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分新住民女子父母原屬國籍,以越南籍為最大宗,占近四成;其次是大陸籍、印尼籍。
回顧台灣與東南亞跨國通婚史,一九七○年代興起婚姻仲介業,開始媒合東南亞女子與台灣男性婚配。但發生業者謀取暴利,「假結婚、行人口販運之實」等爭議,也導致外籍配偶被汙名化。
近卅年來,隨著政府推展南向政策、台灣與東協國家密切經貿往來、台商大舉南遷設廠,東南亞女子嫁來台漸趨普遍。這些「新住民」落地生根,成為台灣一分子。
據內政部統計, 截至今年六月,新住民人數已由十年前的卅三萬六千人,增加至四十九萬三千人,其中中國大陸(含港澳)配偶占近六成八最多,其他國籍配偶則占百分之卅二。
不過,因為東南亞經濟好轉,二○○五年起,台灣人與東南亞居民婚配情形已明顯減少。
雖然新住民來台歷史已超過廿年,教育部則是從二○○三年起,才開始蒐集新住民女子就讀國中、國小數據,關注新住民二代求學狀況。
但政府過去未持續追蹤新二代就讀高中、大學後狀況,相關資料闕如,成了「遺失的拼圖」。
搶救文史 新住民王麗蘭帶隊到大馬
「很多人質疑,為何不去更貧窮的地方?」王麗蘭說,台灣人對國際志工的想像,就是到窮鄉僻壤發物資,但她明白告訴學生,「馬來西亞不需要你們的錢,而是需要你們的Know-How!」
王麗蘭說,馬國霹靂州的古鎮務邊,華人因歷史遭政府漠視,自發成立文物館、保存老建築「懷古樓」。她帶領清大學生暑假到當地,進行文史典藏及社區營造。
相較於台灣的百花齊放,「社區營造」概念在馬國才萌芽。王麗蘭說,台灣太陽花世代的大學生有高度創意及執行力,卻苦無舞台施展拳腳,來到務邊,蹲點五周,挽起袖子搶救文史古蹟,蒐集典藏文物、訪談耆老、繪製生活地圖、籌辦文化特展等,上一堂扎實的田野實作課。
為何籌組志工團?王麗蘭笑說,她十八歲來台念大學,也成了新住民,發現台灣社會對新住民的隱形歧視無所不在,政策不支持,壓抑了東南亞文化圈的形成。
她決定在「新住民開美甲店、小吃店」的刻板印象外,開啟另一條與原鄉接軌的路,從文化與族群的角度切入,印證新住民及下一代,能帶著在台灣習得的專業技能,回母國貢獻。
拿出厚厚一疊成果資料及馬國報刊的剪報,王麗蘭自信地說:「我對正在做的事情,非常有信心。」
【2014/09/01 聯合報】
近幾年來由於開放新住民移入,台灣開始進入多元化,大家應該和平共處,共創和諧社會.
回覆刪除國103 41號 蕭語辰
王麗蘭幫助了新住民,進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這件事值得大家學習。
回覆刪除J10844賴穎欣
自從開放新住民移入台灣,台灣社會變得更多元了許多,也要對彼此互相尊重,創造美好未來。
回覆刪除J108 31 張芮甄
大家應該要好好相處
回覆刪除J10823宋思彤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 應該要央互包容
回覆刪除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