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二第三冊東南亞補充資料~《全球星期人物》新加坡首位女總統 哈莉瑪反擊「我不是後備總統


哈莉瑪
哈莉瑪9月14日正式上任成為新加坡第8位總統,也是第1位女總統,她讓新加坡成為全球第22個擁有女性元首的國家。(圖取自哈莉瑪臉書)

哈莉瑪
新加坡新任總統哈莉瑪14日正式宣誓就職。(圖取自哈莉瑪臉書)

哈莉瑪
哈莉瑪(前排中)13日在新加坡總統提名中心人民協會總部現場,向支持群眾揮手致意。(圖/中央社)
新加坡新任總統哈莉瑪(Halimah Yacob)14日已經正式宣誓就職,原定9月23日為該國選舉日,但是由於新加坡憲改以後,這次選舉第1次動用保護馬來族群的選舉制度,同時又在其他希望參與總統競選的2位申請人都資格不符的情況下,哈莉瑪成為唯一一位馬來裔總統候選人,因此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哈莉瑪自動當選,並已於日前正式上任,她是相隔47年以後再度出線的馬來族群新加坡總統。哈莉瑪日前面對這些質疑的聲浪,她反擊說,儘管這次是保留給馬來族群的選舉,但是我不是後備的備選總統(Although this is a reserved election, I am not a reserved president)。同時,她的就職也讓新加坡成為全球第22個擁有女性元首的國家。
哈莉瑪出生於1954年8月23日,時年63歲,過去曾是新加坡人民行動黨(PAP)黨員。哈莉瑪在原生家庭中排行老么,上有4名兄姊,她的父親是一名印度裔守衛,母親則是馬來裔,但是她的父親在她8歲時就過世,留下5個小孩由她的母親一手撫養長大,家境清寒、相當貧苦,當時母親在一家馬來餐廳謀職維生,哈莉瑪小時候會利用上學以外的時間,幫忙母親做些清潔、打掃、擦桌子和服務客人等工作,幫忙分擔家計。哈莉瑪目前與丈夫Mohamed Abdullah Alhabshee育有5名子女,分別為26至36歲,多數都已結婚。

哈莉瑪
哈莉瑪(前排中)和她的丈夫(左二)13日在新加坡總統提名中心現場,向支持群眾致意。(圖/新華社)
她的學生時期就讀新加坡華人女子學校(Singapore Chinese Girls' School)和丹絨加東女子學校(Tanjong Katong Girls' School)。1978年,她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主修法律,2001年她同樣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拿到了法律碩士學位,並於2016年獲得該學校頒發榮譽法律博士學位。

哈莉瑪
哈莉瑪(前排中)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陪同下校閱樂儀隊。(圖/中央社)

哈莉瑪
哈莉瑪13日在新加坡總統選舉提名中心接受支持者的祝賀。(圖/新華社)
媒體報導,哈莉瑪曾經為了幫忙母親辛苦工作,頻頻曠課到差點被學校退學的地步,因為她當時太久沒去上學,被叫到校長室說再不去上學,就要被趕出學校了,而她回憶自己的求學之路,令她最印象深刻的感覺竟是「被人忽略」,因為當時身邊大部分同學都是家境富裕、充滿家人支持的,而她則出身貧苦,父親早逝,相當格格不入。
哈莉瑪求職過程中,曾經在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National Trades Union Congress)擔任法律幹事,並且在1992年成為該組織的法律服務部主任。隨後在1999年,她又被任命為新加坡勞工研究所(Singapore Institute of Labour Studies)所長。2001年她在裕廊鎮選區角逐議員,正式踏入新加坡的政治圈。2011年新加坡大選後,她被任命為社會發展、青年和體育部政務部長。2012年新加坡政府內閣改組,她又成為社會和家庭發展部政務部長。2013年1月,哈莉瑪被任命為新加坡國會議長,成為新加坡史上第1位擔任國會議長的女性,但她為了參加總統選舉,已在上月辭去國會議長和議員的職務。

哈莉瑪
新加坡新任總統哈莉瑪(前排中)14日傍晚和總理李顯龍(前排左2)及內閣成員合影。(圖/中央社)

哈莉瑪
哈莉瑪14日傍晚在總統府宣誓就職。(圖/中央社)
今年9月14日,哈莉瑪正式上任成為新加坡第8位總統,也是第1位女總統,她讓新加坡成為全球第22個擁有女性元首的國家。她的女性身分和來自貧窮、少數族群的背景,對新加坡馬來人來說的確具有相當意義。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指出,哈莉瑪當選總統所代表的是新加坡追求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社會的理念,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國家,多數種族會確保少數族群能夠共同享有應有的權利。哈莉瑪的出線就是新加坡政治特色的彰顯,並且對於當地的馬來族群有相當的鼓舞作用,因為她也是新加坡史上擔任最高政治職務的馬來族女性,對於少數族裔女性有相當的激勵作用。
9月13日是新加坡民選總統提名日,本次唯一符合資格的總統候選人哈莉瑪在完成登記手續後,隔日傍晚即在總統府宣誓就職,正式成為新加坡第8位總統,任期6年。新加坡網友對於哈莉瑪是這次大選中唯一獲得參選證書的候選人,並且未經過選舉人投票程序即出任總統,仍有許多意見和反對聲浪,坦承對於發生此事感到失望。
(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