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形塑價值觀的自然風土

 

台灣位居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地震頻繁,一年數驚。科學技術雖可將地震訊息快速傳達給民眾,地震依然是民眾最大恐懼,構成潛在內心深處的巨大不安。或許地震是台灣人的集體潛意識。

颱風也不遑多讓。台灣處於西北太平洋颱風時常穿越地區。颱風掠過時,狂風暴雨,引發水災、山洪、土石流,雖有甘霖,卻也帶來無盡恐懼。

九二一大震是台灣最震撼的集體記憶,二○○九年莫拉克風災使得小林村滅村,讓我們感受人與自然間緊密關係。到底是一種抽象理念塑造出生息於這塊土地人民的生命觀,還是那種偉大自然力經由時間延續,逐漸構成我們生命底層的價值觀呢?

奧居斯坦.貝爾格(Augustin Berque)是法國地理學者,同時也是位具哲學思辨的東方主義者。在歐洲文化傳統裡,東方世界往往指十八世紀中葉以後,帝國主義將目光投注到中近東阿拉伯世界所開啟的世界觀,由此逐漸擴展到遠東世界。貝爾格異於一般哲學家的觀念論述,他從觀察人類居住於這塊土地的季節變化、樹木花草、節氣名稱及詩歌,反思文化、空間及自然間的關聯性,論述自然與文化間存在某種通透於兩者間的「風土」理念。

自然形塑文化的同時,我們也改變了自然;自然是主體,那是支撐我們存在的自然,同時也被人類因存在需要而改變的客體。

颱風、地震是我們居住在台灣所面對的強大自然力量,這兩大自然力不只形塑自然風貌,同時也改變我們的生命觀。自然並非只是野生的自然,而是因時間變遷,使得我們居住的環境不斷變動與生成,在這種過程中不知不覺塑造出我們的生命觀、價值理念。

從清末開始,淡水成為西洋文明輸入台灣的門戶,淡水河畔觀音山被視為聖山,成為台灣畫家不斷彩繪的對象,陳澄波、廖繼春等人藉此追索觀音山容顏。於是觀音山成為日本時代的集體潛意識,構成隱喻文明象徵,同時也是一種超越現實苦難的渴望與慰藉。


戰後,登山風氣逐步形成,崇山峻嶺成為台灣人讚嘆的自然奇觀。於是我們的目光從觀音山、雪山、阿里山,漸次踏尋群峰之巔,最終聚焦於那冷冽閃爍的玉山。李敏勇《玉山頌》歌詞:「現實的你是父親;給我魂魄,給我意志佮勇氣。夢中的你是母親;佇我心內給我愛。」這首歌詞藉由對山脈的歌頌,形塑出台灣的根源精神。


人類為了存在,想盡辦法運用、改造自然,與此同時自然力量也逐漸塑造出我們的價值觀。大自然的生命循環與人類超越現實苦難的潛在力量,正如同印度教濕婆神破壞與創造的一體兩面般,地震與颱風將台灣人民逐漸淬煉成具有超越苦難的強韌性格。

(作者為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