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進行式/蓋綠建築之前 請先交一個「樹朋友」

建築下的儲水池能收集雨水,種植、養魚、調節空氣,也美化景觀。 圖/俞國珠

分享
與樹真實互動的經驗
去鄉下以前,我對土地沒有太多感情,頂多在公寓頂樓種花弄草,所以第一次在鄉下擁有土地,就帶著這樣的記憶,拿了一個鐵耙子就想弄出一塊田來,才知道原來土地是這麼的硬、這麼的深,抬起頭看看,原來土地是連續一整片,連到鄰居的紅茶園、鄰居的山。
我們的基地樹很多,這是我們最愛的元素,但是,關於樹,我們從來沒有與它有過真實互動,雖然全基地都做了生態調查,也將直徑十公分的樹都標示在測量圖上,但我們還是不曾與樹有過深刻的互動;直到有一天,一棵生長在生態池邊的大樹,因為颱風過境被吹倒在生態池上,給了我們一次深刻的教育。
那次的颱風過後,我們看到那棵大樹倒下來,為了確定它真的沒有生命跡象,我們等了三個月,到了旱季才決定將它分段鋸下,一則清理生態池,一則可以作為戶外椅子再利用。我們去五金行租了一台電鋸,請園丁協助處理分段搬運的工作。開始工作的第一天,電鋸一開工,就發生螺絲鬆脫的問題,於是打電話請五金行老闆再送來一台比較大的電鋸。但同樣的問題又發生了,整個電鋸的鏈條都鬆脫了,五金行的老闆只好將兩台機器全部帶回店裡整修。過了兩天,詢問怎麼還沒有修好,老闆說,那鬆脫的螺絲沒有貨了要去進貨;第二天再問,老闆說,去拿螺絲的貨車在路上拋錨了。這時大家心中有些納悶了。
終於,隔天早上,電鋸送到基地,但園丁就是無法發動,當時我正在菜場買菜,手裡拎了一包玉米,心中冒出一個疑惑:難道是要拜拜說一聲?立刻回頭跑到雜貨店買了六瓶啤酒,快速開車到山上基地去,園丁站在大樹旁一看到我就說,「俞律師,沒有拜拜不行啦!」我們立刻放了玉米、啤酒,點了香,跟大樹稟報並道歉,大樹彷彿用渾厚而清楚的語言告訴我們:「雖然我已經死了,沒有用了,但是你們要鋸我之前還是要先跟我說一聲!」我們一群人真誠地三鞠躬後,園丁順利啟動電鋸,從此我們知道,大樹的生命不可思議。
跟著森林的節奏生活
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們對綠建築有了不同的想法,為自己的綠建築定下了幾個原則:使用最少的基地面積,把房子抬高,留下最多的原有土地面積;給每一塊基地屬於它自己的名字,讓房子跟土地透過這個名字發生對話;熱不是麻煩,要讓它進來也要讓它可以自由出去;濕氣不是問題,讓雨帶它進來,讓陽光帶它出去;我們邀請樹的同時也邀請影子;風是最好的朋友,它讓基地充滿聲音,讓萬物感到舒適。
但,這樣的房子要怎麼蓋?
終於了解到,過去我們是在用相反的方法蓋房子:把熱擋在外面,讓冷氣在裡面運作;不要讓樹離房子太近,以免壓倒房子;不能把房子抬起來,因為蛇會跑到房子下面乘涼,蟲會去築巢;濕氣不要進來,除濕機是最有效的除濕方法……我們慢慢地習慣把各種自然元素隔絕於生活空間之外,讓房子形成一個封閉的空間,讓各種家電機器有妥善運作的空間。

我們花許多時間勘查地形,繪製設計圖時也以避開原生樹種為原則。 圖/俞國珠

分享
也因此不意外的,從開始蓋第一棟綠建築,就跟工班陷入很難溝通的膠著狀態。探究其中並沒有太多高深的工法技術,一切的困境都來自於「不習慣」。整地的怪手師傅不習慣把樹保留下來,妨礙他的施工動線;做基礎的廠商不習慣離樹太近,不能用大型機具施工;牆面的廠商不習慣房子上上下下一直開洞做窗戶,很難估算工程成本;泥作師傅沒有試過牆體內不灌漿,保持中空的狀態;鋁門窗廠商不喜歡施作各種尺寸、不同高度的小型通風百頁;鐵工師傅花了半年的時間,才研究出如何支撐屋頂隔熱玻璃的細部結構;木工師傅對於採用新的木質材料施作天花板斷熱,感到相當不順手……
就這樣,第一棟綠建築花了兩年的時間,一半的時間在爭執適應,一半的時間在施作學習;我們與這群想改變的工班,試著把自然的元素帶進我們的綠建築中。2015年12月4日,這一棟大家辛苦了兩年的綠建築,再經過兩年的申請、審查,我們獲得了美國綠建築協會金牌等級的綠建築認證,當工班們看到那張全是英文的證書都笑得很開心,覺得自己不僅功夫很好,而且即將邁入國際化了!
現在我們真的知道,當樹葉動了,接著就會有風吹進屋裡;下雨了,濕氣就會進來;太陽出來了,樹的影子就會幫我們遮陰,啟動一會兒的電風扇,房子就變得舒適……原來,我們可以跟著森林的晨昏節奏進行每天的生活,這樣的感覺真的很棒!
聯合報系有行旅5/12-5/14推出「西福爾摩沙有機美學之旅」,將前往俞國珠夫妻打造的埔里生態綠建築,另有5/26-5/28「蘭城有機美學之旅」,請電洽0916-330922/02-8692-5588轉5536,或上網搜尋「有行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