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溪防洪 重提滯洪池

莫拉克重創南台灣,曾文溪暴漲,沿岸鄉鎮氾濫,桑田變滄海。全球暖化,未來降雨量恐動輒創新高,防災工作面臨嚴峻挑戰,官方與學界都提出闢建人工湖泊,疏導洪患,遠古夏禹治水概念,4千年後竟又派上用場。



極端氣候 嚴峻考驗防災



7月底,國內仍為面臨近10年首見旱災威脅而苦惱不已,沒想到才幾天,過了1個父親節,台灣就遭逢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水患。



8年前納莉颱風造成曾文溪暴漲,加上曾文水庫洩洪,中游的大內鄉災情慘重,多處河段並未完全興建堤防,被質疑是洪水輕易入侵的主因。為此,第六河川局從二溪大橋段到新中地區全面築堤,將近9公里長,並依據當時納莉每秒鐘4千8百立方米的洪水量進行設計,去年才打造完成,卻還是禁不起考驗,沿岸住戶再度受創。



1百年防洪頻率建造的工程,竟遇到2世紀來首見的大水,自然不堪一擊,極端氣候讓圍堵式的築堤計畫,宣告失敗,各界也開始對河川整治有了新的省思。



學者建議 中游設滯洪池



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主任謝正倫提到,未來降雨量恐會不斷飆高,類似莫拉克的災情將持續出現,面對極端氣候的常態化,要有新的治水思維,以曾文溪為例,建議在中游處打造滯洪池,藉引流改善氾濫。



謝正倫認為,新建的滯洪池也可配合濕地營造,甚至融入景觀設計,猶如台南科學園區內的人工湖泊,兼具治水、休憩以及生態保育等功能,一舉數得。



其實6年前,行政院的新十大建設裡也曾提出台南大湖計畫,規劃在善化鎮六分寮一帶設「平地水庫」,為容易氾濫成災的曾文溪尋找滯洪空間,但始終未能定案;而莫拉克過後,第六河川局又開始評估,列入新的治理策略。



副局長謝瑞章強調,除了台南大湖的計畫,沿岸洪氾區的劃定也將依法嚴格執行,限制相關土地使用,萬一河川暴漲時,可將惡水疏導至人煙稀少處,降低對密集住戶直接衝擊的威脅,可保護更多的生命財產。【取自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