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華人低調 身分認同模糊

緬甸華人低調 身分認同模糊

記者陳建瑜╱台北報導
旺報【記者陳建瑜╱台北報導】
緬甸華人早期多從大陸雲南翻山越嶺而來,亦有從福建或廣東搭船而來,爾後華人後代大多聚集在緬北地區,尤其是緬甸曼德勒(華人稱瓦城)。但近來因緬北地區毒品氾濫,不少華人選擇赴仰光發展,仰光的市中心更形成「中國城」,雲南菜、觀音廟等中國文化明顯可見。
「緬甸」的圖片搜尋結果
緬甸華人大多屬緬甸上層少數階級,但行事作風低調,主要從事經貿活動,鮮少涉足政治,以避免1967年仰光排華事件重演。早期緬甸華人多聚集在曼德勒,當地設立華人學校,並引進在台灣的教科書學習,因此不少緬甸華僑與台灣淵源頗深,甚至不少人赴台就學後,定居台灣發展,如歌手高明駿就是緬甸華僑。
過去軍政府當政時期,不少緬甸華人與軍政府商業關係密切,甚至貿易得藉軍港進出,外國如日本、南韓亦早已涉足緬甸社會,中國算是起步較晚,不少台灣人也趁勢進軍緬甸買地投資等商業發展。緬甸甚至還為日、中劃設工業區,讓日中兩國企業在土地、電、水等取得更為便利。
另一方面,邊境的緬甸華人雖然與中國文化淵源深厚,但對於自身身分存在不同意識,反映緬甸複雜的多民族問題,如緬北地區的果敢族,語言以中文為主,緬語為輔,甚至貨幣是使用人民幣,而非幣值較大緬幣;然即使淵源與中國雲南頗深,他們也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介於模糊之間。
果敢地區過去受到緬甸軍政府的經濟封鎖,因此轉而與中國發展緊密關係,然緬甸軍政府時常與果敢軍發生衝突,果敢轉向中國求助,使中國與遍境少數民族地區聯繫密切,握有對緬甸政府的籌碼。
中緬邊境也曾發生重大衝突,2015年,緬甸北部的密支那縣法院判決150多名中國伐木工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當時多推測是緬甸軍政府藉抓捕中國工人,以抗衡克欽自治區的武裝團體,當時鳳凰電視還特別以專題報導這些伐木工人的困窘。
在中國出動軍隊在邊境示威的施壓下,最終緬甸總統以特赦方式釋放中國伐木工人,不過此事也引發緬甸民間輿論的反彈,緬甸網路十分發達,民眾就在臉書批評,不少緬文報紙也表達不滿。之後,包含密松大壩的投資案也受到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