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致力開發高雄港的淺野總一郎

2020年4月24日
有位日本人對國際港口・高雄的發展做出莫大的貢獻,即是以「淺野水泥」聞名的淺野財閥創辦人──淺野總一郎。完成艱鉅工程,為高雄港打下基礎的淺野總一郎,留下了巨大功績的他,在今日的日本或台灣卻鮮為人知。

創立淺野水泥

平成20(2008)年7月20日,在富山縣冰見市藪田的兒童公園內,舉行銅像揭幕儀式。底座寫著「九轉十起之像」(譯註:屢敗屢戰之意)。銅像俯瞰冰見的海面,他是白手起家創立「淺野財閥」的第一代──淺野總一郎。這位淺野總一郎正是大力推動代表臺灣的高雄港築港工程的人物。
生於嘉永元(1848)年4月13日的淺野總一郎是富山縣冰見郡藪田村以醫生為業的淺野家的長男。乳名為泰次郎。他從年輕就開始全心投入經商,卻失敗連連,搭不上潮流的順風車,於是逃也似的離開家鄉,隻身前往東京闖蕩,在本鄉寄宿。他跑到千葉或是橫濱,經營竹皮、薪炭材、石炭的買賣,在24歲時生活才步上軌道。
明治8(1875)年出現轉機。他注意到橫濱瓦斯局為處理在製造過程中產生的焦炭而困擾,因此用低價買進,再賣給官營的深川水泥製作所,而且也收購煤焦油,製作並販賣作為預防霍亂的消毒劑原料──石碳酸,帶來巨大財富。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往來於抄紙會社(後來改名為王子製紙),獲得公司創辦人之一的澀澤榮一的知遇之恩。
明治13(1880)年,政府開始將官營工業轉讓給私人,淺野把目光鎖定在水泥製造,在澀澤的居中牽線下,明治17(1884)年深川水泥製作所的出售獲得同意後,由他承攬經營。正如淺野所料,因為基礎建設的整備導致水泥需求量也隨之急增,讓水泥公司獲利不少。明治26(1893)年,新成立「門司水泥」,改名為總一郎。兩年後的明治28(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日本把臺灣本島和澎湖列入版圖。他為了從海外獲得利潤,著眼於進出外國航路,在得到澀澤和安田財閥的安田善次郎的財務支援之下,於明治29(1896)年成立了「東洋汽船」,並且立即動身前往歐美視察。在那裡,淺野親眼所見的是可以停靠大型船舶的港灣設備。

在歐美視察中,深感港灣的必要性

他尤其是對英國和美國的近代化港灣設施感到驚嘆,深感日本的港灣設施有必要進行近代化,並於隔年回國。在出發到歐美之前,即耳聞「在臺灣的打狗山(大正9年改名為高雄)發現優質的石灰石」的情報,淺野在回國後不久,立刻購買打狗山山麓一帶的土地,這是為了將來在臺灣生產水泥的先行投資。
隔年的明治31(1898)年,在澀澤、安田的支持下,成立「合資會社淺野水泥」,事業快速成長。
檢視相片

1860年前後的打狗灣(筆者提供)
他認為日本的港灣必須利用駁船運送貨物,缺乏便利性,因此在明治41(1908)年向神奈川縣廳提出「鶴見・川崎附近的填海造陸」的事業許可申請。此項事業計畫是以淺野花了5年時間進行的實地調查為基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浩大工程。包含了填海面積500萬平方公尺、長達4.1公里的防波堤、開挖運河、道路・鐵道設施、橋樑、繫船設備、航路標誌等,這項填海造陸計畫是要建立完備的一大工業用地。實際上,此填海工程耗時15年,終於在昭和3(1928)年完工,後人將這塊開發地稱為「淺野海埔地」。
另一方面,在臺灣,兒玉源太郎總督在後藤新平民政長官的伴隨下,前往臺灣赴任。淺野總一郎向後藤新平大力說服南部開發的必要性,後藤新平也意識到南部開發的中心在打狗港。
臺灣面積是九州的85%,但是海岸線的長度只有3分之1左右。因此,可作為港口利用的海灣或入水口為數不多,過去繁榮一時的台南和鹿港也因為泥沙淤積而失去港口機能,稱得上港口的大概只有北部的基隆和南部的打狗。打狗港介於打狗山與旗後山之間,地質以隆起珊瑚礁居多,而且打狗川搬運下來的泥沙容易淤積,造成淺灘,濕地分布廣闊,船舶即使入港也沒有可以停靠的岸壁。
必需填海造陸,但總督府沒有財源,不得不依賴民間投資的狀況下,總督府以官民一體的形式開發打狗港。基礎計畫由總督府土木局擬定,資金透過民間出資,由淺野進行填海造陸的工程計畫成形,明治33(1900)年從台南到打狗的縱貫鐵道先行通車,他向總督府提出打狗港的填海造陸許可。從這個時候開始,淺野與後藤新平一直保持友好關係,即使在後藤離開臺灣之後,以關東為舞台,兩個人在經濟層面上也持續交流。

港灣整備和填海造陸促打狗成為工業都市

建築中的和式豪邸「紫雲閣」於明治42(1909)年完工後,憑藉水泥、煤、海運等致富的淺野與家人一起搬到東京三田開始居住。然而,觸犯到嫌惡奢華的明治天皇的大忌,迫於無奈,只能夠作為招待外國人的迎賓館來使用,留下逸聞。這棟紫雲閣也因為戰火而全部燒毀。據說即使住在被稱為淺野御殿的豪華宅邸裡,他也是日出而作,穿著普通,很多時候是自己一個人,僕人不多也並未隨伺在側,讓訪客感到吃驚。他與妻子佐久之間受幸運之神眷顧,育有6男7女。
檢視相片

淺野一家居住的豪宅「紫雲閣」(筆者提供)
日俄戰爭結束的兩年後,明治39(1906)年,淺野向總督府提出的打狗灣填海工程許可通過。當時58歲的淺野,打算在進行打狗灣填海工程的同時,新設立水泥工廠,使用打狗山的優質石灰岩來製造水泥。但礙於資金和物資不足,工程窒礙難行。終於在大正元(1911)年完成填海工程,即打狗港的第一期工程。雖然規模小,但是因為這項工程,可以停靠船舶的港口完成了。第二期的築港工程目標是興建新碼頭及實施設備的近代化。此時,他把水深列入考量,構想新碼頭可以停靠5千噸級的船舶。第二期工程在昭和12(1937)年完工,同一年也啟動第三期築港工程,但是因為戰爭的緣故,傾注全力在補強工程和保全,無法在日本統治時代見證完工。然而,一連串的港灣整備工程,讓高雄的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可以直接搬運到船上堆積,填海造陸的海埔地出現住宅區,人口增加,打狗作為工業都市迅速繁榮起來。
檢視相片

1931年,填海工程後的高雄市(筆者提供)
因為日月潭水力發電所的完工,實現了電力的穩定供應,打狗作為代表臺灣的產業都市,佔有重要地位。大正3(1913)年,打狗港完成了「打狗運河」後,便大大提升了港口內的便利性。甚至在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淺野的公司因為物資運送和戰時特需而獲得龐大利益,形成了「淺野財閥」。
在那之後,淺野也以驚人的速度陸續成立公司,除了銀行之外,淺野造船所、秩父水泥、旭混凝土工業、淺野石板瓦販賣、淺野水泥空心磚製造、日本混凝土管等,幾乎是無所不包。大正9年也成立了淺野綜合中學。
昭和3年,鶴見川崎間的「淺野海埔地」完工,陸續有淺野水泥、日本鋼管、淺野製鐵所、旭硝子、日清製粉等公司進駐,成為京濱臨海工業地帶的核心,淺野被稱為「京濱工業地帶之父」「日本的臨海工業地帶開發之父」。
實現日本的發展與自身夢想的淺野在德國出差時病倒,回國後,因罹患食道癌和肺炎,在昭和5(1930)年11月9日逝世,享年82歲。以水泥工業為踏板,往實業家之路邁進,受歐美近代化港灣設備啟發而著手進行填海造陸的事業,大獲成功。在日本內地,有「京濱工業地帶」的誕生,在臺灣,則是作為「致力開發高雄港的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足跡。高雄港因為總督府的第二期工程而進化為可以停靠大型船舶的近代化港灣,直到今日,作為代表臺灣的國際貿易港的地位依然屹立不搖。遺憾的是,認識這位為高雄港打下基礎的淺野的日本人或臺灣人並不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