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還地於水 阿姆斯特丹「與水共生」






台北社子島開發案大轉彎,多數人已經知道柯市府打算借鏡荷蘭阿姆斯特丹或義大利威尼斯的案例,共同點就是還地於河,而非填土墊高,但這樣的方式需要什麼配套?開發完成的街道會長什麼樣?國際中心記者廖珮君與鍾德榮前進荷蘭一探究竟。


大水來臨沖破堤防,模擬洪水襲擊,我們來到荷蘭,這是一所大學的實驗場。台夫特大學水利工程教授Bas Jonkman:「這些是防洪箱,如果洪水來了,能讓你快速擺好。」

能替代傳統沙包的防洪箱,沒加水前是方便移動的輕巧塑膠,要模擬多強的水壓,會衝破這種民間用的應急堤防,這也是學術研究項目,實在因為荷蘭國土面積有一半海拔低於1公尺,26%甚至低於海平面,就像這一整排的「水岸住宅」。

TVBS記者廖珮君 :「目前我們所在的位置,海拔大約是負3公尺,可以看到堤防就在這裡,其實比民居還高了5公尺左右,一旦洪水來襲只有2個小時,就必須撤離這裡的民居。」

Waternet水利計畫經理Peter Jansen:「我們希望與水共生,而不是與水搏鬥,要適應阿姆斯特丹的環境,我們不但為『水』讓出空間,當然也要有聰明的科技來配套。」

原來底下的地基,不同深度、不同距離放置了許多感應器,即時通報堤防現況給防洪中心,台北社子島怎麼開發,曼哈頓填海造陸已是前朝辦法,新採的阿姆斯特丹模式與水共生顯然很需要配套。

阿姆斯特丹是個港口城,我們搭乘渡輪先出海再進城,整個荷蘭主要城市與重要經濟區,都被環狀堤防所一一包圍,這是低密度開發因為土地大部分都還給了水,譬如阿姆斯特丹2000年開始的「還地於河」計畫。

Waternet水利計畫經理 Peter Jansen:「在阿姆斯特丹有很多堤防,動輒長達500公里,此外也有很多小堤防,就能知道堤防在阿姆斯特丹,建造得很密集,我們地不大,因此教育人們與水共生,要嘗試著適應自然。」

政府耗費10年與居民溝通,用高於市價徵收土地,才順利撤離居民與農舍,將堤防後推加寬河道,以紓解水患的威脅。【取自TVBS新聞】 2015/04/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