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異文化之旅 印度‧不思議

印度 蒙兀兒建築

2016-02-04

什麼都「多」的宗教王國
除了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外,若要用一個字來形容印度,那就是「多」。人口多、種族多、語言多、地形變化多,印度也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深入到社會與文化每一部分,主要的宗教有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錫克教、耆那教、祆教等等,可以說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宗教都能在這裡瞥見,但最多的還是八成印度人所信仰的印度教,尤其種姓制度的階級觀念影響社會價值頗深。原本隸屬於印度的孟加拉與巴基斯坦,乃是因為伊斯蘭教的關係,先後脫離各自獨立成國家。印度至今依舊有15 %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而說到伊斯蘭教在印度留下的建築藝術,也成為遊客造訪印度的亮點,是重要的觀光財,印度的伊斯蘭化在蒙兀兒帝國(Mughal)統治時期到達高峰。
來自中亞,受到波斯文化洗禮,蒙古帖木兒的第五代孫巴布爾在一五二六年攻滅印度德里蘇丹國的最後一個王朝,建立了蒙兀兒帝國,經歷胡馬雍、阿克巴、賈漢吉爾、沙賈汗,到奧朗則布時代達到頂峰,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半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與此同時,強大的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西方殖民者卻蜂擁踏上印度這塊大陸,並為爭奪印度而發生激烈的衝突,在一八四九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
蒙兀兒王朝是最早統一印度的伊斯蘭教帝國,不論在軍事、政治、藝術等各方面,均有相當傑出成就,在藝術上特別是建築更為後世所推崇。由於歷代君主對異教並不排斥,所以印度教、耆那教、祆教等等都對文化產成潛移默化,再加上中亞與波斯的影響,形成有別於其他伊斯蘭建築的「蒙兀兒」風格。
蒙兀兒帝國時期的伊斯蘭式建築,不少已脫離了宗教功能而以皇室用途為主,如處理朝政與居住的宮殿、死者安葬的陵寢。由於少了宗教束縛,因此其樣式比起其它伊斯蘭教建築更富創造力,也看得出與當地文化結合後重新解釋的文化變遷。今日印度北部,能夠看到帝國留下來的偉大建築,也持續影響了今日印度的建築風格。
蒙兀兒建築的里程碑
蒙兀兒帝國的第二任皇帝胡馬雍(Humayun)確立了蒙兀兒式建築的形式,在現今首都德里的胡馬雍古墓是象徵之作。墓陵呈不規則八角形,由取材方便且易於雕刻的紅色砂岩所打造,所有設計都與數字「四」有關,因為「四」在蒙兀兒文化中代表神聖與平和,源頭則是來自於波斯祆教中的四大元素:天空、水、大地、植物的象徵。在中華文化裡就十分忌諱「四」這個數字,因此不同文化確實對同樣東西會有不同解讀,事實上不只是印度的伊斯蘭建築受到波斯的影響,整個伊斯蘭世界的藝術成就,基本上都有波斯文化的影子,阿拉伯人創建了伊斯蘭教,但藝術的展現則是吸收融合了更悠久文明的波斯。

分享
胡馬雍古墓內包括四等分的花園、四座小圓塔等,都呈現出一種對稱均衡的美感。洋蔥頭圓頂、雙拱門、水流渠道以及四周所裝飾的花紋或雕刻,樣式比較簡樸粗獷,這都是早期以原色為主的蒙兀兒風格,陵墓整體也成為後期建造陵墓的典範。最著名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
織列為世界遺產的泰姬瑪哈陵,在設計上便是以此墓為藍圖,因此胡馬雍古墓又有「小泰姬瑪哈」之稱。不過兩者不同的是,泰姬瑪哈陵放棄傳統的紅色砂岩,改採大量白色大理石以及精準琢磨的鑲嵌彩色瓷磚、寶石或鏡片的工藝技術,與樸實的早期風格大相逕庭,是後期蒙兀兒建築的代表。
蒙兀兒風格到了第三任皇帝阿卡巴大帝(Akbar)時更被發揚光大,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便是阿格拉紅堡,這座巨大的建築,同樣用紅色砂岩為主體材料。最初的阿格拉紅堡同時肩負有防禦敵人的功能,所以有著高大的城門城牆和圍繞城牆的護城河。
阿格拉紅堡內的建築歷經三代皇帝的整建,風格殊異。第四任皇帝賈漢吉爾(Jehangir)興建的賈漢吉爾宮(Jehangir's Palace),融合印度和波斯建築特色,同樣使用紅色砂岩。而到了第五任皇帝沙賈罕(Shah Jahan)時,他拆除阿格拉紅堡內部分看來厚重呆板的紅砂岩建築,改以更高級的白色大理石作為建築材料,興建包括公眾大廳(Diwan-I-Am)及珍珠清真寺(Moti Masjid)等建築。在公眾大廳建築四角或頂層四周使用木構建築形式的「卡垂」(Chatri)。「卡垂」指的是蒙兀兒帝國建築常出現的裝飾性亭閣,它得名自波斯文「傘」的讀音,再一次看到與波斯文化不可分的密切關係。
富麗堂皇‧巧奪天工
在這個時期,沙賈罕為了紀念他因難產過世的愛妻穆塔茲而建造的泰姬瑪哈陵,更是蒙兀兒建築的精華與巔峰。就算沒去過印度,泰姬瑪哈陵瑰麗的形象早就深植人心,成為印度的地標。泰姬瑪哈陵與阿格拉紅堡這兩座經典建築僅隔著一條雅穆納河對望。沙賈罕在一六三一年下令興建泰姬瑪哈陵,大約與法國凡爾賽宮、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同在一時期,前後共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動員了無數人力與金錢,完工後,蒙兀兒帝國的元氣也隨之大傷。

分享
泰姬瑪哈陵主體以沙賈罕最愛的純白大理石砌建。出入門型皆採典型的伊斯蘭教穹頂,象徵著伊斯蘭教的宇宙觀。正門頂端前後各有十一個白色小圓頂,每個圓頂象徵一年,恰好是建造泰姬瑪哈陵所花的時間。陵墓內涵蓋了前庭、正門、蒙兀兒花園、水道、噴水池、陵墓主體和左右兩座清真寺,格局完整對稱,「四」的概念也融合在建築理念中。
從遠處看泰姬瑪哈陵,彷彿是無暇的純白,但隨著距離慢慢靠近,才發現驚豔之處。伊斯蘭教中禁止偶像崇拜,因此陵墓上的裝飾多半是以幾何圖形與花草植物圖案為主,白色的大理石上,鑲嵌了從各地運送而來的寶石,包括了土耳其石、瑪瑙、紅藍寶石、珊瑚、紅玉、碧玉、翡翠、水晶、縞瑪瑙、紫水晶、橄欖石、孔雀石、鑽石等,陵寢中央主室是一扇八邊形白色大理石透雕屏風,顯現當時帝國龐大的疆土與實力。
這些鑲嵌板塊就像是一體成型的,十分磨合,摸起來光滑平整,很難觸碰得出接縫之處。就算沒有鑲嵌,也有直接在大理石上的雕刻,同樣是巧奪天工,透過凹凸光線照射的明暗,來顯現立體層次之感;連陵墓主體正門門扉上的裝飾可蘭經文,也考慮到視覺的遠近效果,上面字體比下面大,當人們抬頭由下往上看時,就會有著都是大小相同的錯覺,令人讚嘆當時的工藝思考與水準。由於在伊斯蘭教義中,除了真主阿拉,不能崇拜其他神明,沒有偶像崇拜,自然在所有的裝飾物上看不見人物與動物,都是以抽象幾何圖形,或是花草藤蔓為裝飾主題。
沙賈罕晚年被兒子歐朗傑伯囚禁在阿格拉紅堡。原本泰姬瑪哈陵完工後,沙賈罕還想在河對岸蓋一棟尺寸一樣,但用黑色大理石的陵寢,做為自己死後使用,但結果只能從阿格拉紅堡遙望泰姬瑪哈陵,思念愛妻,抑鬱而終。沙賈罕在建築藝術上因為堅貞的感情而創造出曠世巨作,但在政治上,卻如同大部分好大喜功的國王一樣,不可避免的成為國力消長分水嶺。
我站在阿格拉紅堡的窗戶邊,試著以當年沙賈罕的角度觀看泰姬瑪哈陵。不過我永遠無法是他,只能從這些充滿文化和藝術價值的建築遺蹟中,尋找更多的創作靈感,使得世代相傳的藝術風華能夠綿延不絕。

分享
注意事項
. 印度的路邊攤衛生條件不佳,如果腸胃不好,千萬不要勉強自己,寧願到餐廳去用餐。
. 在印度旅遊隨時都有許多掮客騷擾,推銷火車票、巴士票或住宿,只要微笑堅決說NO,對方多半都會無趣而離開。
. 印度是個貧富差距頗大的國家,但不要因為同情心,施捨金錢或物品給乞丐和小孩,否則會讓你無法脫身。
. 印度人回答問題時,通常搖頭是代表「OK」,不要誤會對方的意思。
. 不要帶刻板印象看待印度,記得把自己掏空,打開所有感官,除了視覺,也要善用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保證有個難忘的印度異文化之旅。
周邊景點
◎德里(Delhi)
印度的首都所在,為舊德里和新德里兩部分,舊城區目前仍保有許多重要古蹟,包括賈瑪清真寺及德里紅堡等,新城區部分則是印度現代化的象徵,亦有印度門及甘地陵等景點。
◎齋浦爾(Jaipur)
齋浦爾,是印度拉賈斯坦邦的首府,市街按棋盤方格式設計,因建築都塗裝上粉紅色,因此有「粉紅城市」之稱。市區有城市宮殿 (City Palace)、風之宮 (Hawa Mahal),以及安柏堡 (Amber Fort)等景點。與德里、阿格拉合稱為北印金三角,是觀光旅遊勝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