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上周訪問北非國家突尼斯,期間發表講話,指不認同2011年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介入行動,並應對利比亞亂局負責。馬克龍去年曾促成利比亞兩個對立政府領導人會面,如今又站在利比亞的立場為利比亞說話,一切的做法與他去年5月上場以來的外交路線、特別是「重返非洲」的政策完全吻合。
馬克龍在競選總統期間,外交政策政綱並不明顯,反多着重內政。當時甚至有分析認為馬克龍在外交上只有「低層次的知識」。
不過上台後的馬克龍,在外交場上則顯得異常高調。他甫上任就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見面;面對俄羅斯總統普京及美國總統特朗普等態度較強硬的外國領袖,馬克龍能保持強硬姿態應對;在多邊外交場合,包括北約及G-20峰會等,所到之處亦成為鏡頭焦點。
繼承傳統獨立路線 不親俄、不親美
馬克龍自言在外交上擁抱「戴高樂-密特朗傳統」(Gaullo-Mitterrand Tradition),按照這傳統,法國重視外交路線的獨立,既不親英美,也不親俄、親德,而是用核武國的身分及優勢,加上推廣從革命先賢繼承下來的立國理念,開拓自己的外交道路、決策,影響世界大局。馬克龍對美、對俄的外交策略,正正體現這傳統。
靠非洲殖民地支持 法國顯獨特地位
至於非洲,戴高樂在二戰時能領導自由法國復國,全因殖民地對他全力支持,才可在法西斯橫行期間維持下去。這些主要位於西非的殖民地對法國來說,是證明法國不單是歐洲一員,更是在歐洲大陸上有特殊地位的國家。
研究非洲對法國外交關係影響的匈牙利中歐大學教授瓦爾施(Christopher Walsch)認為,西非對法國的獨立外交路線有着特殊地位,他們認同法國價值普及性,又認為自己是法蘭西帝國的一部份。正因如此,馬克龍對非洲的關注,象徵着法國有能力在世界其他地方展示自己的力量,繼承着「戴高樂-密特朗傳統」。
在歐洲國家之中,碰巧德國總理默克爾及英國首相文翠珊分別受內政困擾,無暇處理國際事務,亦促成馬克龍擔當起歐洲領袖的角色,染指西非、甚至中東等亂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