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黎最大傳統市集 300年前斷頭台

法國/巴黎最大傳統市集 300年前斷頭台

2015-10-16 00:00:00 聯合報 特派記者郭錦萍/英、法採訪

是什麼樣的菜市場,會與畢卡索博物館、工藝美術博物館為鄰,內藏米其林推荐的美食,卻是散發文化氣味的歷史古蹟?又是什麼樣的市場,會從令人生畏的斷頭台集中地,被時間慢燉成令人期待的一周一會地?
巴黎的兩處市場訴說不同的故事。

法國巴黎最古老的傳統市集(Marche des Enfants Rouges)。 特派記者曾吉松/英、法攝影

就在巴黎市中心的「紅孩兒市場(Marche des Enfants Rouges)」,具四百年歷史,正是極具人文特色的地方。市場邊界之一是間書店,店名就叫「如小說般(Comme un Roman)」,與熱鬧的市場僅一牆之隔;但一進書店,喧鬧聲即被關在門外。
書店老闆莫林(Olivier Morin)表示,書店原址就是「紅孩兒孤兒院」的一部分。
一五三四年此地為一所超大孤兒院,當時收容的孤兒都穿著紅色制服,「紅孩兒」就成了地名。市場則建於一六一五年,一九一四年列入法國歷史性建築,一九八二年更升等為歷史古蹟。
在法國,古蹟不會拆除,也不會「文創化」,只能變成咖啡店,失去它原本存在的功能。
問起菜市場人聲吵雜,會不會影響書店氛圍?莫林用笑容加手勢表示,「傳統市場是法國文化的一部分」,菜市場就應該這麼熱鬧,「它是感受季節和人情流動的地方」。

法國巴士底市集,是巴黎最大傳統市集,往昔卻是斷頭台處。 特派記者曾吉松/英、法攝影

離紅孩兒市場不遠的「巴市底市集」,呈現另一種風貌。當年讓數百人喪命的斷頭台設立處,三百年後,成了巴黎規模最大的傳統市集,一周只開兩天,沒有市集時,這裡一點菜市場的痕跡都沒有。
久住巴黎的蔡婷玉表示,多數大型超市的設計讓老人家吃盡苦頭,但傳統市集保留了傳統的人情,雖然賣的價格並不比大量進貨的超市便宜,老人家寧願到傳統菜場,找相熟的攤商朋友,市集日甚至成了很多老人家每周最期待的日子。
「為什麼台灣的傳統菜市場會差人家那麼多?」以台菜在巴黎闖出名號的黃素瓊說,法國友人都知道她有多麼「愛台灣」,但有一樣台灣特色她不愛:菜市場。
到底美食大國的法式菜場到底有什麼好?跟著黃素瓊逛安東尼菜市場,見識到一周只賣兩三天的菜市場,地板偶有冰塊融化滴下的水,大抵乾乾淨淨,也沒有異味;不論是賣海鮮或賣肉品,攤位上一定會有隨著季節變化的花草裝飾。
黃素瓊表示,法國人很重視食物的季節感,什麼時節該吃什麼食物,是家庭大事。

住在法國巴黎西郊安東尼的台灣人黃素瓊,以台菜在巴黎闖出名號,專辦高檔外燴,並出版三本法文美食書。 特派記者曾吉松/英、法攝影

市場的商家就像是季節訊息的傳遞者,販售者與消費者討論這時節該如何搭配食物。傳統市場並非完全復古,也有現代的生產履歷等制度,商品的產地、等級,清楚標示。販售生鮮食物,須符合當地政府的衛生規範,有機產品也要出示認證證明,肉品更不能在無遮蔽的環境出售。浪漫的法國人對於菜市場管理可是很龜毛的。
黃素瓊說,很多商家對自家產品稱得上自豪,也許是這種驕傲讓品質不能隨便打折扣;更可喜的是這種驕傲,總會在傳統市場那些幾代傳承的店家輕易就找到。有這樣店家的菜市場,怎能不迷人?

浪漫的法國人對於菜市場管理可是很龜毛的,肉品不能在無遮蔽的環境出售。。 特派記者曾吉松/英、法攝影

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