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佳佳冥王星(書傳媒編輯)
說到歷史,我們很少談及愛爾蘭,但你知道嗎?愛爾蘭曾經是歐洲低收入階層人口最多的地區,也因為如此,在1845年時發生了大飢荒,而這一切的發生,全都跟這個「惡魔植物」脫不了關係!《讀畫搞懂世界經濟史》就藉由畫作,讓我們一窺當時的情況。
我們可以由這幅畫,了解當時的情景:一名衣衫襤褸的男子,肩上背著包袱站著,歪扁的帽子和渾身破爛的外套映入眼簾。男子正在看破舊牆面上張貼的海報。他站立的這個地方是哪裡?他在看什麼、想什麼?
馬鈴薯晚疫病從1845年開名為〈離家〉的這幅作品,觀察牆上海報的內容,可以看到「紐約」這個地名,畫中主角正在看前往紐約的客輪廣告,右側的背景建築物是位於都柏林的海關,顯示男子所處的地方是都柏林的碼頭。海報內容透露船舶公司是「酢漿草航業」(Shamrock Line),酢漿草指的是三葉草的幼葉,和愛爾蘭有密切關係,傳說中愛爾蘭的守護聖人聖派翠克在5世紀時,使用三葉草向大眾解釋三位一體的概念,此後酢漿草就變成愛爾蘭的象徵。
畫作的脈絡現在清楚了—飽受窮困的愛爾蘭男子夢想著全新的人生,正在煩惱要不要移民到美國。他能美夢成真嗎?或許畫家想表達現實沒有那麼容易,男子手中緊握一枚硬幣,說明他窮得連籌措到遙遠國度的船費都有困難。
這時期的愛爾蘭發生了什麼事?故事要從西班牙征服者從美洲帶回歐洲的馬鈴薯開始說起。1570年左右首次傳入歐洲的馬鈴薯,很快就被引進西歐和中歐,激發人們的好奇心。
即使土壤貧瘠、氣候潮濕,馬鈴薯也能長得很好,而且耕種容易,也能長期保存,沒有烤箱也能簡單地料理。在營養層面,有助於預防敗血病,和牛奶一起攝取,補充鈣質和維他命A的話,可以達到營養均衡。
然而,這些優點並沒有讓馬鈴薯被廣泛栽種,反而被打上「卑賤階級的糧食」烙印,甚至還有人說馬鈴薯是「惡魔的植物」。表面粗糙、模樣不規則,又帶有像天花斑痕的凹洞,無論種在貧瘠土壤的成長力和繁殖力有多厲害,人們仍將馬鈴薯視為不吉利又危險的作物。因此出現了上流階級吃又白又精緻的小麥麵包,中產階級吃黑麥麵包和燕麥粥,沒有選擇餘地的底層人民以馬鈴薯為糧食的階級之分。
在曾是歐洲低收入人口最多的愛爾蘭,馬鈴薯理所當然地在此普及。當時的愛爾蘭農民必須付地租給地主,18世紀之後仲介商從中介入,將借到的農地成好幾份,高價重租給農民,使得農民必須繳納的地租逐漸變高,繳不出租金的農民就被趕走。
處於這種環境的愛爾蘭人來說,馬鈴薯是最適合的糧食來源。無論在什麼土地都能種植,容易栽培,料理也很簡單,是貧窮家庭的主食。許多愛爾蘭人春天在田裡種植馬鈴薯,然後到英格蘭打零工,秋天再回來收成,若不這麼做,就無法維持生計。
1840年代有40%的愛爾蘭人口只能依賴馬鈴薯過活,每人年平均消費一公噸以上的馬鈴薯。在1845年發生「馬鈴薯飢荒」之前,愛爾蘭人就因為長期貧困和不時發生的飢荒,過著痛苦的日子。始席捲歐洲,愛爾蘭受到的打擊最嚴重,疫病在第二年和第三年依舊猖獗。染病的馬鈴薯整個腐爛發霉,產量銳減導致人們挨餓呻吟。
雪上加霜的是,因為營養不良變虛弱的人又染上霍亂和斑疹傷寒,死亡人數持續攀升。歷史學家推測在這個時期死亡的人口多達一百萬名。父母即使著急,也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餓死。
在當時,這場大災難真的無法避免嗎?飢荒初期,英國政府並未出手援救。糧食配給延宕,就業促進措施成果微乎其微,最關鍵的是政府固守自由放任主義的政策,繼續讓愛爾蘭生產的農產品向外輸出,而不是留下來解救飢荒。
雖然當時愛爾蘭除了馬鈴薯以外,還栽培很多作物,但是沒有購買力的愛爾蘭人,只能無奈地看著糧食運到境外。總責救援工作的查爾斯.特里維廉,甚至在這種情況下發言表示:「這是上帝的旨意,要教訓懶惰的愛爾蘭人。」
就像歷史上發生過的多數飢荒案例,愛爾蘭大飢荒的主因不是糧食不足,而是需要的人無法得到糧食的分配體制。苟延殘喘活下來的人,未來一片黑暗。很多地主無情地趕走付不出地租的農民,因為那樣才能減少該繳納的稅金。
被驅逐的人民離開故鄉,到英格蘭或蘇格蘭找工作,移民到遠一點的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的人口也激增。大飢荒期間,平均每年多達二十五萬人為了尋找新的生活家園,搭乘橫跨大西洋的客船。雖然移民船的環境惡劣到被稱為「棺材船」(coffin ship),但對於別無選擇的人來說,就算冒死也只能搭船。
19世紀晚期的多數愛爾蘭人必須到海外尋找生路。許多的年輕男性與青年只好留下家人,踏上遙遠又危險的大海旅程。愛爾蘭出身者占了新世界人口很高的比例,正是馬鈴薯大飢荒時期大量移民的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