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還是「開發中國家」嗎?

 023/10/12 經濟日報 

德國聯邦經濟合作暨發展部日前表示,不再將中國大陸視為「開發中國家」,2026年起停止提供優惠貸款,並要求中方「承擔起國際秩序框架下的責任」。無獨有偶,美國參眾議院早在今年上半年也分別通過類似法案,要求針對中國大陸以「開發中國家」參與的各類條約與國際組織,國務院應推動將中方地位變更為已開發國家。從開發中升級為已開發國家,理論上是象徵國力提升的肯定,但歐美千方百計想要頒獎,中方卻極力抗拒不想領獎。

國際間以「已開發」、「開發中」與「低度開發」三種發展程度,作為區分各國國際義務差異的主要基礎。已開發國家不但要出錢出力,各項義務的履行更要身先士卒,而且一次到位。開發中及低度開發國家除了可以接受國際援助外,義務的履行也可分期付款,享有各種彈性。

問題在於,如同中國這種究竟是強國還是開發中國家的灰色問題,主因是國際定義仍有模糊性。以世貿組織(WTO)為例,並未提供「開發中國家」的定義,而是允許各會員自行認定,也沒有規定會員應從開發中地位畢業的條款。中國大陸在2001年入會時為開發中國家毫無爭議,惟20多年後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歐美紛紛提出中方應該要畢業,不該再藉此來規避義務、持續享受WTO給予開發中國家一百多項的「特別及特殊待遇」。

又如世界銀行,是依總收入的方式,評估一國為高收入、中等偏高收入、中等偏低收入和低收入四類,只有高收入經濟體被視為已開發國家,中國大陸則被界定為「中等偏高收入」經濟體。基於其身分,聯合國及世界銀行目前在中國大陸仍投入不少計畫。現有29個聯合國體系單位共投入1.3679億美元,而世銀更有高達97個進行中項目,投入資源接近120億美元。就在中國左手的一帶一路已經投入近1兆美元的今天,右手還伸手接受援助的作法,更是引發爭議的主要原因。

開發中國家的涵蓋範圍極廣,也有其模糊性,然而幾乎所有開發中國家同儕,在經濟量體、科技能量、軍事核武及全球政治影響力等層面上,都跟中國相去甚遠。但另一方面,不論依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等指標,中國大陸距離「高收入經濟體」確實還有差距,如今年剛卸任的世銀行長David Malpass所言,從人均所得出發,沒人能否定中國具有獲得世銀借款的資格。某種程度可以說中國創造出了第四種獨特的分類,也就是已開發、開發中、低度開發以及中國。

其實北京自知與其他開發中國家實有不同,也開始做出國際貢獻,例如中國大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大的單一捐助國,也積極投入國際糧食南南合作專案。中國大陸婉拒升級的主因,自然是國際政治考量,這種跟「全球南方」血緣相同的身分,有助於維持與其他開發中國家團結的需要,也是中國主導一帶一路、金磚峰會、上海合作組織,甚至於近期推動「全球發展倡議」的正當基礎所在,中國並無為了面子而加速從開發中地位畢業的需求。

西方國家的壓力短期間對中國大陸影響不大,因為從WTO到聯合國體系, 尚無機制可強迫改列國家的經濟發展定位。然而,西方國家的行動愈來愈多,對北京也會形成一定壓力,畢竟中國大陸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有偉大復興與美歐分庭抗禮的企圖心,倘若北京想要獲得「北、南國家」的普遍認同,除了堅定扮演南南集團的領頭羊之外,如何扮演其負責任的大國及領導者角色,特別是必須領悟到其慣用的經貿關係武器化作風,以符合國際社會對負責任領導者的期待,才能真正邁往成為大國、強國的道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