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30 14:31:33 陳琬喻
在中東地區有一個民族,有著自己的語言、文字及歷史,但卻分散在不同國家,他們的名字是「庫德族」(Kürt)。
民族認同強烈,但至今仍未成「國家」的庫德族,如今族群數量早已超過3,200萬人;其中,3成的庫德人生活在土耳其東部,過去30年裡,也與安卡拉的土耳其政府遙遙相抗,而領導武裝分離運動的「庫德工人黨」(Kürdistan İşçi Partisi, PKK),更因這30年的血戰,屢屢登上國際焦點。
為什麼土耳其人與庫德人的摩擦難以排解?在鄂圖曼土耳其時期,其轄內國土遼闊,境內居住著不同民族、宗教的人民,當時的庫德人與土耳其人能夠相安無事,為什麼如今卻常有衝突發生?
一次大戰結束後,鄂圖曼土耳其遭到列強瓜分,其境內的庫德族人民也分散在現在的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與伊朗境內。
此刻的土耳其,也在凱末爾帶領下,屏除一切舊鄂圖曼時期的制度與象徵,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為了在戰後快速凝聚國內共識,「土耳其」因素以及民族主義則成了重要的工具。凱末爾認為,只要是在土耳其共和國裡生活的人民,不論其種族與宗教,都是「土耳其人」。
於是,1928年土耳其開始文字改革,將鄂圖曼文字改為較為簡單的拉丁文字,並於同年開始推行「國民講土耳其語」運動,但這也使得庫德語等少數語言受到壓迫。
直到1960年,第一次軍方政變後,新制定的憲法才保障了庫德人的自由政治參與權,庫德知識份子及中產階級也開始尋求自身在土耳其治下的身分及國家認同;不過政變後的土耳其新憲,雖然保障了境內——包含庫德人在內——「不同族群」的政治權,但土耳其官方至今仍未承認庫德人「少數民族」的地位,而最多只將他們當作眾多「族群」的其中一支。
與此同時,共和初期土耳其政府的壓迫,加上民族主義與左派思想的影響,也激發了庫德人的反抗力量。
1978年,庫德反抗領袖鄂嘉蘭(Abdullah Öcalan)成立了帶有馬列主義色彩的「庫德工人黨」,希望在敘利亞、伊拉克、土耳其及伊朗當中成立一個獨立的「庫德斯坦國」。PKK長年在土耳其東部以游擊戰的方式對抗土耳其政府,也被美國、歐盟、北約、甚至聯合國等認定為恐怖組織。
庫德工人黨成立後兩年,土耳其發生第二次軍事政變,軍方推翻了當時的總理丹迷瑞(Süleyman Demirel),並關閉土耳其議會,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在政變前夕,鄂嘉蘭就逃往敘利亞,剩餘的PKK成員在政變後也相繼離開土耳其,到1983年之前,PKK在土耳其境內的活動幾乎為零。
軍方二次政變後,不僅頒布戒嚴命令逮捕許多反對派的庫德人,軍政府高壓的民族政策也促使更多庫德人加入PKK的武裝運動,為土耳其—庫德族關係埋下隱憂。
當時的執政黨「祖國黨」(Anavatan Partisi)忽視PKK的問題,讓PKK得以喘息。1990年波斯灣戰爭爆發後,伊拉克忙著與美國為首的聯軍作戰,讓境內的庫德族民兵有機會佔領伊拉克北部。一年後,伊拉克軍隊宣布退出伊北庫德區,庫德自治區隨之建立,此後這也成為PKK在土耳其境外的避風港。
早在1990年代,庫德工人黨就曾以「停止恐怖攻擊」為條件,要求與土耳其政府簽訂停火協議,但拒絕與「恐怖組織」談判的土耳其政府,當時卻拒絕了PKK的提議。1999年,鄂嘉蘭在肯亞被捕,並被引渡回土耳其接受審判,並以「叛國罪」判處死刑;不過隨後為了加入歐盟,土耳其政府也宣布廢除死刑,逃過一死的鄂嘉蘭則改為終身監禁,並在伊斯坦堡的伊姆拉勒島(İmralı Adası)服刑。
入獄後的鄂嘉蘭雖然已無法直接領導PKK,但在監獄裡,土耳其官員或在野黨卻還是時常與鄂嘉蘭會面。土耳其當局期待透過這位PKK的精神領袖,能勸說工人黨的反抗力量「放棄武裝」。而鄂嘉蘭也經常在獄中發表對庫德族的談話,即便身陷牢籠仍能影響土耳其境內的風向政情。
雖然土國政府對外堅稱「絕不會與恐怖組織協商」,但2011年卻爆出土耳其情報局與PKK成員在挪威首都奧斯陸會面一事,震驚土耳其社會。這一突破性的進展,也代表安卡拉方面對境內民族政策的改變,雙方於是展開和解第一步,土耳其政府也端出了「解決歷程」(Çözüm Süreci)政策,主動表明願意就「放棄武裝」一題與PKK談判,並提供社服援助,讓解甲後的PKK成員重回社會;然而,即便庫德工人黨也表示願意配合「解決歷程」,但雙方對政策始終脫拖宕,至今仍沒有明顯的成效。
2014年總統直選結束後,鄂嘉蘭再度釋出與土耳其政府和解的善意,表明PKK願意將武裝力量從土耳其撤離,以結束土耳其政府與庫德工人黨間,近三十年的衝突紛擾;但到目前為止,土耳其東部仍有零星的攻擊事件發生,雙方在政治上的對話顯然實際情況仍有所落差。
回到問題的中心,庫德人對土耳其真的沒有國家認同,希望建立另一個庫德斯坦國嗎?土耳其政經社會研究基金會(SETA)與市場輿論研究組織(POLLMARK)2009年針對國家認同以及土耳其人與庫德人間的情感做了一項問卷調查,在「你認為庫德人想獨立建國嗎?」問題中,有64.4%的受訪者回答「是」,24.6%則否;有趣的是,認為庫德人想獨立建國的受訪者中,土耳其人占了七成,而庫德人只占三成。另外,在兩個民族間的好感問題上,對庫德人有好感的土耳其人占了五成七,對土耳其人有好感的庫德人則有高達八成六的比率。
庫德工人黨成立後,將原本的族群與國家認同問題更加複雜化,並持續選用激烈的武裝手段表達訴求;反觀土耳其,在這三十年中經歷多次政黨輪替後,安卡拉當局也意識到,必須對PKK問題採取更全方位的政策,然而與恐怖組織同坐在談判桌上,對於部分土耳其人仍是難以接受的妥協。
如何一邊打擊恐怖組織,一邊尊重種族多元性,同時還得維護國家主權的完整,是土耳其政府的首要課題。但在這類敏感議題上,族群間的認知總是有差距,例如在2013年時,土耳其東部迪雅巴克省(Diyarbakır),就在市政府大樓上加上以庫德語書寫的市府名稱,庫德人認為這是尊重少數語言的改革,但在土耳其人眼中,則有分離國家的隱憂。
30年的衝突過去,土耳其境內大部分的庫德人不認同「庫德工人黨」的行事作風,在表達庫德訴求上,也出現其他的替代選項。像是2012年成立的「人民民主黨」(Halkların Demokratik Partisi)就對庫德族群相當支持,該黨以和平為宗旨,希望能夠在政治上為庫德人發聲,在2014年的總統直選及2015年的國會議員選舉中都獲得不差的成績,但未來是否能夠幫助土耳其撫平庫德問題,還有待時間證明。
當我向土耳其人問起庫德族問題時,總是得到以下回答,「其實土耳其人與庫德族間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庫德工人黨,這兩者有極大的不同,卻又常因為各方的利益而被混為一談,而這正是問題的根本。」或許比起恐怖攻擊,對土耳其而言,分裂族群的挑撥言語更是尖銳而可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