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 防洪散熱、讓土地呼吸

海綿城市 防洪散熱、讓土地呼吸

2015-11-02 02:56:19 聯合報 記者王柔婷、祁容玉、郭逸君、吳思萍、連珮宇、鄭朝陽

打造海綿城市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

新北市汐止禮門社區的海綿道路表面布滿導水孔,地下貯留雨水養活附近上千棵樹。 記者王柔婷/攝影

分享
面對極端氣候乾旱、洪澇頻繁,除了節能減碳外,「海綿城市」是因應氣候危機的良方。台灣最早研發「會呼吸」的海綿道路工法,全球五十餘國要求授權;遺憾的是,當各國極力推廣時,台灣停滯不前。
新北市汐止區禮門里的中正社區有條一百廿公尺長的「海綿道路」,能在雨天儲水、晴天散熱,路底下是蚯蚓和微生物的快樂天堂。這條會呼吸的「海綿道路」工法問市十多年,拿遍國際發明金獎,五十餘國要求專利授權,在台灣卻乏人問津,僅少數地區試辦。
海綿道路 蚯蚓鑽洞
「能不能把回收雨水、防淹、降溫、生態環境的問題一次解決?」禮門里前里長傅玲玉是催生海綿道路推手,三年前她為社區贏得環保局三百萬元的「低碳霸主」冠軍獎金,打造這條可以吸水的步道,讓里內的樹木植栽不必仰賴自來水,即使枯旱也隨時有水可喝。
看似普通的紅磚路面布滿直徑零點二公分的孔洞,雨水經由孔洞流到下方的碎石層和土壤層。傅玲玉說,工程師承諾至少可儲水七十噸,社區管委會抽到一百五十四噸時,水依然源源不絕。
38天無雨 樹也能活
她表示,前年汐止遇乾旱,卅八天無降雨,這座「地下水庫」養活鄰近上千棵樹,解無水之苦。這些孔洞除了洩水,還有透氣功能,夏季實測日照時路面溫度,比柏油路面低攝氏廿度。她見過蚯蚓鑽進洞裡,可見步道下方的生態豐富。里民林陳菊子說,下大雨時附近路面再也沒積水。
海綿道路也在台北市陸續推展。工務局兩年前利用北安路五○一巷林蔭工程,把自行車道和人行道改成海綿道路,今年訂下打造六萬平方公尺海綿人行道目標。另有十二座平面停車場鋪面陸續改成「海綿鋪面」。
熱島效應 可望減緩
工務局副局長黃治峯說,北市面積兩百七十平方公里,公園綠地僅占十三平方公里,柏油路面、建築物和人行道都不透水,大雨一來容易積水成災。海綿道路不僅讓人行道具儲水功能、活化城市底下的生態,更可減緩都市熱島效應,為城市降溫,唯有愈來愈多地表可以呼吸,才能因應乾旱、洪澇頻繁的極端氣候。
北市環評 回收雨水
北市正修改「環境影響評估審議規範」,將要求須環評的開發基地採用透水鋪面,還要選擇設置雨水貯留利用或生活雜排水回收再利用系統,前者的雨水貯留利用量至少兩噸,後者的雜排水回收再利用率應大於百分之卅。
環保局副局長蔡玲儀說,北市雨水下道設計的防洪頻率為時雨量七八點八毫米,但午後雷陣雨常超標造成積淹水;今年全台乾旱,缺水影響產業和民生,海綿城市多元手段能排水防淹、蓄儲珍貴水資源,避極端氣候之災。
雙北校園 推雨撲滿

新北市新莊區榮富國小利用斜屋頂收集雨水,儲存在地下室的雨撲滿供拖地、澆灌之用。 圖/榮富國小提供

分享
道路和建築物之外,截至去年底,北市有八十三所學校設置雨撲滿,一次可存四八九噸雨水,雨撲滿正延伸到公園設置。
新北市中小學校園也全面推廣雨撲滿回收,以新莊榮富國小為例,回收游泳池溢水和雨水利用,每月水費從上萬元減至四千元,校長邱香蘭說,校舍加設斜屋頂收集雨水兼隔熱,地下的筏式基礎可存滿七千兩百噸水,效益驚人。
水利專家、新北市副市長陳伸賢說,已透過「新北市公共設施用地開發透水保水要點」,規範公共建設採透水保水工法,截至去年底已核准一一三○件設置雨水貯留的建照案,完成透水鋪面超過廿四萬平方公尺。
城市防洪 疏導內水
「海綿城市是一定要走的方向。」陳伸賢說,以往防洪注重河川的「外水」,修築堤防阻擋漫進都市;但不透水的柏油水泥鋪面大增,加上愈加異常的強降雨氣候,「內水」威脅漸增,以前單日降雨五十毫米就稱「大雨」,現在動輒飆上近兩百毫米,雨像倒下來的,但是擴充抽水站等排水設施困難,以疏導取代圍堵的海綿城市是有效的防洪解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