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筠/社子島居民2020/04/23
在2020年3月26日台北市都委會審議社子島細部計畫的會議上,台北市地政局長提及社子島聚落是違建發展而成的一番話,引起了會議現場旁聽社子島居民強烈的不滿與抗議。事實上社子島並非官員口中所說,是由違建所形成的聚落,這是北市府官僚為了加速開發而刻意編造的錯誤言論。
社子島是清代延續至今的既存聚落,遠早於民國59年的士林都市計畫。社子島延平北路7段106巷的溪州底古宅,去年被文資會列歷史建築。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社子島早在政府限建以前,就發展出以下3個時期的10處聚落:
一、清代:以漢人移民為主體(字姓村)的聚落發展,包含溪州底內的塭寮、中窟、八卦厝、上浮洲、下浮洲、上溪沙尾、下溪沙尾、浮汕。
二、日治時期:適應環境的聚落調整,其代表為溪洲底八卦厝因水患而消失及下竹圍聚落的形成。
三、民國50、60年代:隨著工業化、都市化發展,外來移民及小型工廠進入社子島,於社子大橋下形成工廠聚落、在浮洲一帶形成整宅聚落。
以宗親為主體的聚落構成,歷經了適應環境的調整,接納工業化、都市化城鄉移民的居住需求,形成獨立的社會關係網絡與信仰圈。以溪洲底庄為例,坐落於各處的陰廟、延平北路7段與7段106巷、107巷構築的十字軸線、弄土地公的遶境等,明確界定了溪洲底庄的範圍。
在將近半世紀的防洪與都市計畫限制中,這些聚落紋理完整的保留下來,今日的社子島,見證漢人遷徙、災害遷徙、城鄉遷徙的歷史節點,並在限制發展的狀態下,形成獨立於台北城市之外的發展脈絡。
溯源今日定義的社子島,於眾多的族譜與資料中記載,早在清雍正、乾隆時期,社子島上已有漢人開墾的足跡,而正式的圖面記載,則在光緒時期的魚鱗圖冊中,明確標示溪洲底、溪沙尾、浮洲、中洲等庄名。
隨著地圖繪製技術的提昇、航照圖的出現,日治時期的台灣堡圖、1945年美軍航照圖、民國時期的歷年空照圖、經建版地形圖等,帶來清晰可辨識的街廓樣貌。而今日的社子島空照圖與日治時期的台灣堡圖套疊比對,溪洲底、溪沙尾、浮洲、中洲的村庄位置與建物仍能明確識別且延續至今,證明其聚落發展的悠久歷史。
故今日的社子島,是清代延續至今的既存聚落,遠早於民國59年的士林都市計畫,絕非官員口中的違建聚落,其發展有跳脫推平重組的矩陣城市框架,而是由不同時期的獨立聚落所構成的社子島聚落群。
「保存現有聚落紋理」是內政部審議社子島都市計畫時,要求北市府應檢討落實的重要決議。但北市府主其事的官僚,缺乏對社子島聚落紋理的正確認識,動輒抹黑社子島是違章聚落,將難以落實內政部都委會聚落保存的要求。
一、清代:以漢人移民為主體(字姓村)的聚落發展,包含溪州底內的塭寮、中窟、八卦厝、上浮洲、下浮洲、上溪沙尾、下溪沙尾、浮汕。
二、日治時期:適應環境的聚落調整,其代表為溪洲底八卦厝因水患而消失及下竹圍聚落的形成。
三、民國50、60年代:隨著工業化、都市化發展,外來移民及小型工廠進入社子島,於社子大橋下形成工廠聚落、在浮洲一帶形成整宅聚落。
以宗親為主體的聚落構成,歷經了適應環境的調整,接納工業化、都市化城鄉移民的居住需求,形成獨立的社會關係網絡與信仰圈。以溪洲底庄為例,坐落於各處的陰廟、延平北路7段與7段106巷、107巷構築的十字軸線、弄土地公的遶境等,明確界定了溪洲底庄的範圍。
在將近半世紀的防洪與都市計畫限制中,這些聚落紋理完整的保留下來,今日的社子島,見證漢人遷徙、災害遷徙、城鄉遷徙的歷史節點,並在限制發展的狀態下,形成獨立於台北城市之外的發展脈絡。
溯源今日定義的社子島,於眾多的族譜與資料中記載,早在清雍正、乾隆時期,社子島上已有漢人開墾的足跡,而正式的圖面記載,則在光緒時期的魚鱗圖冊中,明確標示溪洲底、溪沙尾、浮洲、中洲等庄名。
隨著地圖繪製技術的提昇、航照圖的出現,日治時期的台灣堡圖、1945年美軍航照圖、民國時期的歷年空照圖、經建版地形圖等,帶來清晰可辨識的街廓樣貌。而今日的社子島空照圖與日治時期的台灣堡圖套疊比對,溪洲底、溪沙尾、浮洲、中洲的村庄位置與建物仍能明確識別且延續至今,證明其聚落發展的悠久歷史。
故今日的社子島,是清代延續至今的既存聚落,遠早於民國59年的士林都市計畫,絕非官員口中的違建聚落,其發展有跳脫推平重組的矩陣城市框架,而是由不同時期的獨立聚落所構成的社子島聚落群。
「保存現有聚落紋理」是內政部審議社子島都市計畫時,要求北市府應檢討落實的重要決議。但北市府主其事的官僚,缺乏對社子島聚落紋理的正確認識,動輒抹黑社子島是違章聚落,將難以落實內政部都委會聚落保存的要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