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的滋味】頹敗中綻放的襲產:金門的危樓古厝
「in ē-sái共內底ê物件 hiat掉--無?」(你們可不可以把裡面的東西丟掉?)年邁的老阿嬤指著她老厝旁連著一個看似庫房的空間,門口早已用木板封死。裡頭的廢棄物亦無法從另一個小門取出,經歷過莫蘭蒂颱風的摧殘,在金門有很多老房子像阿嬤的古厝一樣,原本早已破舊不堪的結構或外表,在颱風的到來後更加滿目瘡痍。
獨居的老阿嬤沒有心力處理這樣的屋況,只能放著任憑其凋敗,這樣的屋況面臨下大雨或刮風,對於鄰居亦是一種干擾。里長伯說:「這叫做『頹屋』,雖然空間小小的但產權卻是好幾個人的,沒有所有產權所有人的同意書,縣政府沒辦法來協助清理。」事實上,金門許多村落歷史悠久,產權複雜,甚至清理某些小道上阻礙交通的蔓延垂枝,都會被產權所有人抗議,因為那是私人道路。
根據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下稱「金管處」)制定的《金門國家公園傳統聚落頹屋整理、周邊環境綠美化及雜木清理作業要點》,為了維護「傳統聚落及建築之公共安全、交通及環境衛生,將私有土地上年久失修、有傾倒、頹圮之傳統建築、空地等有礙環境衛生或安全之情形予以整理」,在此目的之下,「頹屋清理」指的是「傳統閩南式建築及具地方特色之華洋混合建築,現況已有傾倒、頹圮有危公共安全之房屋進行整理」。
老阿嬤老厝旁的小空間便是傳統閩南式建築的「頹屋」,但受限於私人土地的產權限制,只能任憑具有歷史性的古厝雜木叢生。在金門有非常多這樣的案例,除了風災摧殘外,金門經歷的幾波移民潮造就人去樓空的景象,產權所有人早已移居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等外國,或是早已轉移至與金門故鄉陌生的下面好幾代。
頹屋除了可能造成左鄰右舍的不便,以及公共安全虞慮外,還可能導致不肖人士將頹屋視為垃圾場,在此堆積垃圾,更甚者,2015年金湖鎮料羅村的一處頹屋遭人檢舉有人聚賭,裡頭雖然無電無水,但賭徒賭性堅強,甚至直接大小便於頹屋中。主嫌是幫忙屋主代管此古厝的同宗,將頹屋如此「再利用」也算是嘆為觀止。
不過,「頹屋整理」的延宕,未必是來自產權所有人的漠不關心或私利,金門本地對於縣政府如何「整理」,多年來也有諸多不能同意之處。舉例來說,有關當局在《建築法》的規範下,將頹屋的牆體拆除後,僅保留高一米二的牆基以及石作門框,而原有地坪則改以水泥覆蓋,目的是「利於排水、阻止草木生長」。
去年五月刊載在《金門日報》的一篇社論就批評此種「美化」方式,其實「並未考量聚落地方歷史特色,亦未針對個別建築的安全、構造狀況,及文化價值進行評估,也未能考量日後可能的建築修復需求,而將多數構造拆除棄置」。
除了閩式老厝,本地富有南洋金僑歷史文化意涵的洋樓也可能是頹屋。電影《軍中樂園》的主要拍攝地之一「陳清吉洋樓」,目前呈現殘破不堪、無人管理的狀況,不過卻散發出另種頹敗的美學。儘管該建築已由金門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陳清吉洋樓仍在劇組使用完畢後,傳出遭在新加坡的後代產權所有人售予建商。
陳清吉為早年移居新加坡的金僑,從新加坡帶回的西洋建築風格,最終又再次終結在新加坡後人手中。在金門島上在地化的洋樓風格,金門這塊土地卻似無從對其置喙,不免諷刺。
雖然在新修正的《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毀損歷史建築可以處以三十萬以上、兩百萬以下的罰鍰,但近年來金門房價水漲船高,即便在全台房價下降的「打房年」2014當年,受多項公共建設案影響,金門成為全國唯一房價未跌反漲的縣市,電視新聞專題直接質問「金門厝是框金的?」,縣長陳福海也公開表示,他要在機場附近建設尚義經濟住宅來打房。
然而金門房價的上漲趨勢仍未因此受到影響,尤其在內政部《離島建設條例》修正案通過後,金門多達三百公頃的戰時布雷土地將釋出,「雷區還地於民」可望更加帶動土地價值,若摧毀歷史建築搭上炒房熱,就算祭出兩百萬的罰鍰,對於某些有心牟利的建商來說,亦不是太多。
在金門,有將近兩百棟的洋樓,加上四至五千棟閩南式古厝現為「頹屋」狀態。如果不把頹屋變黃金,那麼將頹屋改造後「活化利用」也許是另一個選項。只是怎麼利用卻又成為另一個困難。
同樣舉《軍中樂園》為例,位於金沙的陽翟老街,因電影取景而廣為人知,成為遊覽車停留的熱門觀光景點,看上去儼然就是一條造出來的仿古老街,周遭空間歷史全然與其斷裂,與咫尺之外的沙美老街相比,只覺稱陽翟為「老街」未免太過滑稽,不如說是「陽翟影視城」。
《金門日報》2013年於社評抨擊:「他們(劇組)借用原軍人消費市街的頹屋群復原搭景,卻少了深入瞭解地方歷史、街景空間與使用的考據,因此,未曾用為『軍中樂園』的洋樓歷史建築變身為主場館,雖讓原本荒蕪、嚴重破損的洋樓在短期內恢復了風華,卻也可能因考證與修復失據損害了原物與原味;而整修後的軍人消費市街,特色街屋中原有的商行卻替代為其他內容。」
當然,頹屋的轉化也有一些佳聞。某些成功獲得全部產權所有人同意修復頹屋,在經由金管處編列預算清理整修後,由民宿業者認養轉用為民宿,搭上近年流行的古厝民宿風潮。也有如獲得中央政府環保署的補助經費之「瓊林聚落」,二十多棟頹屋經過整理,搖身一變成為「環保示範區」。
「頹敗」有其美學,走在金門的各個村落中,四處可見的頹屋散發著富有歷史的「廢墟美學」,令人不禁停下腳步好奇望內瞧個究竟、端詳著此地以前可能是什麼光景。既然本地民眾已有共識閩南古厝與洋樓皆為金門重要的精神,應以保存、復原或活化來代替拆除,那麼如何將「頹敗」從其導致的「危樓」中脫鉤、解放出來,就成了本地目前的一大難題。
如何「清理」才能不失公共安全、又能兼顧歷史記憶?所謂「清理」絕非單純的、中性的「清掃」而已,而頹屋又應被「整理」成何模樣?最古老的閩式建築會頹敗,其後而至、當時充滿西洋現代性的洋樓建築亦會頹敗,今天我們所見的透天厝建案們,有朝一日亦將頹敗,此種「不可抗拒的頹敗」,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它、詮釋它?班雅明說:「崩解不是現代性的終結,而是開始。」
金門人冀望頹屋改造後的空間擺置於該地,對於該村落能發揮何意義?「頹敗」告訴我們一些事情,通往歷史、亦通往現在。冀望成為世界遺產的金門,需要從頹敗中理出一種襲產的態度,一種關於金門如何理解自身與更廣大地理區域間關係的——閩南的滋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