二天二夜玉山輕鬆行”而已,大部份的伙伴不曾登上任何一座臺灣百岳。因此,去之前,我非得把狀況當面向他們說明清楚不可!這回是要到喜馬拉雅山區作連續15天的健行,每天走6~7個小時,健行的第二天就達海拔3440m的高度,第五天就超越臺灣最高峰玉山3952m的高度,之後,逐日攀升,將越過雪線而到達健行的最高點,海拔5623m的卡拉帕沓(Kala Pattar)


經過說明之後,他們沈默了好一陣子。但很快的作好了心情上的調整,接受了我的計劃和作法,也為自己許下了這一生都不會後悔的諾言。Liling後來回憶說:「仔細想想,難得己經有人把計劃作好,難得有這麼多攝影同好同行。這一輩子可能就只有這一次機會,一個天時、地利、人和同時兼備的機會,錯過了,機會可能此生不再。」年輕的Liling到目前為止只出國旅行過一次,第二次出國就參加了這麼一趟既令人害怕又令人興奮的高山健行。


即便在我最荒誕不經、最精彩的夢境中,也不曾想到過有一天會走進喜馬拉雅群山當中,竟然會站在聖母峰的山腳下。對我而言,這一切像是一個遙遠的神話。然而,這神話的誕生其實在二年前就種下了因。


二年前,我的攝影指導老師劉泰雄劉教官要我幫他用英文回封感謝函給一位當時陪他完成EBC健行的尼泊爾響導克里希納。從那時候起我就斷斷續續與這位公司設在加德滿都的克里希納維持了二年e-mail的書信往返。這段期間他不斷提供我許多山區健行的資訊,介紹當時尼泊爾的政經情勢,也不時邀請我到尼泊爾參加健行。劉教官不但是攝影界有聲望的前輩,而且在15年前就完成了臺灣百岳,他本人即是一位合格的高山響導。最近幾年致力於攝影教學和帶攝影團出國旅行,一年不知要帶多少攝影團體到世界各地拍照。看過劉教官自尼泊爾健行帶回來的照片,震懾於那壯闊的冰川和雄偉的雪峰,那顆因子早早就種下了。


媒體發達的今天,人們太容易用眼睛來滿足探險的慾望。在我們的週遭有眾多的電視旅遊頻道,書店裡滿架子的旅遊指南,還有令人目不暇給的好萊塢電影等,足夠讓人臥遊、神遊個痛快。心想,要做一位沙發上的探險家一點都不難。但對我而言,這些都是別人的經驗,都是廉價的二手體驗。若真想要感受追逐鯨豚的刺激,把白鯨記丟一邊!想一探西藏之秘,在看過“火線大逃亡 (Seven Years in Tibet)”之後,為什麼不用自己的兩隻腳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曾經有人問才華洋溢的英國登山家馬洛里(George Leigh Mallory):「為什麼會有人想攀登聖母峰?」他回了一句簡短有力的經典名言:「因為它在那裡(Because it is there)」。是的,就是因為它在那,去走一趟EBC的念頭一直縈繞著我不放。Ken說:「查過資料,EBC好像並非那麼遙不可及」,又說:「很少人會選擇這樣的旅行,咱們就來點不一樣的吧!」這二句話多少作到了臨門一腳的效果。


聖母峰所在的昆布(Khumbu)地區共有4條河谷地。從地圖上看,由4條河谷所撐起的昆布就像一隻正昂首吐信的眼鏡蛇。所有主要的登山步道都沿著河谷而行。在短短的半年內我前後一共進入昆布二次,第一次在200510月,以埃佛勒士峰基地營(EBC)為目標,連同二次高度適應,前往塔美(Thame)及奇互庫(Chhunkung),讓我有機會涉足了其中三個谷地。第二次在20063月,則順著另一條沿途羅列著一長串如土耳其玉一般的冰河湖泊的河谷地,走到廓奇歐(Gokyo),那也是一個觀賞聖母峰的好地點。這二趟,前後加起來也不過是短短六個禮拜的時間,絕對無法成為登山健行這方面的專家。我寫下這些無非是想把在這一路上曾經經歷過的挫折、驚訝、歡笑、和淚水忠實的記載下來,分享給那些曾經去過,或即將要去的朋友們。不要認為這是條簡單易行的路線,在我們這群滷肉腳的眼裡這是條充滿驚異、獨一無二的朝聖路。要走完它,需要具備如獅子般的勇氣和力氣。它有時令你歡笑,有時也令你落淚。我希望借用文字和照片來介紹這一輩子絕難忘懷的探險經驗,紀念伙伴們勇闖天關的決心和勇氣,同時也緬懷在這段旅程中所擁有的珍貴友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