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餅香&北埔情





 




 







 



 



 



 



 




 






 





 


 


六和高中附設國中部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校外教學活動


活動日期:9972 〈星期五〉


集合地點:上午7:45燦坤門口〈中壢市中山路100,中央東路與中山路交會口〉校外教學路線:7:45-8:00中壢燦坤集合郭元益糕餅博物館北埔客家人文知性之旅


一、9:00-12:00 郭元益糕餅博物館:糕餅DIY、美饡賞味 百年傳承故事、博物館導覽、楊梅工廠生產線參觀、大碗公風味餐(自助式擔仔麵、滷肉飯、四種配菜、甜點)。


二、12:30-16:00北埔客家老街北埔是清代道光年間客家移民開墾的基地,當年前客家移民的開墾過程,至今在北埔老街仍可看出些許當年防衛的建築特色。以廣東省惠州府客家移民為主,集合嘉應州府與潮州府客家移民,所共同組成的全台獨特客家開墾聚落。此行程將參觀國定古蹟金廣福、天水堂、慈天宮及品嚐北埔膨風茶、客家擂茶、石柿餅)


 


 



第一站郭元益糕餅博物館(楊梅鎮幼獅工業區青年路91)


郭元益糕餅博物館成立緣由
   
清穆宗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郭元益先祖自福建漳州龍溪縣流傳村渡海來台,從此落籍士林最早的發源地舊街(即為現址),以一根扁擔的傳奇經營,讓中國糕餅在台灣傳承出新,展開餅食文化燦爛的一頁。承繼過往,開啟未來,郭元益歷經第一代郭樑楨、第二代郭拔秋蓽路藍縷的創業路,至第三代郭欽定日益茁壯,而於第四代兄弟全心經營中發揚光大,使百年老店日新又新,餅食世家口碑載道。

  
經過百年歲月的淬煉,郭元益為保存中國糕餅珍貴豐碩的歷史資產,並紀念郭欽定、郭施阿巧夫婦一生對郭元益的全心奉獻,遂於2001年創設台灣第一座糕餅博物館──郭元益糕餅博物館於桃園楊梅幼獅工業區,陳列餅食世家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演變、世代餅藝、糕餅發展、囍餅演進,並結合人生各個階段及節日慶典、婚俗儀禮與糕餅之間的禮俗介紹,首開中國糕餅文化典藏、展覽之先河。
    2002
年成立糕餅博物館士林館於士林橋頭之郭元益百年老店原址,融參觀、教學、推廣、實作、啟發等功能,展品陳設更豐富多樣,將糕餅歷史與禮俗的發展做最佳詮釋,導引世人了解糕餅的深厚內涵並進而親近,開創無限寬廣的餅食文化之路。


 


第二站北埔聚落、金廣福公館、天水堂


新竹縣北埔鄉,是以姜紹祖乙未抗日和蔡清琳的大坪反日事件,而轟動遐邇的地方。他們兩人的英勇事蹟,雖沒有多大成功,但耿耿丹心照耀千古,卻能先後相輝映。


民國前十五年,因改稱新竹縣,同年十月北埔設警察署,翌年民前十四年,全台灣分設十四廳,北埔改設為支廳,嗣後設區役場。民國九年縣制擴大,新竹稱州,而竹東設郡役所,本地屬竹東郡管轄,稱北埔庄役場。民國卅四年,抗日勝利,台灣光復,廢州制復改縣制為新竹縣,縣下設鄉鎮,從此改稱北埔鄉,乃為此北埔之簡由。目前人口數約10267人。


北埔是新竹縣最後開發的地區之一,原名大隘興莊或北埔南興庄,位於竹東鎮的西側,是客家人聚居的市鎮。 「埔」的定義有兩種,一種說法為利用平地的位置地形所命名。埔乃是原野之義,指未開墾的原野。埔地就是指不能當成田園、宅地以及漁溫的土地,如荒埔、山埔、海埔都是。另一說法是,屬於由期聚落處的地形,未開墾之耕地都稱之,其地形限於平坦或斜緩坡面。而北埔的「北」主要是強調其地理上的位置關係,和南方之南埔村相對稱而得名。


北埔鄉之地形以山地及丘陵為主,受溪流深度切割形成北埔、南埔為中心之二大盆地,雖無寬廣之沖積平原,但由於土地屬於質地肥沃、灌溉水源豐沛的沈積帶,且地勢平坦,早在隘墾時期就已被開發成為本鄉的「穀倉」;繼而以北埔為中心,逐漸向周邊輻射開拓發展而成大隘三鄉。


北埔是清代道光年間廣東省客家移民開墾的基地,原名「竹北一堡南興庄」。這個地方,是道光年間由淡水廳下令開闢的,當時的開拓先民,有閩南的,也有客家的,目前仍聳立於中正路的一座四合院古厝「金廣福義聯扮社」,便是當年閩粵移民合力開拓此地的證據。相較於新竹其他地方,北埔的開發是最晚的。北埔的建築講求防風聚氣,並藉由竹叢、城門及曲折的巷道,打造良好的防禦功能。已經有百年歷史的北埔老街是大隘三鄉北埔、峨眉和寶山最繁榮熱鬧的地帶。一百多年前,新竹北埔開基墾首姜秀鑾想建廟立宅墾拓地方時,客家人篤信風水,請來的地埋名師認為北埔龍、穴、砂、水的風水格局非常完美,是個有守有攻、能聚氣納財的好地理。姜秀鑾成立了「金廣福」號召墾民,與先住民纏鬥數十年,北埔的開發就因為是武力拓墾,因此北埔的聚落特性不像傳統的農莊或街鎮,而是有軍事、商業及宗教的圍城,具有防禦特色。


北埔擁有全台灣唯一的古蹟區,在 一百公尺 內古蹟羅列,有國定古蹟金廣福 (原一級)天水堂 (原一級)縣定古蹟慈天宮 (原三級)縣定古蹟姜阿新宅縣定古蹟姜氏家廟、忠恕堂等。漫步北埔老街巷道中,您可感覺北埔獨特的客家人文特色,北埔客家人移民開墾記事、北埔兩次抗日事蹟、建築風格等。。


  北埔老街裡珍藏著歷史的味道,四面環山,以慈天宮為中心的老街天水堂、金廣福公館、姜阿新故宅有濃濃的歷史味道等您來細細品嚐。慈天宮前方即是繁盛的北埔街,北埔街分成上、下兩段,慈天宮至南興街口稱「上街」,是北埔主要道路,庄內其他巷道都以此為主幹線;南興街口至城門街口稱「下街」,是昔日「入墾」北埔的通道,也是當時聚落的聯外道路,合起來的老街,是北埔清朝時期最熱鬧的商業中心。經過數十年拆除改建,如今僅剩廟前交接處有34棟街屋仍保留舊貌,小吃土產、餐廳多聚集在此街上,在遊客不多的日子,居民拜神、醃鹹菜,在新式平房與舊街屋中過日子。


國定古蹟金廣福〈原第一級古蹟〉
金廣福公館的建築形式為兩進一院之四合院格局,其兩側還各有一條外護龍清道光14(1834)淡水同知李嗣鄴基於防番與開墾雙重理由,示喻粵籍九芎林庄〈今之芎林鄉〉總理姜秀巒與閩籍新竹西門城總理林德修,招募24股於北埔組設「金廣福」墾號,設36處防隘,募三百餘隘丁,進行開墾的工作。「金廣福」即為當時之開墾業務辦事處。由於隘墾困難重重,需費資金龐大,閩籍捐資股夥紛紛退出,使得金廣福墾業大半歸於姜家所有。金:代表官方或或表示金字招牌、廣:代表廣東(客家人)、 福:代表福建(閩南人) 金廣福之拓墾範圍包括今日之北埔鄉寶山鄉峨眉三地,至清代後期已擴展至苗栗南庄三灣鄉一帶。


國定古蹟天水堂〈原第一級古蹟〉
天水堂建於清道光12
(1832),由金廣福開拓墾戶首姜秀巒所建,可說是北埔聚落內最大的民宅建築,它是一座比例相當完美,客家傳統建築佳作。由於姜秀鑾身為金廣福墾戶之首,於「開墾」過程中,獲得北埔大部分的地業,故可比照他在九芎林老家而興建的大形宅院。形式為"一堂六橫",也就是"一座堂屋,六槓橫屋"(換句話說是:一正身,六條護龍)。院牆上設有祭拜天神的神龕,這是客家人祭拜天公的習俗。因姜家的郡號為天水郡,故取堂號天水。姜秀鑾故居圍牆因係私人住宅,外人不能進入參觀,只能從牆間窺一窺


姜氏家族繁衍到十八世紀時,已經人口眾多,於是就在清光緒末年興建另一棟新宅,一般稱為"姜式天水堂二房",有別於姜秀鑾創建的"姜式天水堂大房"。天水堂二房的建築形式是台灣少見的"一堂八橫"民宅(也就是一正身,四對護龍),屋宇雄偉壯碩,外觀氣宇軒昂,十分引人注目。


姜阿新宅
姜阿新宅建於民國35年,為仿歐式之巴洛克式建築,歷時三年餘完成,姜阿新宅和金廣福以及天水堂接鄰,是一座以原木為主要裝潢的宅第。宅第的外觀係改良自洋房樣式,屋頂係四落水斜屋面,以洋式人字刑屋架構而成屋頂覆蓋,外牆洗石雕花精實華麗。當時姜阿新製茶事業如日中天,客戶遍及歐亞因而建此豪宅,既可接待貴客又可顯現商場魅力與舒適居家,是建築上難得的經典作品。民國848月,金廣福文教基金會開始修繕姜阿新老宅第,以呈現往日風華為先。


縣定古蹟慈天宮〈原第三級古蹟〉
慈天宮創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而開墾之初慈天宮廟址雖已堪定,但因物資短缺,故暫以簡陋的小木厝奉祀,姜秀鑾家族自惠州迎請而來的觀音神像,其後隨著墾業漸進,在清咸豐三年遷建於現址。清同治十年當時的墾首姜榮華倡議擴建慈天宮,於清同治十三年竣工,即成今日主要規模。在慈天宮左側小巷可以發現當年為了躲藏和防禦敵人,刻意在迂迴曲折的排水巷道中,間隔式地鋪上一兩塊鬆垮的石板,外人不察,就會踩到,並且發出叮咚聲響,鄉民一聽就知道有外人侵入、群集起來應敵,因而稱之為「叮咚橋」!


本廟位於秀鑾山麓,歷史悠久,建物宏敞,莊嚴雅緻。始由姜秀鑾創建,次得姜殿邦、姜榮華父子先後修建,今日香火不絕,為本鄉居民唯一信奉之神廟。廟內主祀觀音菩薩,配祀媽祖、五谷先帝、文昌帝君、三山國王、三官大帝、註生娘娘、福德正神。東廊祀淡水同知李嗣鄴、姜秀鑾、姜榮華等之祿位。邇來香煙鼎盛,為地方宗教信仰中心,每年上、中、下元均有舉行祭典,祈求風調雨順、國泰平安。


縣定古蹟姜氏家廟


姜氏家廟建於民國 11 年〈西元 1922 年〉間,木作部分雕工精緻,左、右兩套出自知名木匠大師葉金萬的兩位徒弟以「對場作」手法競技鑿雕而成,相互輝映,各具特色,刀工細緻層次華麗。而在屋內外樑柱上許多高超的藝術彩繪,為廣東大埔擂金彩繪大師邱玉坡客寓北埔所作。姜氏家廟建築形式與慈天宮近似"雙堂二橫"(也就是二進雙對護龍),除正殿及三川殿之外,左右兩橫屋各有一側殿,此四殿以直交的廂廊連通,形成迴環動線及開放的祭祀空間。其木作部分以"對場作" (不同組的工匠合作或互相競爭的工作方式)手法鑿雕而成,左右相互輝映,各具特色,極具藝術價值。


北埔因為它特殊的武裝移民背景,加上客家色彩,形成了北埔與眾不同的聚落文化。在風水上講求的是藏風聚氣,在防禦上注重的是多層防護,早期墾民藉著竹叢,隘門坡塘曲折的巷弄...等營造了防禦功能的良好效果。北埔聚落內的建築大多是以秀巒山為其建築中軸線的基準,而在整規劃下,其功能是既分工又合作,例如慈天宮是民眾信仰與公共活動中心,金廣福公館是總公司的所在地與行政管理中心,天水堂則是墾戶首的官邸。其他宅第如忠恕堂、天水堂二房、姜阿新宅、姜家祠等亦有可觀之處,值得探索。近年來北埔更被選為社區總體營造的重點實施地區,希望能啟發居民的自覺與努力。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本地年輕人投入北埔未來發展,例古武南先生是北埔民間美術召集人,他於1997年成立北埔關懷鄉土促進協會,是年輕人關懷北埔未來發展的典型。


 


北埔客家美食很多種不勝枚舉,除了最具代表性的擂茶外,就是艾草菜包了,小時候的印象菜包是一種超級的美味,儉樸的客家人於稻作收成後,一定會灑下蘿蔔種子與刈菜種子,於稻作休耕期種植蘿蔔與刈菜。蘿蔔則成為包菜包不可缺少的材料,於田梗間更種植著艾草,艾草與蘿蔔結合則變成客家艾草菜包囉!,濃濃艾草香加上柚子葉襯底,到底有多好吃呢?自己來北埔嚐嚐吧!另外刈菜曬乾醃漬去水份後,就是最美味的客家福菜,除了易保存外,客家人最有名的酸菜湯與福菜湯,更是令人垂涎三尺喔。另外還有石柿餅新竹縣柿餅加工是由來已久的產業之一,新竹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造成有自然烘乾效果之乾燥風,一般稱之為九降風(即東北季風),九降風於每年農曆9~12月報到,能讓柿餅進行日曬並接受自然風乾以達到最佳的乾燥效果。


客家擂茶始於唐朝的擂茶,是客家人特有的飲食習慣,其主要原料有-米仔、茶葉、花生、芝麻,搭配著擂缽和擂棍等道具來使用,若時間許可,你可在這裡DIY擂茶並體驗客家麻糬製作。


北埔茶葉以『膨風茶』聞名於世,膨風茶是產於夏季〈國曆六七月間,以節氣計算是在芒種到大暑之間〉,以受到小綠葉蟬咬食過的青心大冇茶樹的嫩葉種,用手採一心一葉或一心二葉的嫩葉為茶菁,採重度發酵方式所製作出來的烏龍茶。因為製成的膨風茶茶心銀白,品質優良者其整批茶葉外觀有紅、白、黃、綠、褐等五色,故又稱為「白毫烏龍茶」或「五色茶」。另外,膨風茶在本鄉也稱為「番庄仔」或「番庄烏龍」;其他還有「香檳烏龍茶」、「東方美人茶」、「椪風茶」等多種名稱,而最有名者還是被稱為「膨風茶」。不管膨風茶的名稱如何,總之它是臺灣烏龍茶中最高品質的代表。膨風茶名稱的由來傳說頗多,其中最為有名的是相傳日治時期一位北埔庄的茶農把自製的茶葉拿到臺北參加展售會,結果因為風味獨特,引來臺灣總督府的高官,以高於當時庄長在二十倍的薪水高價蒐購。這位茶農回到北埔後這樁交易告知鄰里鄉人,大家都以為他在「膨風」,故將此茶命名為膨風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