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三百年藺編手工藝 國際舞台發光

苗栗苑裡山腳社區 廖怡雅

改造三百年藺編手工藝 國際舞台發光

文者文:劉致昕 攝影:蔡世豪 2016-03-31

曾經,苑裡因著藺草產業而繁榮一時,後來隨著訂單銳減,編藺這項手工藝一度面臨凋零危機。廖怡雅來到這裡以後,開始讓藺編走入時尚領域,還帶著婆婆媽媽級的工藝師們遠征德國和日本參展,讓小鎮重返光榮。
走進苗栗苑裡,一間間三合院、菜市場、五金行,景像跟台灣各地鄉鎮沒有兩樣,在一間四、五層樓高的廟宇之下,我們卻遇上了一場驚喜。
打開門,廟宇的底下藏著一群阿嬤、幾張蓆子,還有在地產的藺草,國際巨星舒淇身上的手編晚禮服,就是在此誕生。
從一座再平凡不過的偏遠鄉鎮,到入選無印良品、打進國際市場、登上時尚舞台,其實是三世紀的傳統文化,遇上設計青年迸發出的火花。扮演打火石的角色,是利用農村再生「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來到苑裡的廖怡雅,帶著一副黑框眼鏡、一身穿著滿滿的現代簡約風,對學習工業設計的她來說,這座農村,讓她看見設計的力量。
在她加入在地藺草協會的陣容之前,藺草對於苑裡來說,是地方最驕傲卻也最痛的事。
日據時代時,苑裡曾是財富的同義詞。當時,在蔗糖、稻米之外,藺草是台灣出口日本的第三大出口品,而苑裡就是肩負生產任務的重鎮。每一年,這裡賣到日本的帽子超過一千五百萬頂,連日本天皇送禮時遞上的藺草編織,都是來自這裡。
但隨著1960年代中日斷交、工業化的生產加上全球化貿易的結果,盛極一時的藺編手工藝便開始凋零,訂單變少、產業發展停滯、人才凋零等,這讓當時因為參與研究計畫來到山腳社區的廖怡雅深感可惜,一個曾是台灣第三大出口品的手工藝,竟然就藏在苑裡逐漸凋零。
一個小鎮幾乎每個人都有足以外銷的手藝,卻因為沒有產業、沒有訂單,人人等著這項手工藝消失。「他們都說自己是女工啊,就是這樣,以後就不會有了,能做多少算多少,」從大學時代就開始跟著台灣藺草協會一起工作的廖怡雅回憶,投入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後,她急著想做事,但在傳統的農村裡,她該怎麼開始?
從草帽行賣到咖啡店、書店
首先,她試著重新定義藺草的價值,引進現代多元的設計,是她的武器。
苑裡的藺草產業存在已近三個世紀,在一個小鎮裡,從種藺草、收割批發、編製代工、販售等,整條生產鏈相當完整;但,當產業開始沒落時,負責後端行銷、販售的跟著訂單消失而離去,留下的製造生產在沒有新的訂單、不同需求刺激下,阿姨們做的產品,又回到蓆子、草帽、坐墊這些過去常見的編織物了。
但只做舊市場的需求,等於在現代中放掉了藺草編織可能有的價值。為了找新的市場可能,藺草協會從2006年起重新舉辦在地的設計競賽,廖怡雅來到苑裡後,更是引進青年駐村,將年輕人慣用的文具、手機袋、書籤、筆電包等,加入了生產的產品選項,吸引了新的消費者,更打入不同價格帶,也打開了更多合作的通路。現在苑裡的藺草產品不只在草帽行賣,咖啡店、書店,台北台灣好店、台南林百貨等指標型通路,也都看得見它們的身影。
要做的東西不同了,廖怡雅也引進不同資源,替社區的婆婆媽媽上課。皮革課就是最好的例子,台南林百貨特別期待多元複合材質的產品,提袋、包包等,讓三百年的手工藝走入不同的時尚領域。
從廟裡的工作室打進國際市場
從設計、技巧開始改造,廖怡雅把設計師策略帶入鄉間,最重要的一關,是走入國際通路、拉高價位。
接受大量訂單有難度,於是廖怡雅想帶著婆婆阿姨們走向高端訂製,但工作室還窩在廟裡的藺草協會真的有機會嗎?
參展,是她的大膽一試。2014年廖怡雅帶著六、七十歲的工藝師們遠征德國柏林以及日本,也是在那一刻,阿姨們才懂得藺草工藝師所代表的價值。德國民眾看見阿姨們的手藝大受感動,不只是驚喜於台灣有如此精緻的自然材料手藝,看著阿姨純熟自然的手法,將大自然的素材轉化為可使用的美麗物品,激動著要擁抱她們。
在日本更是受歡迎了,在千葉大學,年輕的大學生、設計師、日本民藝協會都熱愛藺編的質地,參訪之後,十幾項產品透過日本民藝協會打進了日本市場。
三世紀的傳統文化遇上了洄游青年的設計思維,苑裡曾經因為草香持久、堅韌質優的三角藺草而創造繁榮,如今,正一點一點的因為世代間的碰撞、共創,慢慢帶著社區重回當時的光榮之日。

2 則留言:

  1. 我覺得這位女設計師很厲害,她不僅發揮到她的一技之長,也幫助苗栗苑裡的阿嬤能延續他們的傳統並發揚至國際市場 pu103 37

    回覆刪除
  2. 幫助人也讓自己成長1舉2得 pu103 29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