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一第二冊L9零售業之一

第9章 零售業與跨國企業

第一節
       零售業與中地

第二節
      零售業的發展與區位變遷

第三節   跨國企業與經濟全球
          化

第一節 零售業與中地

     零售業的定義

     零售活動與中地

     商業區與商圈

1.1 零售業
零售業屬於第三級產業活動之一,提供消
 費大眾日常需求的商品
是分布最多的第三級產業
傳統的零售業:
 攤販、雜貨店、傳統市場、百貨公司等
新興零售業:
 便利商店、超級市場、購物中心等
1.2 零售活動與中地
1. 商店的經營有其必要的成本,因此
   要維持商店營運也需要一定程度以
   上的空間範圍
2. 不同零售業的銷售範圍,視所販售
  的商品等級而有不同
3. 商品的等級
         低級商品    高級商品
 價格          低        高   正
消費需求量        大        小
                          反
購買頻率       ...

4.中地
 定義:提供商品與服務的地點
 中地與都市的差異
       相同處        相異處

中地           僅提供商品與服務,不含製造業
     提供商品與
     服務的地方
都市           除中地機...

5.中地等級
            低級中地   高級中地
提供商品或服務等級    低      高   正

商品或服務的品項     少      多   正

 消費者購物範圍     小      大   正

相鄰兩中地間的距離 ...

6.中地理論及其假設
由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徒勒於1933年提出
解釋人類消費行為及都市分布的空間規律
基本假設:強調距離的重要性
  將地表環境到處相同(氣候、地形、資源)
  居民特質相同(分布、能力)
  • 消費者追求以最小成本...

7.中地理論的基本概念
1) 商品圈:消費者願意到中地接受服務的最
   大距離(即為市場區域)
           消費者甲的總支出為a,
           乙的總支出為a+b,
           距離越遠消費者支出越多
     ...

7.中地理論的基本概念
2) 商閾:維持中地正常營運的臨界距離

  商店性質:即商店等級高低與商閾大小成正比

  人口密度:

  • 人口密度高的地區,商閾較小

  • 人口密度與商閾大小成反比
商閾與商品圈的關係




 賺錢   不賺不賠   賠錢→倒店

7.中地理論的基本概念
3) 市場區域的演變六角形市場區的形成

     商品圈>商閾,吸引更多生產者



     更多生產者加入,中地會布滿整個區域


      有消費者無法得到服務
     商品圈=商閾,形成圓形相切的市場區域

7.中地理論的基本概念
3) 市場區域的演變六角形市場區的形成

            彼此相切的圓形市場區無法滿足所有
            居民的需求,因此中地的市場區擴大
            而重疊

           重疊...


8.中地等級與階層
中地的等級愈高,市場區域就愈大
當一個地區擁有各種等級的中地時,
 這些大小不一的市場區域就會重疊在
 一起,形成有秩序的空間階層關係

1.3.1 商業區的定義與區位
3. 商店群聚之因:
  節省補貨運費等成本
  吸引顧客一次購足、多樣選擇

4. 土地利用:多層化(∵地價高)
5. 規模:大都市商業區大且多;中、小型都市
 則較小而少


資料來源:光影記事,臺灣印象─第一天,2005,2006年11月取自:http://www.littlelittle.org/blog/?p=5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