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蛋革命不只為吃 爭文化認同

魚蛋革命不只為吃 爭文化認同

旺報【記者林永富╱綜合報導】
香港發生初一深夜到初二凌晨的警民衝突,有港人認為這次「魚蛋革命」不只與街頭小吃有關,而是港人正在失去自己的文化,失去身分認同的一部分。
香港《南華早報》中文網11日刊載題為〈香港正在失去的小販和正在失去小販的香港〉文章,內文提到街頭熟食小販之於香港,有其重大意義。美食旅遊作家陳俊偉表示,超過40年前,小販們會在年初一到初三擺攤,因為這段時間很多店鋪都關門了;小販也有很多外國人,他第一次吃沙爹、越南粉都是美好的回憶。
現在,街頭小販已經大減,因為從1970年代初開始,港府就停發街頭小販牌照,並禁止轉讓,當局並開始打擊非法小販,聲稱目標是保護公共衛生和減少滋擾。人們對此持有不同看法,有人享受懷舊街頭美食,也有人不喜歡熟食小販讓環境變得亂糟糟,還有味道。
資深導遊Charmaine Mok會帶遊客到深水進行美食遊,她告訴遊客有關街頭小吃攤的歷史;遊客們說,看著街頭小吃漸漸消失令人難過,他們問,為什麼街頭小吃文化在其他地方如此受歡迎,但香港政府卻這麼反對?
Charmaine說,港人覺得「魚蛋革命」不只與街頭小吃有關,而是關於港人正在失去自己的文化,失去身分認同的一部分;這些文化現在已所剩無幾,所以他們想緊緊抓住僅剩的一些。他們都認為,現在更多香港人有意識地支持街頭小販,「可能會引起反彈式的運動」。
不過,大陸官媒對此次衝突事件多不認同,環球網11日凌晨發表署名「長安劍」的〈旺角暴亂能夠成為香港自我救贖的一次機會嗎?〉為題的文章指稱,自2014年的「占領中環」開始,香港的法治「堡壘」已經開始鬆動,破窗效應隨之而來;沒有建立在法治上的自由,只是少數人的自由,卻是多數人的噩夢;沒有建立在法治上的民主,是虛幻的海市蜃樓,是被綁架的民意。如果這次暴亂能夠及時為香港社會法治體系的「鬆動」踩煞車,重塑香港司法機關的法治權威,旺角暴亂也許就是香港自我救贖的一次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