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對你來說,只有迪化街或是年貨大街而已嗎?
很多人以為大稻埕指的就是迪化街,但事實上迪化街只是被包含在大稻埕裡的一條街道,真正說起來,大稻埕的範圍遠比這大上許多。大部份的人對迪化街都非常熟悉,因此我們這次就不走迪化街,來看看其他同樣生活在大稻埕的人,會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時間回到100多年前,在鴉片戰爭之後,台灣的淡水開始開港通商,吸引許多來自西方的商人將商船駛進淡水河。他們帶來了自己的商隊,並且準備在這開拓新興市場。此時一位來自英國的茶商,透過地方士紳李春生的幫忙,首先在大稻埕設立了茶葉工廠,從此茶葉加工不需要在經由大陸廠房,竟因此開創大稻埕最繁榮的茶香歲月。看準了接下來大稻埕的發展以及貨運之便,各國洋行、使館、各大商行也都紛紛進駐在岸邊,時任巡撫的劉銘傳更直接打造了一條筆直的千秋、建昌街供洋人使用。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駛進駛出,一時間大稻埕的水岸熱鬧非凡。
許多商人們站在自家2、3樓,便可眺望淡水河的好風光,同時也能確認自己的商船載貨狀況。碼頭前人來人往,第一手的好貨通通都在這裡,想要買賣的人,還能不來大稻埕嗎?
去大稻埕,不去迪化街 路線:
北門捷運站(出發) → 海關大樓 → 大稻埕火車票房 → 德記洋行 → 三號水門與堤防 → 貴德街 → 李春生教會 → 莊協發商店 → 西寧北路 → 陳天來故居 → 大稻埕碼頭 → 民生西路423巷 → 辜家鹽館
移民聚集
1853年,艋舺發生泉州府不同縣邑移民之間的分類械鬥事件「頂下郊拚」,頂郊的泉州三邑人(晉江、南安、惠安),為了越過沼澤,竟然燒毀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艋舺祖師廟,偷襲下郊的泉州府同安人,同安人無力抵抗,先是奔往北方的大龍峒,但不受當地同安移民接納,再轉到大稻埕,沿著淡水河建起毗鄰店屋,形成街市,重建廟宇,利用淡水河來從事對渡貿易,形成以同安人為主的河港聚落區。
此後,在台北盆地附近(尤其是艋舺和新莊),每遇械鬥事件,便有不少人逃抵大稻埕,在原有的同安人街市外圍,陸續建立起「漢人居住區」。使大稻埕伊始便呈現四方雜處、開放包容的特色,1856年,大稻埕建霞海城隍廟,奉祀同安縣的鄉土神霞海城隍,標誌著該區已經慢慢進入一個嶄新的年代。
兩次英法聯軍之後,清廷與列強簽訂條約,開放安平、淡水等港口為國際通商港口。因此,在1860年,淡水正式開港。但是實際起卸的口岸,則包括艋舺和大稻埕。不久之後,艋舺因為河沙淤積,市況漸衰,船隻大都停靠在大稻埕。大稻埕於是逐漸取代艋舺,成為北台灣的商業貿易中心。
安溪烏龍茶不但味道甘美,而且茶水分呈白、金、黃、綠、紅五種顏色,英國維多利亞女皇品嘗之後,直誇這是Oriental Beauty(東方來的美人),於是「東方美人茶」的美名大作,國際行情水漲船高,歐洲人趨之若鶩。
在洋行帶引下的茶葉貿易,不但使市場擴大,也迅速造就大稻埕驚人的財富。1897年,日本總督府調查,發表大稻埕有茶商252家[3]。此外,通商所影響的不僅是經濟,亦將異國風格的建築、宗教等文化帶入了大稻埕地區。
鼎盛時期
1882年,清法形勢吃緊,台北毫無防備,乃計畫築城,城址就在大稻埕和艋舺之間。1885年,中法議和,朝廷決意臺灣建省,劉銘傳任首任臺灣巡撫。劉下定決心要大力推動新式建設,大稻埕即以其北臺灣貨物集散中心的優越地位,成為興建台北火車站的首要考量之處。劉銘傳最後選定大稻埕的南端(前鐵路局遺址)興建「臺北火車票房」(今臺北車站前身),此舉更加帶動了附近商街的繁華。
除了舖設鐵路以外,劉銘傳也在大稻埕設茶釐局、軍裝機器局等公家機構,在該區形成一個「官府建製區」。漸漸地,臺北在政經地位與臺南並駕齊驅,乃至勝過台南,成為台灣第一大城。
成為「本島人市街」
在日治時期初期,大稻埕的茶葉貿易依然興盛。日商全力抵斥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東南亞為主要進出口市場。大稻埕除了傳統的茶葉買賣以外,南北貨、中藥、布匹批發業,更因台灣縱貫鐵路的全線完成,而更加彭勃發展。
日治時期中期以後,大稻埕市況的繁榮,逐漸被日本人極力建設的城內(原城中區,今中正區)所取代。在這種情形下,大稻埕與城內,可以說是一為經濟中心,一為行政中心。在日治時代進行市區改正計劃的時候,西方的都市計畫觀念並未引入「城外」,導致城內逐漸成為日本人統治重心,而城外的大稻埕則陰錯陽差地成為臺灣人的「本島人市街」,茶商、布商、貿易商集結,帶來經濟富足,也帶動娛樂生活,廟埕前的民戲從未停歇,眾多廟宇、子弟戲館、傳統戲曲的藝人聚集,讓大稻埕亦有「戲窟」之稱,日後北管布袋戲風靡一時,許多布袋戲團聯絡處皆設立在涼州街上,被稱為「涼州布袋戲街」,使布袋戲成為大稻埕重要文化之一,並保留了最原始的街道景觀與生活樣貌。不過在圓環、後車站地區有數個沖繩人社區[4]。
大稻埕與新文化運動
當時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各地各種新興思潮翻湧的年代。日本帝國掀起要求民主的大正民主運動,當時台灣的知識份子,在殖民政府的統治下,更深刻感受到這股新思潮的衝擊。於是許多新的嘗試和活動,都先在富庶的大稻埕登場,然後再向全島各地擴散。對台灣新文化運動的開展,貢獻極大。
比如說「淡水戲館」、「港町文化講座」、「永樂座」等,均是當時盛極一時的文化活動地點。「永樂座」是大稻埕最負盛名的戲院,除了傳統的戲曲以外,也是現代化話劇上演的舞台。位於現今民生西路上的靜修女中小禮堂,則是當時領導台灣文化革新、社會改革運動的「台灣文化協會」舉行成立大會的地點。
不再作為行政區名稱
1920年11月1日,日本人實施台灣地方官制及行政區域改制,廢除原由臺北廳直轄的艋舺、大稻埕、臺北城內,設臺北市 (州轄市),隸屬於台北州。1922年3月實施町名改正,大稻埕不再作為行政區劃,在原有範圍內設町,相當於大橋町、港町、永樂町、太平町、日新町、蓬萊町、下奎府町、建成町、上奎府町。「大稻埕」轉為純粹的地名,不再作為行政區名稱。
地理
就地理位置而言,大稻埕對照今日的範圍,蓋指民權西路(台1甲線)、台北橋以南、忠孝西路(台1線、台3線)以北、重慶北路一-二段以西,西臨淡水河。該區地理位置位於台北城北方,經北門可進入城內,北方則有大龍峒。西臨淡水河則有舟楫之便,大稻埕興盛的命脈——船舶——可自此直接出海,駛至唐山互市,甚至可遠達歐美。
今日的大稻埕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見證昔日風華的迪化老街,以及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年貨大街。日本時期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之後米業、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永樂市場及其附近的布行更是建立台灣1960年代經濟奇蹟的紡織工業之大本營,惜目前多凋零。
文化資產
-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原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五鄉莊居民的鎮守之神。現今奉祀霞海城隍主神,並配祀三十八義勇公〈即自艋舺護送金身至大稻埕途中受襲死難者〉等。廟的格局較小,只有正殿與拜亭,但香火鼎盛,信徒眾多。
-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位於大稻埕老市區,主體建築樣式據悉為李春生參考福建廈門一帶西方傳教士所建之教堂所建。
-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國定古蹟)
歷史風情
另外,位於南京西路上的大稻埕法主公廟,為1869年安溪茶商所建,崇奉茶葉守護神法主真君,與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大稻埕慈聖宮合稱大稻埕三大廟。歷史慘劇二二八事件的原爆點,小販林江邁被毆處的天馬茶房,即在法主公廟對面原美人座大酒家左邊騎樓柱,現址已改建成大樓。
早期的大稻埕雖然是台灣新文化的啟蒙地,但是在通俗文化方面也有傲人的成績,各處總是有著京劇、話劇、布袋戲、歌仔戲等在上演。經過了數十年的沈寂,如今大稻埕也規劃了歸綏戲曲公園,提供各種地方劇一個適當的表演舞台。
以目前的地理位置來看,大稻埕的範圍大約是環河北路以東、民權西路以南、重慶北路以西、忠孝西路以北,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古老街區中,擁有深厚歷史傳承的百年老舖與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創意小店比鄰安居。
想要感受大稻埕的魅力,不妨花幾個小時漫步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古老街區,不論到慈聖宮前的小吃攤喝一碗甜美濃郁的四神湯、鑽入巷弄裡各具風格的選物創意小店挑選生活用品,或者是坐在古樸典雅的街屋中喝杯咖啡或茶飲歇息。即使什麼都不做,只是隨意漫步在迪化街上,欣賞兩側華美的建築立面,感受由中藥行、南北貨、各式雜貨等新舊商家交融混雜的活力,要愛上大稻埕,只需短短一瞬間。
道地台灣味與新式餐飲的變奏曲
未到正午,慈聖宮廣場前的小吃攤已是人聲鼎沸,這裡的排骨湯、肉粥、魷魚 、炸物是許多台北人記憶中最正統的古早味,若味蕾還未滿足,也可前往永樂永場,品嚐不到中午便會售罄的油飯,市場周圍的雞捲、旗魚米粉、土魠魚羹也頗具人氣,最後再以一碗香甜的杏仁露作為結尾。
除了各式庶民小吃,大稻埕的新式餐飲也各有精彩。歷史悠久的波麗露餐廳是台灣第一家西餐廳,也是過去大稻埕繁華榮景的象徵,近幾年也出現許多揉合在地食材與西式料理手法的特色餐廳,在地與異國元素在此撞擊,為大稻埕的餐飲文化開啟新的篇章。
【值得一訪】
• 慈聖宮小吃攤:原汁排骨湯、葉家肉粥、阿子鯊魚煙、阿蘭吻仔魚蛋炒飯、四神湯
• 永樂市場周邊:林合發油飯、民樂旗魚米粉、永樂雞捲大王、永樂台南土魠魚羹、茂豐杏仁露
孔雀歐亞料理餐酒館:採用台灣小農履歷蔬果、肉類和海鮮,融入烏魚子、櫻花蝦等大稻埕經典食材來製作的風味料理。
• 福來許:三層樓的老屋中,結合酒吧、咖啡輕食、文創商品與私廚空間。
• 行冊:原址為蔣渭水經營的大安醫院,將台灣的在地食材結合地中海料理手法。
天南海北聚好物:全台眼光最精準的選物店
南北貨貿易是大稻埕歷史最悠久的產業,當時商人自中國、日本引進各種農漁牧及海鮮加工食品,從某個角度而言,南北貨商其實就是現在流行的選品店(Select Shop),各式貨物在此匯聚流通,憑藉著店主精準的眼光挑選紅棗、香菇、果乾、醬料等各式最好的食材,即使迪化街上的南北貨商家極為密集,各家仍有獨特特色,各自擁有忠實的主顧。
目前迪化街除了南北貨之外,也出現了許多時髦的新型選品店,雖然經䁝型態與傳統的南北貨商家有所差異,背後精神卻極為類似,在大稻埕街區,消費者可以在此看見來自世界各地的精選好物。
【值得一訪】
• 林復振商行:由大稻埕開基人物林右藻家族經營至今,除堅果、蜜餞、蝦米、烏魚子等食材外 ,專營日本進口食材及冷凍鮮食。
• 天山行:老字號南北貨商店,經過重新整建的店面,以小包裝出售商品,符合現代消費者的生活習慣。
• 豐味果品:像販售藝術品一樣銷售台灣精品水果的選物店。
讓創造力發聲:大稻埕的文化聚落
日治時期的大稻埕不僅是台灣人的經濟中心 ,也是台灣現代化思潮的起始點,富庶繁榮的土壤上孕育出耀眼的戲劇、美術、音樂、文學、電影結晶,除了西方思潮之外,南北管、布袋戲、說唱等傳統戲曲藝術也非常盛行,大稻埕因此有「戲窟」之稱。
如今,在大稻埕在地商家與新駐書店、劇團的努力之下,時常舉行各式文化講座及戲劇演出,重新向年輕世代及遊客傳遞百年之前大稻埕旺盛的創造力。
【值得一訪】
• 大稻埕戲苑:演出、推廣及保存傳統戲曲,也時常開設戲曲、茶藝、布藝課程及講座,並培訓青年歌仔戲團。
• 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典藏世界各國偶戲文化,也提供偶戲製作及演出的空間,除偶戲展覽之外,也開設布袋戲雕刻製作、偶戲示範表演等推廣課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