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冊L11海岸地形補充資料

海岸地形與人類活動:西南海岸的個案
各地塑造海岸地形的內、外營力有別,海岸類型有異,但一般而言,沙岸地區因海岸平原廣闊,人口較密集,人類活動也較頻繁。
西南部臺南市的沙岸為個案,說明海岸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海岸特徵
臺南市沿海,平原廣闊,海岸平直,海底平淺,曾文、二仁等溪注入,是典型的離水沙質海岸。海岸線外,南北羅列著一系列的濱外沙洲,如青山港汕;沙洲島與陸地間形成潟湖,如七股潟湖;潟湖內側是平坦低濕的潮埔地,平原上則散布著沙丘
                                      臺南市沿海衛星影像圖(民國100年)
七股潟湖

七股潟湖位於臺灣臺南市七股區境內,由於曾文溪的四次改道而造成今日的潟湖景觀,為臺灣第一大潟湖,當地人稱為「內海仔」或「海仔」。2009年台江國家公園成立,成為國家公園的一部分。北起陸連沙洲青山港汕、南至頂頭額汕,西以離島沙洲網仔寮汕臺灣海峽相隔。計三個沙洲、二個出海口。其水域面積因漲退潮而有差異,面積約1,100公頃以上。
 


  潮埔
土地利用與地形變遷
一、荷據、明鄭時期早期這裡是西拉雅 平埔族的居住地,過著獵鹿、燒墾、捕魚的生活。荷據、明鄭時期,因潟湖水域廣闊、風平浪靜的特性,使安平、臺南等地成為商船雲集的重要貿易據點;潟湖中豐富的魚貝類資源,也成為來臺移民重要的生計資源;低濕的潮埔地則闢為魚塭,養殖虱目魚;近岸的平原土壤鹽分重,只能種些甘藷、花生及陸稻等旱作。

二、清領時期清代,隨著移入臺灣的人口增加,入墾臺南東方內山的移民漸多,日益頻繁的山區開墾,造成水土流失加劇,導致河川攜帶的泥沙增多,並堆積於潟湖,船隻航行的水道也漸漸淤塞不通,商業貿易頗受影響。新淤的潮埔地地勢低濕且鹽分高,在自然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前來圍墾的居民多搭建簡陋草寮居住,形成許多以「寮」為尾字命名的新聚落,如中洲寮(臺南市 安南區)、鄭仔寮(臺南市北區)等

三、日治、民國以後
潟湖不斷淤積泥沙,海岸與濱外沙洲逐漸相連,促使海岸線西移新生的海埔地被大規模開發為鹽田與魚塭,更加速潟湖的陸化。安平港水域日減,難行大船,地位逐漸被高雄港取代。民國60年以來,臺南市西側進行市地重劃,整建安平港、成立安平工業區,近年來又建設臺南科技園區。陸化後的潟湖、鹽田逐漸變成建地,有的魚塭被填埋發展為新社區;人口不斷移入,一棟棟大樓、透天厝矗立,昔日的汪洋大海,今日已成都市風貌。

臺灣地狹人稠,土地是重要的資源,早期人口壓力小,改造環境的能力、技術有限,人們選擇不同的地形,順應當地的環境,建立各具特色的生活空間。近數十年來,人口壓力日增,對土地資源的需求日益提高,高度密集的使用、大規模的改造,往往超過其限度,潛藏著引發災害的危機。
           臺南附近海岸平原的變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