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海的那些事」科大生環島蒐集5種「船家寶」 記錄瀕失傳漁法

中國時報【吳敏菁╱彰化報導】作者吳敏菁╱彰化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6年4月9日 上午5:50
台灣的傳統漁法正在消逝中,建國科技大學商設系學生準備畢業專題,意外發現金山磺火捕魚,心被黑夜裡璀璨火花點燃,決定做件最熱血的事,環島深入各漁村,訪問老船長,記錄5種快失傳的特殊漁法,呈現「討海的那些事」繪本和紀錄片,傳遞漁村的生命力。
金山磺火捕魚 吸引探討
建國科大商設系學生顏慧庭、林芳瑩、吳家慧、蔡博凱花了近1年,跑遍全台重要漁港,用畫筆也用鏡頭,記錄新北金山-磺火捕魚、宜蘭南方澳-三腳虎、宜蘭頭城-牽罟、台南四草區-吊罾,及台東成功-鏢旗魚等,5種台灣極具特色的「阿公級」捕魚方式。
林芳瑩說,去年苦思畢業專題,意外在電視看到金山漁民利用磺土遇火產生的強光巨響,引誘魚兒群聚,抄網捕撈,黑夜海上的輝煌,讓他們震撼又慚愧,「身為海島子民,對海卻好陌生,沒想過捕魚的樣子」,因此決定環島,蒐集討海的故事。
與漁民博感情 採訪甘苦
他們出發前先做足功課,吳家慧說,到圖書館、上網查閱資料,但真成行,要克服種種困難,搭火車、轉公車、租車,背著大包、小包行李與器材,還有聽不太懂海口音的挑戰。
顏慧庭說,起初漁民對他們到訪,覺得突兀,誤以為是來騙的,「還好真誠,感動了海天!」不停博感情,老漁民們紛紛搬出「船家寶」,訴說捕魚人甘苦,一一記錄成影片。
繪本和紀錄片 傳遞故事
後製作業,同學們發揮設計專長,將傳統捕魚技術與科技結合,手繪立體書,結合手機掃描QR code出現的影片和透明膠片,創造出具聲光效果的視覺感受,模擬出這些特殊的捕魚動作,讓沒辦法到現場人也能深入其境,還推出貼圖、帆布袋、標靶等。
蔡博凱說,走進了傳統,卻對設計的境界有了更深體悟,好的設計,總是深入故事核心,希望為即將失傳的老漁法,盡分保存的責任。
這個作品除在建國科大美術文物館展出,還被推薦到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台中A+新秀設計展、台北新一代設計展等地展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