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為什麼】2℃真的那麼重要?

2015年12月01日
剛在法國巴黎登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目標只有一個:達成協議,規範各國採取減碳行動,以確保在本世紀結束前,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不比工業革命時高過2℃。這個獲得國際普遍公認的門檻,奠基於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諾迪哈斯(William Nordhaus)在1977年提出的研究。時過38年,許多科學家支持此理論,也有人認為標準太低,應提高不超過1.5℃,但也不乏質疑者。
 
專研全球暖化議題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專欄作者薩特(John Sutter)曾說,若全球均溫上升超過2℃,「世界會變得完全不一樣」。根據他整理包括「世界銀行」等提出的多項研究,在「後2℃」時代的地球,淡水將減少2成;約2-3成的動植物面臨絕跡;颶風強度將增2-8%;南、北極冰層將持續融化,每年的增加量將減少3成;在美國、印度和非洲,部分作物產量將減少1-3成。
 
工業革命起,人類不斷使用燃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製造大量二氧化碳,再加上人類活動產生的其他溫室氣體,如臭氧等,導致氣溫持續攀升,至今已比19世紀末高出0.85℃。去年打破有史以來紀錄成為最熱的一年,今年又破了去年紀錄。
 
諾迪哈斯在1977年發表論文《經濟成長與氣候:二氧化碳的問題》(Economics Growth and Climate: The Carbon Dioxide Problem),提到全球溫度如上升2℃以上,氣候的變化將超出過去千百年來觀察到的常軌。之後的科學家也研究得出,全球暖化一旦超出2℃的門檻,將引發難以控制的極端氣候和氣候災難。諾迪哈斯最近說,氣溫上升幅度超過2℃的預估很「殘忍」,但是很合理的預估。
 
涵蓋全球9成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50國,在10月時已提出自主減碳計劃,如果做到,聯合國預估,將使全球氣溫在本世紀結束前的上升幅度小於2.7℃,這雖然比什麼都不做的話,氣溫將上升5℃好很多,但仍超過2℃的上限,這也代表2℃的標準尚未獲共識。
 
美國非營利新聞組織「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在氣候峰會前夕,特地發表最新研究,呼籲世人正視這個議題的急迫性。報告主要執筆人史特勞斯(Ben Strauss)指出,一旦氣溫上升超過2℃,許多城市與沿海地區將「長期面臨生存威脅」。
 
報告指出,如果全球均溫升高2-4℃,在200年內,許多城市與沿海區都會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這威脅將持續數世紀,甚至2000年之久。全球因海平面上升而失去家園的難民,有75%住在亞洲。
 
史特勞斯說:「溫度上升2℃與4℃,結果非常不同,端看我們怎麼選擇!」
 
該報告分析,氣溫上升2℃,海平面將上升4.7公尺,包括上海、紐約、孟買等部分地區都會淹在水裡,影響2億8千萬人,若氣溫上升到4℃,海平面升高幅度將加倍,淹沒6億人的家園,尤以中國最嚴重,10個受害最重的大城市,有4個在中國,包括上海、天津、香港及浙江省台州。
 
一個由44個主要是海島及低窪國家組成的聯盟,包括菲律賓、孟加拉、蘇丹、越南等,已多次呼籲,控制暖化的標準應訂在不超過1.5℃。即使是2℃的目標,至今都尚未納入任何一項具約束力的國際公約。
 
德國總理梅克爾1994年擔任環境部長時,接受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創辦人宣胡博(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的意見,率先表態支持將暖化上升溫度控制在2℃內,隔年她說服歐盟理事會背書,八大工業國會議(G8)、美國國家科學院等單位也都陸續表態支持諾迪哈斯的看法,最關鍵的是2010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氣候峰會,將這項目標納入《哥本哈根協議》,但該協議不具約束力。
 
諾迪哈斯的理論至今仍一再受部分人士質疑,尤其企業界。《華爾街日報》日前報導,2℃的目標是依「薄弱」研究所做的「武斷」決定。報導指,在全球暖化的科學研究方面,聯合國的「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of the UN, IPCC)所提的報告,被認為是最完整的研究,但「至今沒有一份IPCC的報告提到2℃的目標」。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氣候學教授馬思林(Mark Maslin)說:「這(2度)不是一個理性的、合理的目標,因為(諾迪哈斯的研究)模型呈現一系列的可能性,而不是一個單一的答案。」他指,訂這個目標是政治議程,不是科學分析。
 

薩特說,他常被讀者問到這個問題,德州理工大學教授海霍(Katharine Hayhoe)曾告訴他,燃燒化石燃料就像抽菸。「你抽多少菸會得到癌症,說真的沒有人知道。但你抽得越多,風險就越大,政策專家已同意,2℃確定是危險的領域。」(石秀娟╱綜合外電報導)
有話要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