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6|撰文者: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座落在松山區健康路與三民路交叉口的健康社宅,前身為興建於1961年的婦聯五村。婦聯新村是由蔣宋美齡透過婦聯會系統籌募款項而得以興建,松山區婦聯四、五、六村共安置了約890戶的眷戶,其中330戶為空軍眷戶。這麼高比例的空軍眷戶,主要來自健康社宅北邊的松山機場空軍家眷。1980年代起,因應中央的國軍老舊眷村重建政策,此區域的眷村、軍宅陸續改建為國宅,使得此區域成為台北市最大規模的眷村改建國宅區。
健康社宅由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張清華建築師主持設計,除了節能、智慧、綠建築、穿透性等設計原則外,也延續婦聯五村的歷史軌跡,在建築與空間中保留了部分原有眷村元素,例如一區的婦聯五村門柱與老屋瓦牆、和二區活動中心前的流蘇老樹。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上,張建築師更強調「這些透過設計的公共空間不像房地產的封閉與隔離,這不是只有給五百多戶社會住宅的住戶而已,而是周圍社區共同享有的公共空間」,讓社會住宅與相關設施的公共性與普及性更大幅提升,成為更大鄰里社區共享的公共資源。
花磚椅日間模擬示意。圖/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提供
《花磚聚落》的創作概念,來自於延續健康社宅的設計語彙、和融入婦聯五村的歷史記憶。彡苗空間實驗將過往熟悉的眷村矮平房門前植栽、和牆上的花格磚與鐵花窗,轉化創作為鋪陳於當下日常生活空間、讓人可以悠哉閒坐的街道家具,包括將座落於一區、二區間延壽街72巷旁綠地的「大花椅」、和座落於二區老服中心(健康路307號)後側小徑旁草坪的「花磚椅」。
夾在健康社宅一區、二區間的延壽街72巷,其實是附近中小學生來往於南京東路方向和校園間的移動路徑;二區老服中心後側的隱蔽小徑,也常有民眾循著蔭涼穿梭而過;二區前的流蘇老樹廣場,更是國宅婆婆媽媽們每天早上前往南京東路五段291巷南京公寓老市場時必經的停等紅燈區。《花磚聚落》的設置,不只是要在這些穿行路徑上創造可供停留休憩的空間,更希望駐足閒坐者在欣賞日夜光影變化的同時,也能與過往的歷史記憶、與周邊鄰里社區形成對話、溝通、分享的關係。
從空間的角度來看,立體存在的都市空間如何被看見?人們在日常體驗中必須依靠可辨識的地標、加上足夠累積熟悉感的停留時間,才能建立起對身處空間的意義。然而,公共空間不只是可穿行的、路徑性質的物理性空間,更是不同習慣與文化的人們能夠停留、相遇、互動的社會性空間。人類學Mary Louise Pratt提出「接觸地帶contact zone」的概念,指出異質人群在此地帶接觸、互動,隨之產生各種即興且混雜的文化與行動樣式,才構成了都市的開放性格。
公共藝術作品,不只是公共空間中的視覺性地標;公共藝術作品的互動性,更為人們創造了停留與接觸互動的機制。而結合藝術創意和歷史人文內涵的《花磚聚落》就是這個孵化機制,期待能夠引發更多的新住戶與老住民的「共處togetherness」經驗與社會關係建立,讓公共藝術作品成為地理學家Yi-fu Tuan所說讓「空間space」得以轉變為具有意義的「地方place」的重要起點。將座落於延壽街72巷旁開放草坪的《花磚聚落》之「大花椅」。圖/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