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地方創生 學者:政府、企業須合作

2019-10-19 11:02聯合報 記者董俞佳
再生能源發展如何與地方共存共榮?有學者認為,由政府以公辦民營方式發展再生能源,而非以大電廠的方式來發展,才能讓社區民眾真正受惠,達到創生的目標,另也有學者建議,如果由開發商建置再生能源,由於地方居民不會了解這個新興產業,具體的轉型規畫以及地方創生目標,需要由地方政府、企業合作協助。
再生能源與地方共創生,將是未來再生能源展的重點思考方向。圖/本報資料照片
再生能源與地方共創生,將是未來再生能源展的重點思考方向。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大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系主任江茂雄表示,離岸風電帶動台灣的新興發展機會,也製造了許多就業機會,若以英國來看,2016年英國的離岸風電總裝置容量為5.1gigawatt,當時約有將近2萬個就業人口,這個總裝置容量也約是台灣2025年的數字,預計屆時台灣也會有2萬人的就業人口。
台大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系主任江茂雄表示,民眾對於再生能源產業完全不了解,地方要怎麼協助合作,人員如何投入轉型,怎麼進到這個產業共同創生、互利,完全不懂,地方政府、企業勢必要協助規畫,才有辦法進行共存共榮。不過,他也提到,地方範圍是多小,這點也值得討論,因為台灣就這麼小而已,其實拉大一點來看,都是一個共同體。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劉書彬表示,德國沃爾夫哈根(Wolfhagen)這個才一萬兩千多人的城市,社區以公辦民營方式建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設置了太陽能園區、陸上風機,因為土地大、人口少,產電還可以往外輸送賺錢,回饋給在地居民,也因為能源轉型成為頗負盛名的小城,吸引國內外訪客到此借鏡。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書彬表示,社區電廠可以走出過去陷入圖利大電廠、大財團的窠臼,讓地方居民持股參與,不過,在地電廠也會遇到,如果居民不提供土地,那麼社區電廠無法經營的問題,所以取得社區的共識非常重要,德國沃爾夫哈根(Wolfhagen) 的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花了八年的時間進行在地溝通,才建置成功,不過也唯有好的溝通,才能帶動更積極的參與,成為良性循環。
除了社區電廠之外,發展再生能源也可帶來觀光效益。劉書彬表示,德國也有再生能源觀光案例,例如Hirschaid這個地方,就有一個由舊工廠建築改造為再生能源新設施的觀光廠(園)區(Energy park Hirschaid),不只可以看到能隨著太陽關轉移的太陽能板,還有比較不會被風災摧毀的平面型風機葉扇,以及各種室內外不同大小行發電設施,再加上本身就是一座節能建築,營造再生能源的觀光,也帶有教育意義,這也可以供我國思考。
至於台灣業者如何與地方協作。英商海德益公司台灣區域經理馮宗緯表示,英國公司有布萊頓風場開發的經驗,可以拿到台灣借鏡,像是漁民、漁船如何跟開發商一起合作,協助工作轉型。此外,英國強調地方溝通,馮宗緯說,現在於彰化也有設立專責辦公室,有地方溝通人員,平常就主動關心漁民的需求,像是何時出海作業,漁獲量如何,並加強與地方居民的互動,希望將來完成之後,可以也可透過這些分析,協助漁民轉型,納入維運的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