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冊產業單元補充資料~百般呵護 沒人把農業當職業…

 
為爭取「農民退休儲金條例」順利通過立法,日昨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再次語帶哽咽表示,其他職業都有退休制度,但從來沒有人把農業當成職業。似乎過去數十年來我們國家對農業的保護、補貼還不夠,農業還需農民退休儲金制度這個臨門一腳才扶得起來。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逐條審查農民退休儲金條例草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九九五年「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通過後,截至二○一八年止,「暫行」了廿三年,老農津貼核付金額已達九千多億元,將近一兆元(我國當年國內生產毛額約十八兆元),未來每年還要以農委會六百多億預算的支出快速成長,幾成財政的無底黑洞

此外,在台灣這惡質的政治競技場內,政客們民粹式的競相加碼,討好選民不落人後。除老農津貼外,還有稻穀及雜糧保價收購、肥料補貼、農業用電補貼、休耕給付及轉作補貼、對地補貼,農產品出口至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高額補貼等,幾乎是「農業金庫通國庫」。這些農業補貼或福利,都是士農工商,除農業外,其他各行各業在繳交高額房租房貸後省吃儉用的辛苦納稅錢。誰說是在「做功德」?
過去數十年來,我們有世界上最嚴苛的限制農地他用的法令來保護台灣農業,將七十多萬公頃的農地保留給農民,「農地農用」,卻忽略了台灣產業結構的急速轉變,也嚴重妨礙城鄉的健全發展。在急速工業化與都市化a下,限制農地他用的法令,嚴重限制城鎮工商與住宅用地快速擴張的強烈需求,導致城鎮地價的高漲與炒作格外嚴重,帶動作為準城鎮用地的農地價格高漲,也使得專業的農民無力擴大經營規模。
為什麼沒有人把農業當成職業?說老實話,光靠「農業所得」是無法維生的。過去卅年來,台灣農家的「非農業所得」一直遠遠高於農業所得,平均約占「農家所得」的八成,也就是說台灣農家主要是靠城鎮提供的就業機會及薪資帶來的「非農業所得」來養家活口的。這是殘酷的市場經濟,經濟發展的硬道理,各國皆然,也是農家另類的社會保險
另外,根據黃樹仁「心牢」一書,考慮社會流動與農業經營變遷之下,台灣的八十多萬戶農家約可分成七種類型,由農林漁牧業普查資料分析顯示,期望農地降價的農家不到一成(包括商業農家、傳統專業農家等),而期望農地漲價的農家高達九成(包括準傳統專業農家、準業餘農家、業餘農家、可退老農、已離農者等)。其實,台灣多數農家的主要勞動者已非專業農民,他們或是可退老農,或是業餘農民。農地已非生產工具,而是投資保值或增值的資產。這些非專業農民坐擁高價農地,或許放寬農地他用的限制,讓多數非專業農民離農也是可考慮的優先選項。
過去數十年來,在農委會這個國營大農場百般呵護下的台灣農業,竟然落得「從來沒有人把農業當成職業」的下場,情何以堪。誠摯呼籲朝野各界在審視「農民退休儲金條例」時,也冷靜客觀探究農業光怪陸離的真相,通盤檢討過去過度偏重「生產型農業」的農業政策(或是福利政策)執行成效。

4 則留言:

  1. 普103 01 吳宜錚
    農業是個十分吃勞力的工作,每天早起處理農業事物,他們不比我們輕鬆,薪資卻低於非農業工作,政府應看看這些農民現在的處境。

    回覆刪除
  2. 普103 41 彭皓祥
    務農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工作,我爺爺每天早上三四點就起床去收菜,接著去市場賣菜,下午回家繼續整理菜,非常辛苦,薪資卻非常低,政府應該要正視這個問題。

    回覆刪除
  3. 普103 06 張永潔
    農業是台灣十分寶貝呵護的職業,可是他們的薪資卻大不如其他非農的職業,他們受限於產業的發展,卻也得不到與其他職業相同的回報,明明同樣是重要的職業,為什麼回報會不同呢?我認為政府應該要好好地面對這一個問題。

    回覆刪除
  4. 普201 1 方靜涵
    靠天吃飯的農業是我們原本的主要經濟產業,現在在經濟產業轉變下,雖然政府呵護農業給予很多補助但使農民們越來越無法養活自己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