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市改制10年/城鄉發展落差大 地方創生提供解藥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0日電)台灣直轄市改制邁向10周年,有了更多經費與資源的挹注,城市風貌更為突出,吸引年輕人前仆後繼地前進都市追夢;但也加劇偏鄉地區人口老化、區域不均等問題,有賴「地方創生」注入解藥。

政府宣示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並將地方創生定位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希望以此政策達到讓人口回流、青年返鄉,進而促進區域均衡、島內移民。

到底「地方創生」是甚麼,又如何能改變台灣「又老又窮」的偏鄉地區。

「我們希望根據地方特色發展永續產業,讓年輕人能夠回鄉經營,讓地方繁榮起來,延緩往都市發展的壓力」,國發會副主委游建華解釋,若能根據地方DNA,開發屬於地方的特色產品,不僅可以鞏固就業,再將科技、新創導入傳統產業後,也會增加年輕人返鄉意願,落地生根。

儘管翻轉地方非一朝一夕可達成,游建華說,目前還是有些較成功的案例可供分享,以雲林縣口湖鄉為例,因位處西南沿海,養殖漁業豐富,但年輕人多到都市發展,只剩下老年人繼續從事養殖。

游建華指出,養殖業就是雲林口湖的在地DNA,雲林口湖台灣鯛養殖靠著導入科技,打造出智能魚池,可從手機遠端監控掌握養殖池水質水溫、自動投餌投藥、生長監控、太陽能儲電賣電等系統;相同面積下可增加42倍魚產量、相同產量下可節省93%用水量,將每隻鯛魚從新台幣40元增加全魚附加價值到400元。

雲林口湖台灣鯛養殖不僅是雲林首件地方創生通過提案,也是全台示範案例。游建華表示,傳統養殖池很大,導入AI後、養殖池規模縮小,但能更精準地控制水溫以及各項數據;未來口湖鄉將建構109個台灣鯛智能魚池、創造109名科技漁民投入養殖,帶動每年台灣鯛魚出口達856萬斤年產量,可創造2.91億產值。

另外,台南官田擁有全台菱角最大產量及種植面積,卻因燃燒處理大量菱角殼飽受嚴重空氣汙染所苦,現在台南市政府所提出的官田區地方創生計畫,透過循環經濟思維的具體落實,發展出菱殼炭產業鏈,成功將原本棄置不用的菱角殼,煉成「烏金」。

游建華表示,如今官田許多中老年人每日可以靠著剝菱角殼賺外快,年輕人則可用創新、靈活的行銷想法,創造更多商機。

雲林口湖、台南官田樹立地方創生的成功典範,但全台還有許多偏鄉等待點石成金,甚至仍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在地DNA。

國發會表示,目前全國共有368處鄉鎮市區,經分析人口變化率、人口規模、居民收入等因素,並考量資源運用優先順序及地區居民經濟弱勢情形後,已將其中134處鄉鎮區列為地方創生優先推動地區。

「這134個區占全台灣鄉鎮土地2/3,現住人口卻只有1/9」,游建華直言,如果這些區域人口持續外流,後續可能會衍生老人照護、在地基本生活設施及功能維持困難等問題。

也因此,游建華表示,政府將透過3大作法持續推動地方創生,一是國發會將協調相關部會既有資源,除了相關計畫,國發會也會請業師下鄉輔導,甚至會找經濟部工業局、商業司,依照個案特色給予意見。

其次,政府鼓勵企業返鄉投資,或是給予資金挹注鄉村發展;第三,希望透過在地的產官學研能量,與地方達成共識,確認適合在地發展的DNA內涵。

為了支援地方政府推動地方創生事業計畫,國發會及各相關中央部會除了持續加強輔導協助及整合經費資源,同時配合前瞻計畫2.0,提出「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110-114年),預計5年編列60億元預算專款專用,協助地方加速落實推動創生工作,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國發會官員補充,地方創生希望引導青年留鄉或返鄉,強調在地青年主體性,因此未來補助對象將著重長年在地方經營的團隊,排除由外來顧問公司或沾醬油類型的團隊搶食分散資源。

另外,也將成立專案辦公室及分區輔導中心,強化現行地方創生輔導機制,提高諮詢輔導頻率,可以有效協助地方團隊及鄉鎮市區公所,加速提出地方創生計畫及相關事業提案。

地方創生政策推動至今,截至11月27日止,國發會已偕同相關部會進行約150多場現地訪視、專家輔導及共識座談會議,輔導地方政府提出116件地方創生計畫,經國發會召開18次跨部會「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工作會議後,陸續通過46案(涵蓋52個鄉鎮區),其餘70 案持續輔導中。(編輯:潘羿菁/林克倫)10912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